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应以平常心看待书记献血

2014年07月01日 15:10

 

【社会热点】

【事件介绍】

 

甘肃陇南书记左臂献血按右臂 回应称照片顺序弄反

甘肃陇南市外宣办发布的一组市委书记参加无偿献血的照片,6月16日成了微博热点:三张照片中,一张是市委书记孙雪涛伸出左臂献血,另一张是其左手按着右臂,结果被网友质疑“演戏”。

对此,陇南市外宣办公布了献血视频并解释,书记献血是事实,只是发布照片时把顺序弄反了———左手按着右臂的情节在前,当时是书记右手指尖抽血后在休息区等待化验结果,随后伸出左臂献了血。

官方发布献血组图

在微博上引发关注的一组陇南市委书记献血照片,最早是由该市外宣办官微@陇南发布公开的。

6月13日,@陇南发布发了图文微博“市委书记孙雪涛参加无偿献血活动”,称“在第11个‘世界献血者日’即将来临之际,刚下乡回来的孙雪涛,一下车就直接来到‘爱心采血屋’,参加了无偿献血。”

@陇南发布的微信公共账号还称,孙雪涛当天“按照献血流程,亲自填写了表格,在完成体格检查、血液检测等规定程序后,挽起衣袖进行献血,并不时询问我市无偿献血的相关情况”。该账号还透露,孙雪涛不仅与周围的献血志愿者做了交谈,还对采供血比较紧张的问题作出了指示。

当地网友赞“榜样”

截至16日晚,@陇南发布的上述微博已有超过4000人次的转发量,评论数超1500条,几乎成了这个政务官微上线来最受关注的微博。值得注意的是,该微博发布不久,即吸引了@陇南徽县江洛镇政府等一批当地政府机关官微的转发和称赞,比如“陇南国税”就评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除了当地的政务微博,点赞的还有当地一些知名网友。

甘肃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称,“我所知甘肃市委书记第一位献血者,赞!”另一条被@陇南发布转发的评论是,由认证为“高级工程师”的网友@陇南张正武发布。他说:“给孙书记点赞,把领导的鲜血输入素不相识的普通群众血管,这是保持党与人民群众血脉相通,水乳相融的具体体现。”

系右手指尖先抽血化验

与这些点赞者不同的是,另一部分网友则提出了质疑。

这些网友注意到,在@陇南发布公开的三张孙雪涛献血照片中,第二张孙献血时伸出的是左臂,但到了第三张与其他人交谈时,却变成左手按着了右臂,网友遂猜测领导又在“演戏”。

针对这一部分质疑,陇南市外宣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在两张遭到质疑的照片中,一张是孙雪涛右手指尖抽血后在休息区等待化验结果,与其他献血人员和血站工作人员交谈的图片,当时其右手指尖上还捏着一支止血棉签。这张照片与左臂献血的照片顺序放反了,因而引发网友误会。

6月16日19时25分,@陇南发布还发了一段时长1分18秒的视频,证明孙雪涛当天的确参加了献血。

 

理性看待甘肃陇南市委书记献血事件

领导干部的身影现诸网络,除了正常的工作考察之外,更有“艳照”、“摆拍”、“悬浮”等充斥,这些反面新闻也引来了一片片质疑之声。而今,甘肃陇南市市委书记孙雪涛参加无偿献血的新闻在网上发布,新闻配图里,孙书记左臂献血后却扶着右臂,再次引起了部分网民的疑惑。在第一张图中,孙书记左手臂正被抽血,但第二张图中则扶着右手臂,由此网民也质疑孙书记献血是在作秀。

其实领导干部献血并不是在作秀,只是照片的顺序放反了而已。看第二张照片中,书记手臂上的胶管呈深色,说明管内充满液体,而胶管的另一边则连接着书记的手臂,同时书记表情也一脸淡然而专注,一旁的工作人员正在严密的监控着鲜血状况。从这就可以看出书记的的确确在献血,不是网民认为的“摆拍”。

如今,领导干部的一举一动都在群众的眼皮底下,时刻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评价,其实领导就是起到一个示范带头的作用,一方面是要社会上的群众踊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另一方面也是号召各级领导干部也要参与其中,有些时候需要领导干部的“秀”,但是不能完全理解成宣传自己,给自己脸上抹金,更不能理解成“演戏”了,任何事业都需要有人牵头,需要有人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之所以有领导干部清扫马路,是因为我们的卫生状况保持的不好,之所以有领导干部献血,是因为我们国家血库的储血量还远远不够。任何人都应该发挥自身余热,为社会贡献力量。哪怕是拾起一片纸,贡献一滴血。

领导干部也是人,他除了是党员、书记,也是一个平常人,更是一个社会人。我们国家血库的储血量不够了,我们普通人都应该自觉参加献血,书记作为普通人的心理参加献血有什么奇怪的呢?所以,在书记献血新闻面前,网民还需保持理性看待,可以指出新闻照片矛盾所在,但千万不要妄言质疑献血真实性,而要给予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领导干部才更有激情、更有动力、更有信心来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官员献血遭质疑缘于习惯性“小题大作”

虽然市委书记是个官,但献血本也属于普通行为,然而,却被当地宣传部门“特写”宣传,因为发布照片的“失误”,使得引发公众质疑,虽然这只是个“误会”,然而,却折射出一个普遍现象——官员的“小事”为何总被“放大”?

官员无论是献血,还是坐公交车、扫地,均是寻常小事,对于老百姓来说,是最普通不过的事,可一旦官员做了普通老百姓做的事,立马就不是“小事”了,而要通过媒体“报道”,似乎在表明官员在“食人间烟火”。这有必要吗?市委书记关心献血情况,亲自上阵献血,多大的事,有必要闹得满城风雨,人人皆知?

与其说质疑“左臂献血却扶右臂”,倒不如质疑的是官员的“摆拍”,质疑的是官员的“小题大作”,质疑的是官员的不实作风。正因为不少官员习惯于“作秀”,习惯于“演戏”,这使得公众一旦面对官员的“亲民行为”,往往第一个念头就是怀疑是否“作秀”,进而质疑。虽然官方也会作出回应,最终虽然也会解释清楚,但却无疑给公众蒙上一种不良印象,官员的行为还可以相信吗?

官员献血,不是什么大事;官员和环卫工人一起清扫,也不是什么大事,本没有必要一定要“报道”出来,让人人知道。这都是些寻常小事,官员去做,一点都不奇怪。或许是正因为官员做得太少了,才会觉得做这样的事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事。可实际上,对于老百姓来说,实在太普遍了。就像献血,本来并不妨碍健康,只要身体健康,就可以献血,也更应该献血。很多人都已纪成为“献血大王”了,可市委书记的献血,却似乎成为非常了不起的“英雄壮举”。也得到了本不应该得到的赞誉。

官员少些“大惊小怪”,少些超出普通人的思维,官员回归“普通人”,就不会觉得献血是多么了不起的事。官员“正常”些,社会也就更“正常”些。

 

领导献血引发的网友“顾左右而言他”

这两天,是“左手”还是“右手”,是“献血”还是“作秀”成为网上热议的话题。甘肃陇南市市委书记孙雪涛参加无偿献血,新闻配图里孙书记左臂献血却扶右臂,使部分网民感到疑惑。后经过地方政府证实,书记献血是事实,但是发布照片的顺序放反了。其实是误会,本解释清楚也就结束了,但赞扬书记献血的同时还有一些思考。

网民“顾左右(手臂)而言他(是否作秀)”的举动有何意义呢?网民(群众)对书记(领导干部)是“很负责”还是“太较真”?笔者认为,当然是“很负责”。反过来,领导干部回应群众又该是什么态度呢?这时候,他们没有“顾左右(搪塞)而言他(避开本题)”,他们澄清事实并且承认失误,当然也是“很负责”。

同是“顾左右而言他”,群众和领导干部不同的做法起着同样的好效果。眼下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有序推进,领导干部忙着“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群众也完全能“找茬”,关注“是否作秀”。近几年,作秀的新闻频频出现,暂不讨论他们这么做的初衷,单作秀本身会让群众极反感。这次虽不是作秀,但足以证明以往有多少这样的举动。教育实践活动要避免作秀频发,就要鼓励领导干部脚踏实地。如果面对群众,领导干部不“顾左右而言他”;作为群众,用好“顾左右而言他”,那才是真的把群众路线走到了实处。

书记献血的“看点”不该在左手或右手

市委书记无偿献血,如此亲历亲为本身是一件大好事,既能够体现出市委书记乃至于党委政府对无偿献血的重视,也能够更好的起到引导全社会参与无偿献血的带动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

然而,因为孙书记左臂献血却扶右臂,却让一些网民们疑惑了,到底这位书记是在真献血呢,还是在作秀?诚然,网民们的质疑有其道理,因为按照常理,一般是哪边献血手肯定就会扶哪边,哪里有不扶献血的手臂,而用献血的手臂扶未献血手臂的道理?

但是,书记真的是“扶错了”么?恐怕不然。正如当年汶川地震后李宇春等为灾区献血,许多网民讨论“为什么李宇春献血时是左手,而返回则是捂住右手”。事实上医院的献血流程是先验血十分钟后,看献血者血液是否健康,如没有问题,才会在十分钟后进行抽血,正式献血。

其实,不管是从逻辑上来看,还是从事实上来看,这位书记都根本没必要在这个事情上“作秀”,献血本身就不是一件对身体有多大伤害的事情,反而适度的献血还对身体有益,更何况,献血对社会也会做出贡献,这样的事情,即便多做几次又有何妨,又怎么会傻到拿这种事情来“作秀”呢?

所以,对于书记献血的“看点”不应该只在左手或是右手上,而应该更多的去理解和支持献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误解其实还是说明了当前许多人对“无偿献血”的不了解,没有积极参与到这样的献血当中去,正是因为不了解,才会出现误解,也说明了要加强对“无偿献血”的宣传引导,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

同时,也给政府宣传提了一个醒,在与群众沟通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对于一些细节的东西,不要想当然,更应该多的从群众的角度去思考,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和体会,只有换位思考,才能让群众更加了解政府的作为,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拥护。

 

【启示与思考】

书记带头献血本是热爱群众、帮助群众的见证,终究是好事。可新闻一经发出,就瞬间“激起千层浪”,但并不是对书记“躬行善举”所传出正能量的肯定,而是如潮的质疑和吐槽,大喊“作秀”、“摆拍”……使得人们关注的重点转到了书记献血的真假上。质疑本无可厚非,但是没有事实根据的质疑只能是“起哄架秧子”,到头来只是一场没有底气的“口水战”,不得不以“乌龙”收场。

为何网友偏爱“质疑”?究其原因,首先是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网络的出现,使得全民监督成为常态,网络的快捷为“质疑”的出现提供了可能行。其次,人们仇官的心理作祟,受到社会上一些贪官、昏官负面案例的影响,各大官员的一行一动都备受关注,一旦有什么有违常理不利群众的做法就会第一时间被拉上“审判台”。另外,诸如“扫大街”“悬浮照”等事件,使得政府及官员的公信力下滑,人民和群众之间产生了信任隔阂,就难免让网友对于官员的行为举动“锱铢必较”了。

全民监督时代本是社会的进步,但是作为民众而言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主观臆断,要正确看待官员的行为和作风,不能经验化的将其他事件植入这一事件,要就事论事,对于“官场秀”我们毫不留情,对于正能量我们也要欣然接受。当然,一个社会现象的产生,我们不能只埋怨人们的“无理取闹”,政府和官员也应该坐下来反思一下,凡事有果必有因,政府官员们更应该从自身找原因,如若能够真正心系百姓,融入百姓,又何愁引来“信任危机”? 

有了这样的积极回应和诚恳解释,网友的疑虑可以烟消云散了。然而,并非是所有的政府机关或官员在遭受公众质疑的时候,都会这么迅速作出回应。面对负面新闻和舆论压力,有些政府部门拒不回应,媒体采访的时候,也是左推右挡,敷衍塞责,或者避重就轻。但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群众的眼睛比以前变得更加雪亮,这样的小算盘、小伎俩,不但无法帮助有关部门或官员度过舆论危机,而且会让他们陷入更加被动的境地。

所以说,百姓有质疑,官方有回应,百姓再质疑,官方再回应,直到百姓的质疑消除,政府的公信重塑为止,这才是一个社会正常的舆论监督生态。否则,只会激起公众更大的不满和质疑,不但侵害了公众的知情权,而且会对官员和政府的公信力带来更大的损害。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701/7737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