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认证”交钱就可以过?

2014年07月01日 09:51

 

【热点透视】

【事件介绍】

 

暗访:部分认证给钱就过ISO9001认证6500元全包

认证是由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证明一个组织的产品、服务、管理符合相关标准,然而,记者经过数月调查暗访,发现在企业质量管理认证、玩具业产品认证、农产品有机认证三大领域,认证变“认钱”的“潜规则”盛行,弄虚作假走过场司空见惯,一些认证已沦为部分企业自我美化的“假面具”。专家认为,认证机构虽非政府部门,却行使着行政部门的部分职责。对违规企业和认证机构应给予“行业禁入”的严厉惩罚。对于提供虚假材料、虚假数据等违规的认证机构,也应加强黑名单制度建设并及时向公众公布,让其一处失信、处处受制。

ISO9001 “6500块全包,发票开1万2”

2013年10月,记者应聘到北京一家机械企业,被指派负责认证申请。

合作单位要求这家企业应具备质量管理ISO9000中的核心标准之一的ISO9001认证资质才能投标。

经过询价,企业决定与北京东方信展认证咨询有限公司和北京恒标质量认证有限公司合作,申请认证。东方信展公司王经理称:“6500块全包,发票开1万2,因为国家对认证价格有限定,不能低于这个数。”不仅价格打折,效率还高:在正常程序下,从申请到拿到证书,一般需要9个月,但王经理表示:1个月包过!

商定后,东方信展公司派来一位熊姓老师进行培训,而讲授内容却是服装加工质量管理体系知识,与企业业务毫无关联。面对疑问,这位老师称:“业务流程都是相通的。”两周后再次培训,讲解的是如何填写申请材料。

然而,其中所涉大部分规章制度与企业无关。“没有的我来填写,负责人签字就行!”熊老师继续说,“材料填好后,你们要都背过,到时候别出岔子。”

两次培训课即算完成了“全员培训”,包括记者在内的两名受训人员听得一头雾水。能通过吗?“只要你们配合好,包过!”王经理又出主意,“你们企业技工不够,审核老师问起的话,就说快春节了,工人回老家了。”

2014年1月中旬的审核当天,来自恒标公司的两名审核人员刚进门,企业负责人就按王经理事先嘱咐递上了两个红包,对方坦然收下。

结果审核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文件因不合格被挑了出来。按规定,文件审核发现3处不合格,现场审核将不予通过。但审核人员却“高抬贵手”,仅要求将不合格文件重填。最后,原本需要3天才能完成的现场审核,仅用一天半就完成了。

一个月后,一份中英文双语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便邮寄到了。记者通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查询,证书真实有效!

一家认证检测中介代理公司的负责人向记者坦言,现在的ISO9000认证基本上是“给钱就能做”的认证。

3C认证“给检测员红包是潜规则”

3C认证是国家强制性的产品合格评定制度。在玩具生产基地广东澄海,这一认证市场基本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和北京中轻联认证中心负责。汕头市奇正玩具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的一位经理告诉记者:“中轻联检测员来厂检测,一般有两人,每人要给1000至1200元红包,报销路费没有收据,用信封装给他们,这是多年的潜规则了。不给钱的话,就只能等着‘小卡卡’喽。”

汕头市前卫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是一家认证检测代理中介公司。“每款产品检测费大概4000元至6000多元不等。如果是检测员来查厂,则另需约1.5万元。还要给检测员红包和路费大概是2400元左右,餐费另算。”公司林经理介绍。

 

有机产品认证 “你们只要接待好就行”

记者还与上海一家有机食品认证的咨询机构取得联系。机构负责人唐先生说:“和我们合作的认证机构的审核员我都熟,我们会想办法让你过,你们只要接待好就行。”唐先生出具的合同中的确写道,咨询通过率100%,保证拿到证书。

记者表示,有机产品认证要求有严格的记录、除草记录等数据和表格,让自己很犯难。“这不是问题,申请前几天,把表格打印出来,找几个工作人员,我们会告诉你们怎么填。”唐先生称。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他见过不少企业周边水质根本不适合生产有机作物,有些农场甚至弄两个过滤桶,就算是水处理过了。水源地和外面的水源直接相连,在检查前几天人工关掉,到检查时就能通过。

国家认证岂能给钱就过

显而易见,如果由认证机构“左手管右手”,认证机构于利益驱使之下,如此的“给钱就过”就不可避免。而事实上,也已经“弄虚作假走过场司空见惯”。而如果具体工作人员再从中捞取个人“好处”,比如“给检测员红包是潜规则”,有可能导致认证信誉的全面崩溃。而因为认证本身是一种信用保证形式,认证的“给钱就过”,于经济社会乃至世道人心显然都将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专家认为,认证机构虽非政府部门,却行使着行政部门的部分职责。对违规企业和认证机构应给予“行业禁入”的严厉惩罚。对于提供虚假材料、虚假数据等违规的认证机构,也应加强黑名单制度建设并及时向公众公布,让其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然而,如此“严厉惩罚”,显然失之于滞后、被动,毕竟,在这之前,一大批虚假认证已经混入市场,并已经造成恶劣后果。

“认证机构虽非政府部门,却行使着行政部门的部分职责”,既然如此,这于政府部门,并非就可以放手不管。而从源头上防范弄虚作假,无疑是确保国家认证应有“含金量”的关键,比如,在认证生效之前,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对被认证的企业和产品,进行严格的再审查,一经发现有弄虚作假,立即倒逼追究认证机构的法律责任,并予以重处,从而不仅让“给钱就过”“胎死腹中”,也把“给钱就过”的空间彻底堵死。

给钱就过的认证机构谁还敢认?

早在2007年,就有媒体报道过认证行业的乱象。彼时,“给钱就过”已成为行业规则。如今,7年已过,认证行业乱象不但没有改观,还大有恶化之势。“积弊之深”由此可见。

在市场交易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买方对卖方提供产品的质量很难信服,影响交易的达成,降低了交易效率。为提高交易效率,买方和卖方都需要中立的第三方机构对产品质量做出的令交易双方信服的鉴定。第三方认证机构应运而生。

因而,正是基于市场的逻辑和分工的演进,认证机构才为自己谋得了生存空间,其从诞生第一天起就应该以提供客观、公正、真实的质量信息为己任。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供需双方的信任,铸就自己的认证品牌,占领更多的市场。国外的大型认证机构正是这么一路走来的。

我国的认证机构何以反其道而行之,拿供方的钱,为产品做“美容”?窃以为原因不外有三个。一是商业化过度。中国中小企业众多,认证需求旺盛,为分得“一杯羹”,认证机构数量迅速增加。为多拿一笔订单,多赚一些票子,只有主动满足客户的对“质量”的要求。二是对“乱认证”行为惩罚不严。产品质量问题都是由生产厂家自己负责,与认证机构关系不大,产品出了问题不过追究厂家责任,取消认证证书,鲜有对认证机构不负责任的“乱认证”严厉追责的,这种权利和责任严重不对称,几乎是纵容了认证机构的“乱认证”行为。三是认证过程不够公开透明。认证机构的认证是为供需双方提供质量信息。因而认证过程少不了消费者代表参与。目前的认证过程完全由企业和认证机构完成,这种封闭的操作,很难杜绝企业和认证机构的共谋。

认证行业的乱象长期不除,不仅让企业的质量意识弱化,更危险是会让中国的认证机构陷入集体失信的困境。那时,谁还在对认证机构提供的“证书”报以信任呢?认证机构生存的空间还在哪里呢?

 

认证变“认钱”该如何纠偏

因为超出了一般公众的普遍认知,这篇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又起到了“普及常识”的作用。通读报道,很多人应该都会惊叹一声:一直被视为权威、神秘的认证,原来是这么个玩意儿。

认证变“认钱”,既有的规则形同虚设、成为儿戏,认证行业俨然成为灰色交易市场。认证机构、中介公司因此得利,相关企业获得了便利与实惠,但因此而最终“被侮辱被伤害的”,还是消费者。比如,如果企业周边水质根本不适合生产有机作物,企业花钱便能成功认证,这些不达标的农产品,历经流通渠道,最终会成为消费者的“碗中米”“盘中餐”。对消费者而言,他们购买到的不仅仅是“假冒伪劣”的有机产品,水质的不合格、不达标更会给产品安全带来不可预知的隐患。

玩具业产品3C认证,情况更是如此。从报道中可知,因为检测标准存在差异,3C认证更是出现了“国内认,国际不认”的尴尬局面:2009年,在“欧盟非食品类商品快速预警系统”发布的风险通报中我国玩具产品达393项,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通报召回的玩具产品31次。今年5月和6月,“欧盟非食品类商品快速预警系统”的两次周通报中,中国产品分别为29和18例,占全部通报的65.9%和72%。检测标准过低需要适时提升,而不难给出的追问是,出口玩具产品情况尚且如此,内销的玩具产品因为认证乱象,还会存在哪些更为严重的状况与问题?

从报道中可知,“认证的本意是传递信任,增加价值,权威的认证还可以减少因重复认证带来的交易成本。”从相关资料中可知,产品认证亦有“国家可以将推行产品认证制度作为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实行强制性的安全认证制度是国家保护消费者人身安全和健康的有效手段”等作用。而当前认证行业存在的种种乱象告诉我们,不管是出于提升产品质量,还是保护消费者安全、健康,抑或是出于提升国内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考虑,加强对认证行业的监管,还公众对“认证”的信任,相关方面不能持续放任,一拖再拖。

因为从根本上说,认证行业当前存在的种种乱象,说到底还是各级各地相关职能部门对认证机构的常态监管、对认证市场的常态规范,存在着失职、渎职。报道中,有专家提到,对违规企业和认证机构应给予“行业禁入”的严厉惩罚;对于提供虚假材料、虚假数据等违规的认证机构,也应加强黑名单制度建设并及时向公众公布,让其一处失信、处处受制。如此这般,显然都是不错的主意。进一步的建议还是,从确保产品质量、提升产品安全的整个链条上看,认证所能起到的效用正日益微弱,适时对各种认证进行“瘦身”,亦是当务之急。

【启示与思考】

认证,是指由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证明一个组织的产品、服务、管理符合相关标准,是消费者信心的第一道保障。然而,“乱认证”“假认证”近年来屡禁不止,让人们对这项提供诚信保证的行为本身的诚信度产生了怀疑。

其实,ISO认证是一项十分严格的认证认可管理制度。企业要想通过认证,必须经过三个月的全员教育培训,使企业管理人员和各种岗位员工对某种认证认可具有全面的了解,对所认证的范围和具体要求能够全面领会和认真贯彻落实,能对企业建立的相关管理体系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首先,这是认证认可的基本要求和要素。

其次,企业必须对所建立的相关管理体系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试运行,然后要经过至少一次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审核,然后才有资格申请认证审核。认证审核之后,企业要按照管理体系认证认可的要求进行限期整改。如果整改不到位就不能通过认证许可,企业就需要重新申请认证许可。如果按照这样的工作要求,认证需要9个月左右的时间是符合规定要求的。所以,6500元一个月包过,认证服务机构和企业之间只能弄虚作假,只能在实践和程序方面大量造假,别无它路。

可以说,这样的认证认可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制假售假行为;可以说,这是认证服务机构和企业道德败坏和严重违法的行为。通过假认证,使企业获得了欺世盗名的虚假社会信誉;通过假认证,使企业法人代表获得了虚假的社会荣誉;通过假认证,使企业在光天化日之下欺骗了公众,使广大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上当受骗。

因此,针对这种违法行为仅仅有新闻媒体曝光是不够的。有关执法部门和认证权威机关,必须依法立案进行查处,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而且,要依法吊销有关认证证书,并依法取缔非法的认证服务机构,并将有关企业的诚信信誉等级列入企业黑名单。只有依法认证认可,才能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只有依法打击非法牟利和欺世盗名者,才能与IFA维护社会公平交易原则,坚决依法打击不正当竞争违法行为,才能使认证认可置于法律监督之下,才能使认证认可步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只有依法监管,才能维护我国认证认可的国际声誉,并依法维护合法认证认可企业的合法权利,才能使认证认可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通行证和保护伞。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701/7737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