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案例】告别“被安排”的慰问 摆脱形式主义困境
2014年07月03日 09:55
【基层执政】
【事件介绍】
浙江金华市委书记:我知道慰问的困难户都是被安排的
“慰问困难户时,我明知道是被安排的,看的是关系户和重点户,嘴上说要改进,但没有实质性行动。”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上面这句话肯定是批评的话,再加上主语是“我”,其实就不难猜了,他来自于近日召开的一次民主生活会,说话的是浙江金华市委书记徐加爱。除了自我批评,在这次专题民主生活会上,金华市委常委们还相互提出了共267条批评意见。
调研为何明知被“安排”仍行礼如仪?
这位领导讲了一句真话、实话。实际上,他说的现象,早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上级领导搞调研、走基层,往往就是这样被下面部门给刻意“安排”了。这种“安排”不光是在吃住行上,还在调研和慰问对象筛选上,有时连“围观群众”都经过了精挑细选。对于这种现象,不排除有些领导干部不知情,确实被蒙骗了;但更多情况下,领导往往对此心知肚明,只是不说而已。上级领导也是一步一步升迁上来的,不太可能不了解基层搞的这套把戏。
既然如此,上级领导为何不对类似现象进行批评、纠正?这里头的原因比较复杂。不说那些刻意欺瞒领导的情形,有些地方这么做无非是基于安全考虑,领导不能不“领情”。有些领导虽然也烦这种做法,却碍于情面,不想打击基层积极性,于是乎只好“半推半就”。还有些领导到下面调研、慰问,其实也是搞形式主义,自然不会去点破个中秘密。
但是在很多时候,基层热衷于替领导“安排”工作,其源头就在于部分领导愿意“被安排”。或者,有些领导反感这么做,却又难以抗拒,不动真格去破除这种陋习。久而久之,“下有所好”也就变成了“上有所好”,成为一种模式化的“被调研”现象。
这种“被调研”模式害莫大焉:一方面,什么都被安排了,上级领导也就难以看到基层真实情况、听不到群众真实声音,那么调研、慰问也去失去了本来的意味;另一方面,群众的声音无法顺畅传递到上级部门,基层问题得不到及时反映,势必影响上级部门决策以及政策推行。这种欺上瞒下的现象长期盛行,倘若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必然滋长弄虚作假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败坏党风政风。
因此,有责任心、有魄力的领导干部,都应对这种现象说“不”,及时纠正地方和基层的不当做法,扭转这种走过场、假大空的官场风气。早在2011年,习近平就强调:领导干部搞调研应有“自选动作”,看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随机调研,避免出现“被调研”现象。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曾花一年多时间,跑遍了全省11个市和90个县(市、区)。
只要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动真格拒绝“被安排”“被调研”,就算地方和基层想隐瞒实情,也很容易被识破。搞调研、下基层,主动权掌握在上级领导手里,上级领导不走“寻常路”,难道还能被下面“绑架”不成?一旦“被调研”不再为上级领导所好,哪怕“下有所好”,恐怕也不敢那么大张旗鼓、公然为之。何况,领导干部带头打破调研慰问中的形式主义作风,非但没有任何风险,而且可以兴利除弊,实在没有理由采取“绥靖政策”。
领导干部既然说出了真话,就应从自身做起,扭转官场歪风。一旦他大胆地迈出这一步,相信会在当地产生积极的连锁反应。反之,热议一阵,一切回归故态,也不过是讲出了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
慰问困难户被安排,反形式主义有多难?
如果在慰问贫苦这样的小事上,都无法做到真实,那一些民生政策的推行,会不会也上演这样上下默契的造假?
“慰问困难户时,我明知道是被安排的,看的是关系户和重点户,嘴上说要改进,但没有实质性行动。”据媒体报道,这番话,来自浙江金华市委书记徐加爱在一次民主生活会上的自我批评。
这番话道出的“真相”,其实并不令人意外,意外的是再次出自官员之口。事实上,在此之前,广州市长陈建华也曾揭示,领导慰问不过是“走过场”、“基本上可以说是形式主义”,批评密切联系群众太抽象。
逢年过节,领导慰问,是传递官员亲民的“传统曲目”。既然是为了体现关爱亲民,诚意比形式更重要。不过,粗略浏览很多领导们的慰问画面,不难看见,一些领导慰问,已然只剩形式这具空壳,并无多少诚意——动作表情雷同,慰问品总是油米棉被,就连慰问的话,也被电视主播的画外音格式化了。
这样雷同的领导慰问,在很多民众眼中,也许早就成了一场形式主义的表演。而那些被经常安排慰问的人们,也渐渐学会了怎样配合镜头。也许就是为了追求“画面感”,一些地方喜欢提前安排“关系户”或“重点户”,这样能让慰问的“效果”更好,当然,只是一些官员们自我感觉的“效果”。
从广州市长到金华书记的先后表态,证明很多官员也并非不知道内幕,只是让人奇怪的是,为什么迟迟不见改进,没有“实质性行动”呢?
客观而言,从根本上改变困难户的生活境遇,需要具体民生政策或施政方针的改善和落实,不能靠逢年过节送点油米棉被,类似行为更重要的价值,也就在表达政府的一种立场。一旦把慰问和改变贫困的意义割裂开来,一些官员就算明知慰问是被安排的,可能也会觉得只是“小事”,缺少去彻底扭转的动力。而这样的行为一旦得到上级的默认,下级自然就投其所好,让形式主义成为惯例了。
殊不知,这种实质等同造假的慰问,不仅渐成让民众反感的形式主义,也传达一种容忍弄虚作假的信号。如果在慰问贫苦这样的小事上,都无法做到真实,那一些民生政策的推行,会不会也上演这样上下默契的造假?就此而言,对关系户的明知故“问”,不仅无法释放出官员重视弱势群体的善意,还有损相关官员乃至地方政府的形象和公信。
要告别“被安排”的慰问,从根本上摆脱形式主义的“傀儡困境”,除了依靠由外而内的制度监管和舆论监督发力之外,也需要对此问题有觉察的官员主动改变。其实很多饱受诟病的官场形式主义,一些局内人并非不知道,缺的是行动的勇气。
领导下基层“被安排”不是问题症结所在
市委书记“被安排”本身不是坏事,而是体现权力组织化运转的好事,它说明一座城市的最高权力被关进了组织结构设置的制度化笼子。但是,金华市委书记为何还要将“被安排”当成自己的一个错误而进行自我批评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因为“看的是关系户和重点户”,而不是应该看的困难户。这的确是个错误,但不是“被安排”这种形式必定要产生的错误,而且它只是问题的结果,而不是问题的原因,因此也就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何好的权力组织形式却得不出对的结果?
民主生活会上进行自我批评已在各地展开,这是一个好势头,但自我批评并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在于找到问题原因,从而进行必要的整改,但如果仅停止于对问题表象的辛辣表态,而缺少深入的剖析,就会陷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就事论事的胡同,那也会沦为一种粗浅的形式主义。对于金华市委书记“被安排”这样的事,在很多地方都存在,这一方面说明一把手的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是“一言堂”,因此这种“被安排”也是一种民主的进步;但这种“被安排”得出的不完美结果,也说明一些主要领导的思想上还缺少前置性的更深层次民主权利意识,不完整的意识就会产生不完美的结果,而这个不完美的结果,往往又被误认为是问题的原因,这有点本末倒置。
因此,市委书记“被安排”本身并不是坏事,坏的是这之前一把手对班子每一个人进行工作方向安排时存在的成色不足。所以,要改的并不是一把手“被安排”的本身,而要改的是如何才能在一把手“被安排”之后得出正确的结果。
“被安排的困难户”与“无人修改的剧本”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召开一次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要求领导干部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一针见血,要达到“红红脸、出出汗”的目的。许多地方政府官员能讲一些让自己出汗、让别人流汗的实情,百姓也能够听到一些官员的内心独白。这都是不小的改变。
但即便如此,公众仍然对一些在民主生活会中的爆料感到吃惊。比如,一个地级市委书记对于“知道困难户都是被安排的关系户和重点户”的自我批评,就让许多网友大呼不理解。按理说,一个地级市的“一把手”,做事时有很大的自主权,但为什么明知是一些形式主义或官僚主义或者非常虚假的东西,还要表现出“默许”的态度呢?
明知困难户是假的,偏偏还要去那里慰问,这首先说明了一些官员已经习惯了一些形式主义味道很浓的角色,也麻木了对于虚假表演的基本良知。甚至可以说,在形式主义的强大力量之下,很多官员都变成了一个演员。而且,在演技方面,根本不露破绽。官员去参加什么活动,都是属下安排好了的;官员只有出席的时候操操心,有的甚至于一点也不用操心,只在相应的场合里握握手、说几句客气话,仅此而已。至于行程如何安排,以及事情本身是否属实,都根本不管不问。
再者,在社会救济制度还没有完全健全之前,一些官员仍然习惯于带一些大米、面粉、食用油之类的物品进行所谓的慰问,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救济”。似乎这样做就是对贫困家庭的最好帮助。而且,对于拎着米面油进行的慰问,往往有长枪短炮和拍摄团队。似乎救济已经远远不是目的,而是让领导上镜才是目的。在这样的慰问过程中,剧本早已写好,相关官员只需要按剧本行事,而被慰问的所谓困难户,根本不是主角,要么只是配角,要么只是道具。
谁应该修改这样的剧本?谁有修改剧本的权力?除了官员自己,没有别人。虽然说形式主义的很多东西,在效果上,看似充斥着所谓的正能量,但这也只是自欺欺人。在看似强大的所谓体制里,如果连地方政府主要领导都习惯和麻木了这种虚假,其他人又有什么力量和胆魄来进行改变呢?因此,所有的官员都应该去尝试着打破旧有的那些看似正确实则荒谬的传统,尤其是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党政“一把手”,更有义务和责任做出这样的改变。
其实,地方政府官员做出积极的改变,并非难事,困难也没有想象中大。记得李克强总理在内蒙古调研时,有一位光着屁股的小男孩出现在了电视镜头之中,甚至有点“抢镜头”的味道,可这样的镜头仍然出现在了中央媒体上。这充分说明,调研也好,慰问也罢,剧本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逻辑缜密和永远高大上的,只有真实的才是最好的。中央领导尚且能够做到,一个地方政府“一把手”想改写“慰问困难户”等形式主义的剧本,相信也不是多难的事。
“明知被安排”说破多少“皇帝新装”
和“批评人不讲究方法”、“自己不拎包”之类的不痛不痒相比,“明知道被慰问的困难户都是被安排的”这种自我揭丑,比较尖锐,也说破了当前考察调研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皇帝的新装”。
事实上,不论是深入基层的领导,还是群众、观众,都知道领导下基层考察或慰问中,有很多场景都是事前安排好,一些群众被事前导演过,甚至基层会组织一些人员充当“群众演员”。近乎公开的造假所以流行,主要原因是上有所好,领导们想要那种镜头,习惯了摆拍式宣传,以至于不在意坊间如何议论,那么,基层干部除了迎合,基本没有别的选择。
“明知道是被安排的”,这不仅是自我批评,也是在替大家揭丑,很多官员都穿过这样的“皇帝新装”。表象上,属于形式主义,而深层次的问题,其实是监督弱效、话语权独大造成的强势心态——官员喜欢怎么下基层,就怎么做,造假不怕群众知道,也不怕群众有意见,因为群众意见不是当饭吃的。正因为一些官员这种自我主宰的心态过于强大,不甚在意甚至蔑视群众感受,才导致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霸道作风日益严重,与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
困难户也好,受访户、调研对象也罢,“群众意见”其实是背好了的台词,批评或反映诉求要么隔靴搔痒,要么点到为止,而表扬上级、歌功颂德则不吝溢美之词,然后是领导们非常满意,个个满面春风。而下去以后群众会怎么说,领导们不是不知道,但如金华市委书记所说,“嘴上说改进,就是没有实际行动”。
自我揭丑,说破“皇帝新装”,揭丑的尖锐确实难得,但揭丑只是手段,终止慰问、考察和调研中的形式主义、弄虚作假,最终和群众走到一起,才是目的。那么,一位领导说破“皇帝新装”之后,大家会不会对形式主义和慰问考察造假感到脸红,才能检验转作风和自我批评的成效。
【启示与思考】
作为上级领导,尽管知道自己下基层以后的行动都已“被安排”,慰问、调研、视察都有陷入形式主义的可能,但要完全拒绝恐怕也很难。首先,基层工作上的成绩,包含着自己“正确领导”的一份功劳,也是自己的一份政绩,对展示成就的某些安排难免顺势将就;其次,上级领导到基层调研,各级领导往往层层陪同、寸步不离,基层的汇报已得到上级的认同,即使有什么看法也要照顾各方面子,表示一下赞同和认可,要完全拒绝“被安排”,恐怕也难。
客观而言,从根本上改变困难户的生活境遇,需要具体民生政策或施政方针的改善和落实,不能靠逢年过节送点油米棉被,类似行为更重要的价值,也就在表达政府的一种立场。一旦把慰问和改变贫困的意义割裂开来,一些官员就算明知慰问是被安排的,可能也会觉得只是“小事”,缺少去彻底扭转的动力。而这样的行为一旦得到上级的默认,下级自然就投其所好,让形式主义成为惯例了。
殊不知,这种实质等同造假的慰问,不仅渐成让民众反感的形式主义,也传达一种容忍弄虚作假的信号。如果在慰问贫苦这样的小事上,都无法做到真实,那一些民生政策的推行,会不会也上演这样上下默契的造假?就此而言,对关系户的明知故“问”,不仅无法释放出官员重视弱势群体的善意,还有损相关官员乃至地方政府的形象和公信。
要告别“被安排”的慰问,从根本上摆脱形式主义的“傀儡困境”,除了依靠由外而内的制度监管和舆论监督发力之外,也需要对此问题有觉察的官员主动改变。其实很多饱受诟病的官场形式主义,一些局内人并非不知道,缺的是行动的勇气。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703/77388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