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14年度
学习习近平同志的改革思想 理解《决定》及我国改革走向
2014年02月01日 18:31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贯彻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以2020年为目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纲领。要理解这次全会和全会通过的改革纲领,首先要对我国新一轮改革的领导者习近平同志的改革思想做一些研究,这是理解《决定》,以及我国改革走向的一个重要前提。在此,围绕这个主题,我着重谈以下三点认识。
一、探寻习近平同志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
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被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以后,一登台、一亮相,一系列的举措展示出中央不仅要继续搞改革开放,而且要全面深化改革。对此,习近平同志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凸现出他的改革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这也是习近平改革思想的一个重要背景。习近平同志一直强调,我国今天的改革既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延续,又是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改革。它是过去35年改革的深化,不是一般的深化,而是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改革的深化。习近平同志在讲话当中经常用两个词来形容这次改革的特点:一个叫啃硬骨头;一个叫涉险滩。他说,改革是深刻的革命,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涉及各方面体制机制完善。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要一鼓作气。瞻前顾后、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因此,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二)改革是全方位的、综合性的、全面的改革。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并且都是五位一体推进的,建设是五位一体,改革也是五位一体的。所以说,十八大报告已经透露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重要讲话当中,尤其在阐述改革开放问题的讲话当中,都十分明确地讲到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不仅仅是经济体制,而且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是一场全面的改革。
在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讲话中,都表达了他对这场改革是怎么思考的。在他心目当中,我国新一轮改革是全方位的、全面深化的、综合性的改革,即五位一体、统筹推进的改革。应该讲,改革是全面改革,这是小平同志的改革思想,也是历届党中央都强调的重要思想。习近平同志不仅坚持了这一重要思想,而且提出全面改革是系统推进的思想。他说,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因为,单项改革推进的时候,可能比较容易突破,但是也会产生很多其他的问题。有些问题没有其他改革的配套,可能难以深入下去。有些问题一旦和其他改革联系,可能搞不下去,甚至要倒退回去,还可能会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振荡。习近平同志深知这场改革触动的利益之复杂、之广泛、之深刻,所以,他一再强调,这场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三性是系统推进改革的特点,同时是对中央和各级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中央和各级领导干部的考验。因此,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要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强调各项改革要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三)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领导改革要有改革方法论。既要摸着石头过河,又要加强顶层设计。摸着石头过河是小平同志领导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搞试验,诸如创建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就是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可是,随着改革的推进,我们意识到改革越来越复杂,所以中央提出加强顶层设计。习近平同志认为,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
(四)改革是按照规律来推进的。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组成立以后,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讲话中一再强调,要研究中国改革的内在规律性。习近平同志在湖北省调研谈话时讲到,把握改革的规律性是为了能够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规律性的问题和方向性的问题是内在统一的。为此,习近平同志提到了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五个重大关系。一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就是在领导改革的思想路线上,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二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就是在改革的思路上,既整体推进又有重点突破;三是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就是在改革的方法论上,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统一;四是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就是在改革的实践与政策的制定中,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统一;五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就是改革的落脚点在于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这五大关系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始,最后落到要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二、思考习近平同志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由来
了解了习近平同志的改革思想,还要进一步思考,他为什么要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提出要按照改革的规律性来推进改革。在三中全会文件起草过程中,中共中央召开了党外人士座谈会。在这个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阐述了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他认为,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我国改革开放经过30多年快速的发展,在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问题上,问题越来越突出。所以,十六大召开不久,中央就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十七大又明确提出三个转变,即: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主要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十七大后又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那么,我们究竟怎么样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怎样把我们解决问题的这些思路落到实处,真正产生成效?这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
我们曾经采取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给农民提供买家用电器的优惠,激发广大农民的消费能力,来拉动经济;我们曾经考虑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老百姓无后顾之忧,减少储蓄额,来促进消费;我们曾经下达一个又一个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文件,帮助他们克服发展中的困难;我们曾经通过组建一个又一个国有大企业集团,增加经济竞争力,带动国民经济发展;我们也曾通过政府强有力的经济刺激办法,来应对危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等等。这些措施,有的富有成效,甚至立即见效;有的没有多大的成效;有的地方原来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发生了。这几年,各地因征地、拆迁、污染等问题发生的一些群体性事件,也引起了我们的反思。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发生这样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有思想观念的障碍,有体制机制的痼疾,有利益固化的藩篱。归结起来,就是要继续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就是要深化改革。所以,习近平同志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这一重要思想,不是偶然的。用习近平同志自己的话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
三、研读我国到2020年的改革纲领
学习了习近平同志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理解了为什么要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再来读一读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尤其是读一读习近平同志对于这个《决定》所做的说明,我们可以认识到,全会通过的《决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我国到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纲领。
(一)到2020年改革纲领的三个特点。
第一,强调“中长期”。《决定》在时间上明确这一方案是管到2020年的,这是同我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配套的。2020年这个问题对于我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对于习近平同志也是很大的考验。按照党章的规定,我们党的总书记的任期每届为五年,最多连任两届。习近平同志2012年当选为总书记,如果连任两届,那么到2022年交班,这意味着2020年这一关很可能由近平同志来过,然后还有两年他要对2050实现现代化拿出主意来。把2020这个时间表理解透了,我们的共识就会形成。
第二,强调“全面深化改革”。三中全会根据十八大“五位一体”全面改革的思想和习近平同志关于“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思路,制定的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在内的,加上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全方位的改革方案,即“5+1+1”的改革方案。所以说《决定》是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一个产物。
第三,突出了制度创新。《决定》以非常明确的语言指出,这次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全会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八个字是小平同志1992年南方谈话的时候讲的。小平同志说,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此次,我们将其写入了三中全会的《决定》中。
(二)牢牢把握五个要点。要领会和把握这个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重点是要领会和把握好《决定》强调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总任务。在学习领会这个改革的指导思想、总目标、总任务的时候,各个部门可以根据自己所分管的领域去仔细研读这个文件。同时,至少有五个要点我们在学习中要注意、要把握。
第一,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习近平同志在制定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纲领的时候反复强调,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之所以这次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就是因为我国处在并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任务没有完成,经济建设的中心不能变,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也不能变。初级阶段就是要扭住经济中心不变。
第二,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核心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这是我国多年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也是近年来一些人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肯定不适合中国国情,也不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规律。这几年碰到了一个问题,国际金融危机开始以后,我们果断地动用了政府资源破解危机带来的各种挑战和问题。从短期来看,这样做是有成效的;从长期来看,这种非常时期作出的非常做法是不可能在常态下长期维持下去的。理论和实践一再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最有效率,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应该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决定》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这一论断,抓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明确了政府在配置资源中不能再发挥决定性作用。
第三,在坚持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全面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各项改革要配套。这次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确实需要各方面体制改革配套,尤其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套。没有政治体制改革扫路,经济体制改革很难推进;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落地,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很难巩固。政治体制改革总的要求就是要紧紧围绕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来推进。这次政治体制改革既有民主政治的发展,又有法制的保障。其中一个亮点就是把十八大提出的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协商制度的任务具体化、细化了,提出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举措。
追溯历史,我们推翻国民党独裁专制的政权,建立的是人民的政权,用民主的形式建立民主的政权。例如,解放战争后期,毛主席进入晋绥根据地的时候,在当地如火如荼开展的土地改革中,有一个口号引起了毛主席的警觉,就是贫雇农打江山、坐江山。毛主席说这个口号是错的。我们打江山的口号是人民坐江山,所以,在农村说坐江山,不光是贫雇农,还包括中农、富农、新富农、小商业者、手工业者,都要坐江山。从全国而言,就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各种民主人士都要坐江山,这是一个非常大气的建国思想。
再如,我国是政协先行,而后是人大召开。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1954年9月15日,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那么,人大召开后,政协将何去何从?毛主席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就是人大召开以后,政协继续发挥作用,它不代行人民的代表职权,要发挥民主政治作用、民主协商作用。对此,毛主席讲了一句话,很朴实,我认为在政治学上是一个突破,他说,人民代表大会尽管有很大的代表性,但不能代表所有的人,所以要保留政协。在这次《决定》里讲的协商民主超越了原来的经验,讲到广泛多层制度化,广泛到人大、政府、政党、社会组织、人民团体都要建立起协商民主制度,就是立法协商、行政协商、参政协商、民主协商、社会协商。同时,原来讲协商民主更多是在政协层面上讲,这次是在整个党的领导的所有环节。党制定大政方针决策要协商,提出立法建议人大立法要协商,政府行政有行政协商,民主党派参政有参政协商,各种事情都要有一个协商制度。通过这样一个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协商进行民主制度建设,对于全面深化改革会产生良好的正效应。
第四,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改革不可能没有阻力,所以这次讲了三个解放。如果不能破除政治的思想观念的障碍、体制机制上的痼疾以及利益固化的藩篱这方方面面的障碍,我们就不可能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我们过去30多年改革的经验,就是思想解放先行,通过解放思想来达到解放生产力的目标,把社会活力激发出来。
第五,坚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没有党的正确领导,全面深化改革是无法想象的。要加强党的领导就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尤其要处理好党与群众的关系。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刘斌)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贤博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201/7736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