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内热点调研
互联网金融一周年 “宝宝”军团成长记
2014年07月03日 13:41
六月份已经过去,如果我们把日历往前推一年,在去年的六月,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开创性产品——余额宝诞生了,而紧随其后的各路“宝宝”们,像一群生机勃勃的“鲶鱼”一样,搅动了整个金融市场,同时也让2013年成为了互联网金融的元年。现在一年过去了,宝宝们不仅迎来了周岁,也迎来了成长的烦恼,持续下跌的收益率,酝酿中的金融监管,让宝宝们多少有些前途未卜的感觉。
在新浪微博“余额宝一周年”的话题讨论中,7000多人参与“晒”收益,讨论余额宝给自己生活带来的改变。去年6月13日,余额宝问世。上线一个月用户数达到400万人,规模突破100亿元,春节期间更创下了“日均吸金百亿”的神话。
截至今年6月,余额宝的用户数已经破亿,“宝粉”人数超出了当前中国A股股民人数的四成。它最大的优势在于,投资门槛低、风险较低、灵活性高,而收益却高达银行活期存款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百度、网易、腾讯等互联网巨头陆续复制这一模式,尽管名字各不相同,但“宝宝”们的本质基本都是各类货币基金。来自基金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去年6月底,市场上的货币基金只有73只,规模3000亿元,而到今年4月底,已经有112只货币基金,规模超过1.7万亿,仅10个月就膨胀了近6倍。
经历了一年来客户数量和资金规模的爆发式增长,“宝宝”军团已经告别了“最好的时代”,5月份以来,余额宝收益率一直处于5%以下的下降通道中。尽管如此,余额宝的资金规模仍在持续上升。打开互联网金融大门的人们愈发认识到,余额宝本身就应当定位于零散的、长尾的市场,一个中低收益率的、高度流动性的余额宝,更符合产品货币基金的本质。
其实,在这些“宝宝”们酝酿更多创新,增加用户黏性的同时,被他们所影响的金融机构也在行动。传统银行不再墨守陈规、死守存款利率底线,而是纷纷提高存款利率、和基金公司合作推出自身的理财产品、加快移动客户端推送。2013年下半年,数以千亿计的活期存款以极快的速度“搬家”,剥夺了银行最廉价的资金来源。在这场被迫打响的“存款保卫战”中,传统银行纷纷创新变革,存款利率“一浮到顶”,手续费减免,银行系“T+0”货币基金加入战局,手机银行、微信银行陆续上线运行,成为银行抢滩移动互联网金融服务的重要阵地。
一度创造“收益神话”的宝类军团,在盈利机制上其实很简单——投资银行协议存款,把零散资金打包再加价借给银行。于是,这样的传导机制下,余额宝们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理财神器”。
一些声音认为,余额宝们是“金融寄生虫”:它们借助产品及背后的货币基金,让低成本的活期存款摇身一变成为银行协议存款,虽然没有流出银行系统,但利息却提高了十几倍,“严重干扰利率市场”。
但另一些意见表示,整个中国货币基金市场的总规模和超过100万亿的人民币存款总额相比微乎其微,余额宝乃至国内货币基金都只能是市场利率的跟随者,根本无法“严重干扰利率市场”。
事实上,从保证收益到补贴、抽奖,原本不允许用于基金销售的手段被余额宝们用得风生水起。几经磨合和反复,全国两会前后,证监会、央行相关负责人都明确表达了对互联网金融的支持态度,“互联网金融”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其发展、规范开始成为各部门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共识。余额宝们带给金融市场的,不仅仅是一款“理财神器”而已,更是一场金融变革的先声。投资者通过购买余额宝们,得以间接分享货币市场的较高收益,这对进展缓慢的存款利率市场化起到了强劲的推动作用。
在余额宝们的刺激之下,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等“强势银行”纷纷向储户让利,推出类余额宝产品加入战局。业内人士预计,由于互联网企业在营销渠道、创新能力、产品灵活性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强烈的“鲶鱼效应”将使金融行业更具活力。从这个角度讲,余额宝们带来的变化还远远没有结束。(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703/7739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