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背上救灾”,折射了什么?
2014年07月03日 15:06
【舆情热点】
【事件介绍】
江西官员救灾怕湿鞋要人背 回应:下属主动提出
6月20日,贵溪市白田乡兰田村黄源坞村小组3名小学生意外落水,一名学生获救,二名学生失踪。后有网友爆料称,救援现场有干部为避免趟水叫同事背其过河。经查,被背干部为贵溪市政府办副主任王军华,目前已被免职,引发热议。
23日,贵溪市通过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江西发布”公布调查结果:落水事故发生后,贵溪市政府办副主任王军华、科员丁先保于21日上午赶赴现场参与搜救,经过一段漫水路段时,丁先保主动提出背王军华过去。但王军华的行为已产生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党员干部形象,故对王军华给予免职处分。
附:关于贵溪“背人事件”的调查结果
2014年6月20日中午,由于持续降雨,山水暴涨,贵溪市白田乡兰田村黄源坞村小组3名小学生上学途中不幸落水,其中一名学生获救,二名学生失踪。
事件发生后,贵溪市委市政府、白田乡党委政府迅速组织力量搜救。贵溪市政府办副主任王军华、科员丁先保于21日上午赶赴事发现场参与协调搜救工作,经过一段漫水路段时,丁先保主动提出背王军华过去,被在场群众拍照并发到个人微博,很快引起一定范围的关注。
由于王军华在搜救失踪学生的特殊环境特殊场合做出了不当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党员干部形象。贵溪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经市委市常委会研究决定,对王军华给予免职处分。
贵溪市委宣传部
官员下基层怕湿鞋何止行为失当?
面对学生落水的伤亡事故,现场风雨如晦、群众撕心裂肺,救灾一线的官员却纠结于鞋子能不能湿水——不管是怎样的客观理由,恐怕让民众看到的,就是权力者的自私与骄矜。
贵溪市通过“@江西发布”公布了调查结果:说落水事故发生后,贵溪市政府办副主任王军华、科员丁先保于21日上午赶赴现场参与搜救,经过一段漫水路段时,丁先保主动提出背王军华过去,被在场群众拍照并发到个人微博。听起来,这属于官员互助行为,背人的不是民众,当事官员也不是主动要求背过去。但问题恰恰在于三个层面:
一者,为什么是“科员背副主任”?这是尊老爱幼还是官场规则?这些天,在各地的民主生活会上,能否亲自拎包、端茶倒水等“细枝末节”,往往成为四风的试纸。民众想问的是:官大一级,就非要心安理得爬到下属的背上去?
二者,“丁先保主动提出背王军华过去”,这显然不能成为不脸红地趴上下属肩背的合理藉口。就像网友反问的,贪腐受贿的权力寻租,有几个不是“主动”送过来的?可怕的并不是下属疑似谄媚的邀约,而是官员对于这种“福利”近乎不设防地笑纳了。按照这样的逻辑,是不是可以说,只要不是官员主动作为,那么,权力失范就是可以谅解的?
三者,在践行群众路线的当下,群众蹚水救人,官员趴在背上围观,这种官僚与冷血的作风,对于落水孩子的亲人而言,算不算另一种伤害呢?不得不说,这种“怕湿鞋”的心思,如同当年“表叔”杨达才的微笑一样不合时宜。或者说,它悖逆了一个人民公仆在公务履职中该有的情怀与姿态。
无独有偶,就在去年10月,浙江余姚三七镇某干部下乡视察水灾,因脚穿高档皮鞋,怕弄湿,迫不得已由年近六旬的村书记将其背进灾民家中,事后,王某同样被免职处理。同样是背人者“主动邀请”,同样是被背者备受诟病。前赴后继失足在同一个地方,某些地方官员的“媒商”何以如此之低?
用“@人民日报”微博的话说,频频曝光的官员丑态警示着,“常在河边走”,终会掉“水”中。俗话说窥斑见豹,看似无关痛痒的细节,往往折射出根深蒂固的作风。在权利对权力的监督日益严苛的今天,官员下基层因“怕湿鞋”而免职,恐怕谈不上有多冤枉吧。
“背人事件”何以过度解读?
“背人,本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一件,我们在小时候都有被父母背过的体验,只是慢慢长大后,少了经历的机会。可是,在一个水灾现场,群众的眼睛不见干部背人救援的忙碌身影,只见被人背起的背影,难免原本敏感的神经被刺痛。毕竟,在如此特殊环境、特殊场合下做出如此不当行为,如此洪水猛兽般的视觉冲击不发酵为“上纲上线”的绝佳材料才怪。
微博先发力爆猛料,很快,媒体、舆论群起攻之,各方开始口诛笔伐:党报狠批“无论有再多的理由,如此救灾都是一种悲哀。请脱下你的鞋子,放下你的身份!”;网友指责“鞋没进水,脑子进水,撒娇不看时候”,评论员分析鞋没湿,“湿”了民心,没救灾,弄出了次生灾害。
引发的“批斗”并未到此为止,好事者还联想到该地群众路线教育走过场,怀疑道:“若是深刻反思了四风,自我剖析了灵魂,批评见了实效,怎么还有这样“幼稚”的错误?下雨下基层要人打伞,水灾救援现场怕湿鞋要人背,出差非飞机不坐,没有专车接送不走,难道这就是干部的优良作风?”更有甚者,由此衍生出“背与不背”的官场厚黑学,旨在揭露噤若寒蝉、如履薄冰的官场生态:如果你是下属,背不背?如果你是领导,让不让背?如此无限联想给出的结果显然只有两难:领导要人背,会给人留下官老爷娇气、做派的图景;下属要求背,又会让观众浮现出阿谀奉迎、巴结献媚的丑陋嘴脸。看来,这道选择题都可以拿去给公务员考试面试了。
可是,俗话说,有图有真相。回归事实,照片显示农田旁一条积水不深的道路,下属脚穿凉鞋,显然早有准备,而上级仓促上阵,穿的还是皮鞋。在这样的情景下,下属职责所在,为领导着想,主动提出背过去,节省时间,无可厚非。不过经过网络传播,却变了样儿。由于脱离了当时的情境,看图说话式的直观解读顿时放大了上级与下级、官员与百姓的身份差异,倒是当事者无心介意,而旁观者却有心挖掘,似乎看到了背后隐含的阶级仇恨,看到了群众无声的反抗和无奈,看到了官场的种种恶习与顽疾。从这些解读声中,事件的恶劣影响可见一斑,可以说,已远超出本身的事实侧面,而上升到价值判断。在当下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增多、官民亟需对话的语境下,干部的任何不当行为,都会变成任人肆意的看待和评论的板上鱼肉。
笔者并无意为官员平反,只是认为有几点值得深思。一是网络时代,民意源于每个人认知、行为模式的差异,也可能变得鄙薄而情绪化,如果政府听风就是雨,不加选择的一味迁就,标榜民主、表达快意的宣泄口不仅会伤害了每一起新闻事件中的个体,也会伤及网络社会的公信力。二是微博警示再次提醒现代官员要有互联网思维,要读懂网络、了解网络,转变传统管理理念和旧的思想体系,唯此,才能互动对话。三是每一个公民,都该懂得沉下心来,抛弃表面的浅层式阅读,学会理性思辨。
“怕湿鞋”引发风波的警示
在当下,公仆这一词意味着更多监督目光,有时甚至被人反复打量。看干部看什么?
那张背人的照片,仿佛一次严肃的道德指控,置王军华于百口莫辩的尴尬境地。而“丁先保主动提出背王军华过去”的辩辞,更引发了“被主动”的猜疑。即便确属主动,但王军华安然趴在下属背上,仍显得异常醒目。如今王军华被免职,既可看出相关部门的从严治理,也可感受到与舆论的积极互动。
无论背还是被背,如果放在毫无官职的民众身上,压根就不能称之为事,更不会引来满城风雨。而此事之所以持续发酵,就在于王军华的公职人员身份。正如有人引申的,与其说他脱不掉的是鞋子,毋宁说他放不下的是身子。如果确实害怕鞋湿,何不脱掉鞋子?既是处理落水事故,哪有心情和时间顾惜脚下鞋子?
官员趴在下属背上,影响公仆形象。在当下,公仆这一词意味着更多监督目光,有时甚至被人反复打量。身为公仆,越是在紧要关头,越应该牢记自己的职责。出现险情,应该“跟我上”而不是“给我上”,就像前不久那些甘当人质的干部,应该做到“平常时候能看出来、关键时刻能站出来、危难之际能豁出去”。惟其如此,才称得上尽职尽责,才能扞卫公仆形象。
“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绝不是对公仆的苛求。让下属背,这事不会发生在焦裕禄身上,因为他有“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有“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这事也不会发生在杨善洲身上,因为他身上有艰苦朴素、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有“人格重如山,名利淡似水”的理想信念。蹚水能是多大的事呢?然而能不能吃苦、守不守得住初心,看的就是一个个细节。
换句话说,如果官员事事让人伺候,茶杯让人端,提包让人拎,车门让人开,稿子让人写……难免在工作甚至生活中,失去了起码的“自理能力”;如果沙发坐得多了、板凳坐得少了,高脚杯端得多了、大碗茶端得少了,又如何受到民众拥戴?
湿鞋还是失官,并不难选择。如果处理不好,失去的不仅是官,更可能失掉了形象,失去了民心。那段漫水路段就是一张无声的考卷,怎么选择,就展示什么样的形象。“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不可背弃;常修为政之德,不移公仆之心,应该时刻牢记。但愿这张照片所引发的风波,能够引起更多干部的自我比照和自警自励。
【启示与思考】
“怕湿鞋”,“背干部”见诸网络,成为热点,当事人被处分已不是头一回。此前,浙江余姚也曾发生“下级背上级”事件,当事者不仅被免职,还受到了党内警告处分。前车之鉴,为何身为党员干部的领导同志会又一次犯下这种错误?
背干部,背人者与被背者,往往是上下级关系。虽然是背人者主动去背,且被背者并没有要求他人来背,甚至还会推让一番,但最终的背人一幕——下级背上级的情景——造成了不良影响。
对于背干部的处理结果,都是对被背者的免职,因为被背即被免职,虽是行为不当,也会有人不免惋惜,而对于当事人想必也会追悔莫及。悔不及当初为何没有严词拒绝,快步迈过,下级的盛情虽然难却,但是难道自身就没有些许心安理得的、高高在上的、理所当然的、官僚主义的思想,以至于思想松动,而造成免职的结果。
作为一名机关干部,平时特别注重各种政治理论学习、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教育,尤其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首先就要求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反复学习不断提高,要时刻对照先进赶超先进,要坚持为群众服务、让群众满意,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难道这些党的教育全部成了某人的“耳边风”?或许是个人私利始终占据着思想的主导,只是在浑水摸鱼得过且过罢了。
是毒瘤就要割除,有瑕疵就要修复,希望有着这样做法和尚有一己之私想法的干部们,赶紧清醒过来,摒弃私利,和广大的人民一起携手奋进,共筑祖国坚固堡垒。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703/7739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