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14年度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政策要点

2014年04月01日 18:53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确定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政策要点,吹响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号角。       

一、认清我国教育改革所处的历史方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即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而且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往开来,继续推进教育改革。在此,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指标,考量一下我国教育改革所处的历史方位。

(一)在校生。1949年我国大陆人口是5亿人,当时80%的人口,也就是4亿人左右是文盲、半文盲;另外一亿是具有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其中在校生人数近4千万,小学在校生约3700万,大中学加起来也就是100多万。那时我国整体教育的普及程度像一个倒置的图钉,这是典型的穷国状态。到2000年,我国整体教育的普及程度就变成了金字塔型,就是说除了小学阶段普及以外,慢慢地初中阶段也在普及,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的在校生也在增加。直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我国小学在校生人数从最多时候的一亿六千万小学在校注册生,减少到不到一亿。与此同时,初中和高中的在校生人数已经大体相当了。而且高等教育的在校生人数整体上了一个新台阶。形象地看,更像一个底部略宽的正梯形。目前,全球200多个国家中,整体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正梯形的国家有1/3左右。因此说,我国已经迈进了建设人力资源大国的门槛,接着是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由此标志着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从初级水平到中级水平,再到高级水平;从浅度开发到中度开发,再到深度开发。

(二)大中小学综合毛入学率对比。毛入学率,指某学年度某级教育在校生数占相应学龄人口总数比例,标志教育相对规模和教育机会,是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世界各国大中小学综合毛入学率的平均数是75%,我国在2011年已经跃居中等偏上水平,达到78%。其实取得这样一个成就,我们所用的时间并不长。2000年我国毛入学率在小学阶段比较高,是110%;初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为85%;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为46%;大学阶段的毛入学率为10%。经过21世纪前十年的奋斗,我国初中毛入学率超过100%;高中毛入学率在2012年已经达到85%;大学毛入学率达到30%。再过一个十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肯定超过40%,而且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会超过90%。从世界范围来看,将来有可能是这样一种格局,即欧美领跑,在第一组;亚洲相当一部分地区和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包括中国在内,在第二组;剩下的就是西南亚、阿拉伯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会在三、四组合并的一个状态。

(三)大学生就业。时下,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我国高等教育遭遇到“史上最难就业季”。 现在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才30%,就难了?!相比来看,欧美国家已经达到100%。20世纪70年代,美国纽约出租车司机拿着大学文凭开出租的只有1%,40年后的今天,有大学文凭的出租车司机占到30%以上。20、30年前,美国一个普通高中毕业生还勉强能够拿到超市收银员这个岗位,现在美国超市的收银员都是两年制社区学院的女毕业生,要是高中毕业生到超市找工作,直接给你拉到后院去当搬运工。所以说,就业肯定是一种结构性的迁移过程。现在上百个国家的教育部长有一个共识,就是21世纪的高等教育不再仅仅是培养科学家、工程师、高端技术人员以及政界等精英人才,21世纪的高等教育在于培养负责任的公民,而且要把高等学校变成方便这些公民进入、离开,不断进修、学习、充电的终身学习的平台。到时候,不会限制你的职业、年龄、性别,只要有需求,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进入。所以,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并不是一件离我们很远的事情。随着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的兴起,随着我们整个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这是必然要到来的事情。

二、把握我国教育改革的战略定位

十八大对我国教育改革提出五个层次的战略定位。一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即是立德树人。二是对改革的部署,即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三是优化结构体系,即完善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学习型社会。四是促进教育公平。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做部署的时候,特别强调了最重要的公平是教育的机会公平,接下来他又谈了教育的公共资源配置公平和制度规则公平。五是师资队伍的建设。习总书记从十八大以来对教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甚至还亲自给一些高校的大学生回信,勉励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那么,从中我们能够抓住一个什么样的战略思路呢?就是要努力发展全面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习总书记对教育的期望可以说是很高,而且也是代表党和国家的一种承诺,希望能够打造更加有质量的,更能够保障公平的教育服务供给。这也是我们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谋篇布局的基础所在。

中央这次部署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其核心目的还是要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可以说,到今天为止,人民的需求分化得很厉害。先富裕起来的阶层,对教育有很强的支付能力;而对于低收入阶层来说,如果没有国家持之以恒的资助政策,恐怕不能进一步地发展,甚至不利于其将来的谋生;中间有一大块是中等收入阶层,这部分阶层对教育服务的需求也在分化。人们争相竞争,一而再、再而三地将教育的起跑线向前推移。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家长是以牺牲孩子正常的、健康的身心成长为代价做出的选择。比如说,有些幼儿园承诺,你的孩子到我这儿来,交了足够的钱之后,就一定能让你的孩子背会多少唐诗,记多少个汉字,学多少句英语。其实,专家研究发现,这种属于纯记背的知识,基本到小学三年级全部清零。就是说,在这个年龄段,还不如让孩子好好地玩玩,让他学会长幼尊卑,学会更好地跟同龄人、跟长辈,包括比他小的孩子和谐相处。

 

三、提高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的要点

总体来说,就是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主线;以改进政府管理方式、释放学校办学活力、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为重点。对此,我们从以下四个层面来深入领会。

(一)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全面创新育人模式。第一,切实推进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第二,营造重视体育美育的制度环境。习总书记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测评,感到很是担忧。学生们的营养状况改进了,身高改进了,体重改进了,但是肥胖检出率有点高,视力不良的检出率,我国现在居全球第二,仅次于日本。第三,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说,全球范围内成功的职业教育体系没有政府自己办的,都有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而且很多国家的职业教育之所以办的成功,是跟学校教育与学徒教育紧密连接分不开的。这次对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讲得也非常集中,就是要创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机制,促使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二)以促进公平为重点,多方位缩小教育差距。公平仍然会聚焦在机会公平、公共资源配置公平和制度规则公平这三点上。

第一,破解义务教育择校难题。我国多方位缩小教育差距要从破解义务教育择校难题开始。我们先来看美国,它的择校是典型的不收费。但是,其前提是公办校的好中差来源于学区收的财产税。富人区收的财产税多,公立校办得非常好,因此都往那挤;穷人区收不上财产税,政府补贴办的差学校,也还是没人愿意去;中产阶级区收的财产税不多也不少,办得学校中等亦或有中等偏下、中等偏上的。那么,想择校,怎么办?到富人区学校。想要到那儿注册上学,不需要交择校费,你只要拿出在这个地方有房产的证明,或者在这儿租房子的证明即可。这就是美国的择校方式。就是你交完了财产税,相当于你应该享受到这样一个好的教育资源。但是,中国整个的财政结构不是那样的一个状况,所以我们也不能鼓励这样一种义务教育阶段的两极分化状况。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是要交择校费的,而且有的收的很厉害。主要是因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重点校、重点班,还没有完全抹平,造成了大家争相进入。早在2006年我国的《义务教育法》就已经说了不设重点校、重点班。可是,七、八年过去了,好多地方择校还是依然非常火,由此影响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如果我们能够把所有的校长、教师像日本、韩国那样,定期轮换起来,在区域内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条件标准化,把原来历史遗留下来的那些个重点学校跟薄弱学校全挂起钩来;进到学校之后,随机编班、随机编老师,采取完全抽签的方式,由家长在旁边监督;由此,对于破解时下义务教育择校难的问题,就能够釜底抽薪,标本兼治。那么,什么时候能够解决呢?我们打算到2020年。最难的可能是北京、天津、广州,还有一些特大城市,一共有19个城市是重点。其实,现在我国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县数已经超过三分之二,因此到县级这个区域内,是没必要去择校了。

第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因素十分复杂,既与义务教育后升学制度体系、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观念有关,也与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状况相关。为此,《决定》强调指出,“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比如,教育部规定,小学一到三年级不留作业,四到六年级留一个小时的作业。小学就近入学,按照学区划片,小升初包括九年一贯直升,这些都不与特长挂钩。

第三,加强扶持困难群体,做好困难地区的教育。其一,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让家境贫寒的孩子有上升通道;其二,建设与国家教育现代化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即是用现代化手段、信息化手段提高优质资源的共享程度、覆盖范围,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

(三)以改革考试招生制度为龙头,优化教育体系和成才通道。文件用了整整一个自然段来说,从义务教育一直到大学后,整个升学成才的通道。可以说,设计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

其一,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高等职业院校的考试招生在考试内容、录取方式和时间安排上与普通高等学校分开,使部分学生从中考和高考的竞争压力中解放出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其目的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升级、扩大就业的实际需求,紧密配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做好准备。

其二,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在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增强考试内容综合性,侧重考查学生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学生自主选择参加考试的时间和次数。普通本科高校实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逐步形成考生与学校之间双向多次选择机制。完善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办法,为品学兼优、具有特殊才能和符合国家鼓励政策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入学方式。

其三,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将来本科高校会有一个联盟,高职院校会有一个联盟,成人高校也有一个联盟。加盟的学校在对课程进行评估、实际考察的基础之上,互相认可学分。适当拓宽高职院校毕业生接受本科教育通道,高职院校毕业生可通过专升本考试对口进入本科高校相关专业学习。将来还有望开拓学分银行的通道,即人们的工作经历,平常的业务进修、在职学习等,都能够折合成一定的学分累积起来。如此,就打造出一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讲一个事例。我们去德国、去瑞士,看到那个地方的中职生很少有女的。就问,女孩子都到哪儿去了?回答说,女孩子都上大学去了,上完大学以后,回来嫁这些中职生。因为中职生得到的工资非常高,他们有手艺,很快就能就业,养活一大家子是没有问题的。而身为大学生的母亲在家里养育两到三个孩子,根本不用为他们孩子的学前教育、家庭教育发愁。可是,我们有自己的国情,暂时还学不来。但是,现在在我国没有什么特色的一般本科生,其就业工资起点越来越低,而那些抢手的中职生或者高职生的工资起点,远远地超过了前几年。一个月三千块钱的工资水平,随便找一个大学生就能雇上,但是,要找一个熟练的中职毕业生,就不见得能够找得到了。在我国每年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的那些中职生或者高职生,都被年薪三五十万的用人单位抢走了。

今后我国这种成才的通道,终身学习的通道,肯定会打造得更加完备,由此给大家的成长、成才带来更大的前途和希望。

 

(四)以“管办评”分离为重点,改革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这主要是针对学校怎么更好地发挥协商民主,怎么更好地程序化的问题。在我国公办学校如果真正能够形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这样一种格局的话,我国现代大学的制度就基本上成形了。现在作为政府的或者准政府的监督机制,有一个国家的督导制度,即有督政、督学、评估三项功能,还会委托社会组织,由第三方来开展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估和监测。与此同时,要对民办学校更多地开一些激励奖励制度的通道,包括政府补贴、购买服务、贴息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这些制度要不断地健全下去。

(五)与教育系统相关的一系列改革部署。

一是在原来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使我们的研发成果能够加快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科研成果的资本化、产业化。

二是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

三是对外资进入我们的教育、育幼这些领域进一步地开放,外资进入、中外合作,都要开放,同时要鼓励我们的社会组织、中资机构参与境外的孔子学院和海外文化中心的建设。

四是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而且要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当然政府会购买一些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岗位,这部分虽然量不太大,但也可以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像村官、免费师范生、基层社会工作者、社区的工作者。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在他们报考公务员和申请事业单位招聘的时候,要能够有一定的优先权,而且进一步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整合就业创业基金,把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全部纳入就业见习、技能培训等就业准备活动当中。对像肢体残疾或者有一些其他障碍的特殊困难的毕业生,实行全程就业服务。当然这些不完全由高校来做,还有一些是属于人资、社保部门。

五是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就是要依托国民教育来培养军事人才,深化国防教育的改革。

六是打通几条人才的流动通道,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扫除身份障碍,打破体制壁垒,这样就使得一些重要的岗位带有更强的竞争性,使得那些有实践经验、有能力、有才华的人能够脱颖而出,并且进一步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国或来华创业发展。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刘斌)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401/77368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