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14年度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道路与模式
2014年02月01日 18:43
时下,谈及城镇化都说是新型城镇化,内容很丰富。但是,对于城镇化的理解,出现了很多分歧,而且很多说法也不一定准。因此,需要从根本上来澄清这样一些问题。这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探讨以下几个问题:一、城镇化发展的意蕴与意义;二、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因素;三、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道路抉择;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未来模式探析。
城镇化发展的意蕴与意义
(一)城镇化发展的意蕴
我们只有把城镇化融入到区域的整个体系之中,并且始终把农村作为区域的基底平面,才能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城乡统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正是城镇化发展的意蕴所在。就是说,我们必须将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城际关系,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关系,作为一种结构有序、功能互补、具有统一基础的复杂系统来深入研究,认真对待。
其一:从地理结构看。可以把大、中、小城市看作是立足于乡村平面上的、具有等级特点的一组空间充填物,共同构成一个区域综合体,并相应地发挥各自的功能。
其二:从社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在本质上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和创造能力的差异,产生了在获取财富、分配财富、消费财富上的差异,但最终它们必须服从一个临界阈值,即作为区域内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都应当获得作为体面生活标志的最低门槛,满足基本人权所赋予的“机会平等”。
其三:从产业结构看。农村作为第一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生存支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育功能;城市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产品、服务及相应供需支持系统。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在产业链形成与产业集群形成上,既有外在的联系与制约,又有内在的联系与制约。
(二)城镇化发展的意义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巨大成就,但是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即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从现象来看,比如说,经济下滑、通货膨胀压力巨大、产能过剩等短期问题,还包括一系列的中长期问题。那么,出路在哪里?就是要紧扣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具体来讲,第一,从需求上来说。有需求,整个经济社会才能发展起来。因此,我们要扩大内需,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所在。第二,从供给上来说。我国现在面临着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产能过剩。诸如:我们的钢铁、水泥生产出来了,有些却卖不出去。而事实上,真正高档的钢材、水泥还是供不应求的。就是说,在我们现有的技术下,生产出的产品不够高档。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科技创新,使我国制造业水平上一个台阶。第三,从体制改革上来说。就是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这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最大红利。由此可见,我国发展有最大的增长潜力——城镇化;最大的动力——科技创新;最大的红利——改革开放。在这三个方面中,城镇化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或说途径。例如:当前,我国需要调整结构,进一步改善民生。而最大的经济结构就是城乡结构,这就需要靠城镇化去推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再有,近十几年来,我国的城镇化不仅仅是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而且也是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
总之,无论是从我国自身发展的角度看,还是放眼世界看;无论是从经济增长速度看,还是从长远发展来看,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意义都是深远的。鉴于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要在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确保其健康发展,必须针对我国当前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特点以及未来的可能态势,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进行科学引导,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因素
推动城镇化主要有两种力量:一是农业的推动,就是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以后,有了剩余劳动力,促进城镇化发展。这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一个前提。二是工业化的拉动。
(一)农业的推动。我国经济在往前走,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城镇化,这一过程凸显我国农业的推力不够。一个很突出的表现,我国沿海30多年的改革开放靠低成本的劳动力。但是,现在农民工工资在涨,这是有合理成分的,因为我国经济水平在发展。即便如此,要再吸引出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所需要的大量劳动力,难度还是越来越大。问题出在我国的农业发展还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可以说,现在“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
从世界角度来看,现在,美国农业只占到其就业人口的2%;我国农业就业人口则占到50%。美国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已经降到20%以下,其他70%、80%的就业都是在第三产业。那么,靠什么解决我国很多人口的就业还在农村、农业的现状呢?要靠农业现代化。这也是中央提出的,工业化要和信息化结合起来,城镇化要和农业现代化密切结合起来。因此,我国小农经济的现状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换言之,我国要成为一个城镇化过关的国家,农业必须是先进的产业、优质的产业、具有竞争力的产业。
(二)工业化的拉动。那么,工业化与城镇化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是工业化影响城镇化,还是城镇化影响工业化?这里,我们来看两个理论。一是棘轮理论。就是说,当一个地方的人口集中到2万、3万,特别是达到5万以上的最佳数量,其自然能发展了。因为5万人集中在一起,有修鞋的,有做裁缝的,有卖菜的,大家各就其位、各显其能。由此,自然就实现了相互服务,根本不需要再去为此规划。二是脱钩理论。从实践上来说,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城镇化的推进,靠的不是工业,是服务业。1978年,我国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大致是30%,现在大致是20%,工业产值比重是下降的。而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从17%上升到52.57%。就是说,工业化与城镇化脱钩了。当然,如果把工业化广义理解为服务业,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我国服务业的增长比例是增加的。从这个角度看,实际上工业化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讲,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道路抉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小城镇在数量上大规模的扩张,让很多人看到,它可能造成重复建设严重、资源利用效能低下等一系列问题。此后,那些认为大城市是有效率的人口集聚方式的学者,也颇为沮丧地遭遇了“大城市病”:交通堵塞、房价飞涨、就业困难,甚至在城市内部出现二元结构。那么,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道路,究竟何以抉择呢?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道路的观点剖析
——关于优先发展大城市的主张。其认为优先发展大城市有利的论点:一是城镇规模效应;二是大城市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容纳更多的人口,孕育更大的市场;三是认为只有大城市才具有国际影响力,才能有效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反对的理由:一是大城市带来的城市膨胀病,或称“大城市病”;二是大城市效益高,但投入也相对较大,只有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可能建设更多和更大规模的城市。
——关于优先发展小城镇的主张。赞成者认为优先发展小城镇,一是城镇化的成本低,投入相对较少;二是城镇化过程平稳,社会转型的震动相对较小;三是小城镇是城乡结合部,大力发展小城镇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反对这一主张的理由主要有:一是小城镇就业机会少,难以解决中国长期存在的就业问题;二是小城镇基础设施较落后,如果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则投资效益又不高;三是小城镇造成耕地减少和面上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关于优先发展中等规模城市的主张。赞成这一主张者认为:一是可以避免大城市的膨胀病,又能克服小城镇的规模不经济问题;二是如果同时考虑城市规模效益和城市建设投资成本,则中等规模的城市具有最高的投资效率;三是中等城市是大城市的郊区化和小城镇成长的主要归属。反对这一主张者的理由有:一是中等城市的市场竞争能力有限,不能提供高层次的需求;二是对上一级层次的大城市和下一级层次的小城镇,都具有一定的依赖性,难以形成自身城市发展的特点。
目前,我国城镇化道路的主流思想仍然是综合了上述几个代表性观点中合理部分,而形成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主张。今后,我国城镇化的道路可以考虑着力发展各类城市的数量,形成完整的城镇群体系;努力提高城市的人口容量,改善城市的空间布局;严格控制城镇土地的盲目扩张,实现城镇健康、有序的集约化发展。同时,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相当部分人口的城镇化要以小城镇方式实现,未来2.5亿农村转移的新增城镇人口中,将有1/3要靠小城镇发展来容纳。小城镇要在稳定数量、努力提高质量、壮大人口规模的基础上,努力提升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发挥统筹城乡发展的功能。中小城市要增加数量和提高城市功能并重,尽快形成我国制造业的主要基地,承担起沟通大小城镇,协调点与面关系的重要功能与作用。要特别突出强调都市圈、城镇群和城市带的建设作用,以确保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要围绕大中城市,大力发展卫星城镇,鼓励近地城镇形成分工合作有序、经贸关系密切的城镇群,以增加整体区域的经济实力。
(二)利用后发优势,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我们要走出一条更加集约、更加快速、更加有质量、更加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体地讲:一是更加集约。我国荒漠面积太大,国土一半都是沙漠。以比较宽的口径计算,美国城市居民人均占用土地约是1000平方米;我国人均占用土地则是250平方米。这是包括了城镇建设用地,包括道路桥梁,包括水利用地等。城镇化本身就是集约的过程,但是对于中国而言,要更集约一点。二是更加快。城镇化最早的国家是英国,英国从城镇化起步,工业革命以后,到完全实现城镇化,大概花了150年;美国从南北战争以后开始城镇化,它完成城镇化大概花了100年;日本、韩国是后发国家,它们城镇化花了50年。那么,中国城镇化发展大概需要多少年?中国1996年城镇化率达到30%,我国2030年城镇化率要达到70%,至此,我国城镇化的任务就完成了,剩下的就是修修补补,进一步完善。以此算下来,大概需要30、40年,我国就能够完成城镇化的任务。三是更加有质量。因为我们是后发国家,所以可以高起点、高规划。四是更加可持续发展。
走出这样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体制改革上会发生很多深刻的变化。到那时候,我国大多数人都住在城里边,农村人口少,并且实现了集约化。比如一户农民可以经营上千亩的土地。那时候,土地制度也会有新的变化。土地制度到底怎么改,这个很难说。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我国的城乡流动将会更加自由。在美国、欧洲,我们经常可见很多人在城里面呆腻了,就去买一个农场,到那里住几年,换换心情、活法,然后再回到城里面。我想,这在中国未来都能够出现,更何况还有一些新的手段,诸如:IT化、智能化、高铁化等在不断涌现。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未来模式探析
通常讲到城镇化,好像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那么,城市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究其本质,城市和乡村其实是一回事,它们都是居民点。只是随着居民点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包括经济结构的调整,一些所谓的农村逐渐地演变成为城市。因此,就城市发展本身而言,它首先是从农村居民点开始的。比如,上海这一东方明珠在鸦片战争以前曾经就是个小渔村。由此,城镇化发展至少应该有两种模式:一是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移;二是就地城镇化。
(一)就地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的主要模式
按规模与结构划分,我国区域可以划分为城市、乡镇、建制村(包括自然村和行政村)。我国现在大概有650多座城市;美国有2万多座城市;日本,其城市数目仅比我国少几座。由此,就出现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两个问题:一是仅靠现有的城市,根本无法消化我国大量的农民人口;二是仅靠现有的城市,我国中东西布局没法展开,整个经济活动没法展开。因此,要增加我国的城市数量。那么,我国城市的增长潜力有多大呢?
第一,从我国现有的乡镇来看。我国大概有3万多个乡镇。以此推算,我国的城市数目近期可以增加到2000座,未来应该达到5000座。
第二,从我国的建制村来看。我国自然村和行政村加在一块,大概是300万个。粗算起来,我国每个建制村的面积,大致是3平方公里左右。在美国、欧洲早就实现了郊区化。前一阶段说到的底特律崩溃,其实质就是城市中心空洞化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说,城中心的人追求美好生活,都到郊区来了,甚至逆向城镇化,到农村去了。在美国、欧洲,基本上没有“村”这种形式,都是农庄。美国大概有200万个农庄,其平均规模是200公顷,就是2平方公里。其中,能够产商品粮的都是10万平方公里即1000公顷这样的大农庄,他们的粮食一般都是出口。这些大户的比例大概占整个农庄的20%左右。其他就是中小农庄。经营中小农庄的农户一般都是自给自足,完全休闲的富人。因此,对于底特律来说,崩溃并不是坏现象。当然,底特律的发展进程跟我国的城镇发展不完全一样,因此,我们绝对不能拿底特律的现象来探讨我国现在城镇化的问题。但是,从中我们也能获得一些城镇化发展的有益启示。
第三,从我国城市自身的发展来看。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城市建设思想是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可是,实际的结果是,大城市都发展起来了,小城市却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这主要是与我国的发展阶段有关。在那个发展阶段,就得集中起来,才能产生服务、产生交易,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就是说,我国近30年的发展靠的是大城市。但是,现在我国已经是中等收入国家。这个时候考虑发展中小城市,可以说是正当其时。比如,北京还能继续这样“摊大饼”式的发展吗?根据北京统计局2013年年初公布的统计数据,2012年年末,北京常住人口2069.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0.7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773.8万人。全市常住人口密度为1261人/平方公里,比上年末增加31人。固定的资源条件,却要面临每年数十万的增加人口,足见其承受的负荷之大。因此,我们要考虑的是,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战略方向上,如何合理分解城市资源,发展合理有序、彼此有效分工配合的城市空间结构,使城镇化不仅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更能释放有效、体面的就业机会,实现人的市民化。这正是新型城镇化的“新”点所在。
因此,我国城镇化未来的发展模式不是人口转移,而要以就地城镇化为主。就是说农民没有必要一味地去外面,到大城市去打工。只要立足本地,因地制宜,各得其所,能够成为吸引人的一个焦点,我国城镇化就看到方向了。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顶层设计
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顶层设计,以统一认识。当前,我国城镇化顶层设计还需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整体设市模式存在欠缺。把县城作为设市最低单位不妥,更基层建制镇没有设市的权利,尽管有的镇发展水平很高。这违反国际惯例。中国十多年没有明显增加城市数量是不正常的。第二,大、中、小城市布局结构怎么落实,近些年主攻哪一个层次,都需要明确。第三,城乡一体化的路径应该具体化。城镇只是庞大居民点的组成部分,要对整个居民点结合国土整治改造进行顶层规划。
中国已经有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大城市群落,顶层设计需明确城镇化近期主攻的层次不应在大城市,而应放在中小城市,尤其是县城这个层次,能起到对大城市和小市镇的沟通协调作用。其次应重视乡村,其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是重点。2030年到2050年,我国城市化率有望达到70%。到2030年,我国可能会有1/3农村能够变成农庄,估计到2050年、2060年以后,原有意义上的农村才慢慢会消失。那个时候,估计还不是完全地消失,因为我国的人口多,我国的基本国情还在。由此,可以想象,我们未来绝大多数的人都住在城市里边,农村逐步地实现家庭庄园化。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刘斌)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贤博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201/7736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