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案例】弃港大的“复读状元”无需过度解读

2014年07月04日 10:05

 

【青春励志】

【事件介绍】

 

辽宁弃港大复读状元今再夺文科状元 圆梦北大

666分。这是个吉利的分数,也是令辽宁所有文科考生望尘不及的分数。近日,辽宁高考成绩揭晓,在本溪高中复读的考生刘丁宁考取666分。

刘丁宁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去年此时,她同样考取了无人比及的分数,算上10分加分为668分。原本已经成为香港大学全额奖学金的学生,她一举惊人:退学重回本溪市高级中学,为北大中文系梦想复读。

今年,又一次高考出分时,刘丁宁再次被舆论关注。让人感到惊艳的是,这个内心倔强的女孩一年来顶住压力,再一次令人赞许。

抉择 为北大梦重回高中复读

“曾想报北大中文系,但在听家长和老师的意见后,决定去港大”

2013年新学期开学仅一个月,刘丁宁辞别香港大学,重回高中复读。尽管刘丁宁及家人均低调处理退学一事,但诸多媒体还是用大篇幅对刘丁宁进行报道,因为她是辽宁文科高考最高分,她放弃的是一个提供全额奖学金的名校。

事实上,她谈到自己的报考想法时,曾透露想报北大中文系,但在听家长和老师的意见后,决定去香港大学。她认为这也是一种历练。当然这种历练也伴着香港大学提供的巨大的诱惑,不仅包括对内地优秀学子的四年累计70多万港元,以及学费、生活费和住宿费都包的全额奖学金,还有与国际接轨的教学环境。但最终她还是折返复读,至于其中的隐衷,刘丁宁本人从未公开心扉。有人猜测,刘丁宁的退学与各种不适应有关,包括专业兴趣爱好,生活环境以及教学环境等等。但不可否认,刘丁宁的梦想从未离开北大。

心声 上节目时称想传承文化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去年夏天看过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的人,都记得那个言辞温婉,表情和静,诗书满腹的刘丁宁。她周身流露出的都是一个有古典气息的大家闺秀。她说,自己像是一个古人,而且是桃花源移民的。在这个年代,有很多东西是缺失的,比如报考什么专业还要去考虑就业或者其他。在听家长和老师的意见后,她决定去香港大学,但从当时的表情来看,她对这样一个选择,内心多少是落寞的,甚至是遗憾的。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刘丁宁在节目现场曾带领大家读过这样一段国学经典。她说,她在《经师》中找到了与自己心灵的契合点,那句话是“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无疑,她是有明确目标和方向的人,最终她还是听从内心的召唤,为北大目标再次奋斗。

 

赞誉 校长称其成绩在意料中

“在学校组织的8次月考中,她有6次都是第一名”

“刘丁宁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在意料之中。”说这话的,正是刘丁宁所在的本溪市高级中学校长李玉成。在记者向其报喜之前,他也提前获知了刘丁宁的佳绩。

李玉成称,刘丁宁是一个特别自信的学生,而且成绩一直都稳稳排在前面。在学校组织的8次月考中,她有6次都是第一名。在学习方面,刘丁宁对同学的带动很大,而且绝不是一个“书呆子”选手,她会劳逸结合地学习,而且喜欢运动、听音乐。

在同学的印象里,刘丁宁是个每天上课积极发言,下课跑到操场背诵知识点,晚饭几分钟内搞定的麻利姑娘。同时也是个特别细腻,在乎身边人的女孩。

她喜欢昆曲,曾说一定要去江苏昆山听一听。细细品味,昆曲的曲词典雅、行腔宛转、表演细腻,也确实与刘丁宁周身显露出的气质相符。而这样一个女孩内心必有执着,会为内心的目标而努力,这种逐渐接近目标的努力,谁能说是不快乐的?

梦想 北大明信片可以随时买

“我们已经与她沟通过,她目前的想法是报考北大中文系”

刘丁宁曾展示过自己的背包,里面有一沓的北大明信片。有在北大读书的亲属送的,还有自己曾去北大时买的,她还特意邮寄给自己。可想而知,北大对她来说,是多么神往的一个地方。这回,她用实力告诉大家:北大的明信片可以随时买了。

“我们已经与她沟通过,她目前的想法是报考北大中文系。”北京大学辽宁招生组组长张西丰对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说,近几年来,每年都有很多复读的高分学生,刘丁宁连续两年的优异成绩说明其学习成绩优秀,但分数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根据北大自主招生政策,刘丁宁考前已获得了北大降20分录取的优惠政策。当然,这个照顾她是完全用不上了。

在电视节目中,刘丁宁曾有过触动泪点的一幕。一张初中毕业照她却一直放在书包里背着。提到这张毕业照,她甚至激动地要哭。她说:“有时候学习的时候,脑子里挺乱的,这时候把毕业照拿出来放在书桌前时,看一会儿心就特别静。”或许每一段时光总会有美好和落寞。

“这一年,丁宁长大了,也成熟了不少。”在舅舅张晓望眼里,这个孩子有了大女孩的样子。相信她自己规划的未来也会一样多彩,祝福丁宁!

弃港大的“复读状元”真的可以爆炒

随着各省高考状元一个个新鲜出炉,一年一度例行的“炒状元”盛事又开锣了。炒状元不仅让世人烦,国家更是明令禁止。然而,对“复读状元”刘丁宁来说,显然是个例外。从媒体的爆炒到官方的态度,再到民间的反映,这位彪悍的状元不仅没给人厌烦的感觉,相反,倒更像是刮起的一股清新旋风,凉爽过瘾又解渴,恣意挥洒一腔社会正能量。

事实上,人们反对的不是谁成了高考状元,而是反对过度炒作状元,将状元炒糊炒滥,尤其像将高考状元当成政府的政绩,商家赚钱的工具,学校招生的广告等等这类变味的炒作,因为夹杂了太多功利,就成了一种高分贝的“视觉噪音”,那么,禁止势在必然。上至教育部,下至各省市、高校,全面禁止炒作高考状元,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量。

然而,正如硬币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国家明令禁止拿状元说事,另一方面,每年高考分数一出,状元还是立即浮出水面进入公众视野,这本身就表明,一刀切地禁炒难以奏效有其必然性,而状元带给人的正能量恰恰成了这种必然性的注脚。剔除强加其身的种种功利目的,单纯地看待状元,他们一面用双手书写人生传奇,一面用奋斗阐释生活态度。哪个不是一部青春励志故事?尤其像刘丁宁,她不同常人的个性,为“追求更纯粹的国学”的坚定,这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更是当代年轻人所缺乏的后天特质。好东西总归是好东西,不能因为怕被错用就设法捂起来。她的横空出世,难道不是给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榜样?

 

尤其“兴趣引领人生”这个认识,无疑是对当下家长的认知纠偏,更是难能可贵。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可放眼当下,有多少孩子能有幸跟着兴趣走?谁又能像她这样有机会和资本“敢于重新开始”?既然绝大多数孩子不能有人生的二次选择,那就应该把握第一次机会,将后悔留给过去而不是未来。但在目前状态下,可能吗?单说填报志愿,从来就有“七分考,三分报”的“古训”,可这至关重要的“临门一脚”,早已由不得主人做主,报考何所学校,选择哪个专业,教师和家长早已越俎代庖一手“包办”了。学非所长,学难以之用,带来的后果,正如笔者一样,学的是数学教育专业,却从事着八竿子打不作的文字工作,这岂止是浪费国家教育资源?还糟蹋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而在最难就业季的一波接一波的冲击下,谁还能如笔者这般幸运地重回兴趣之轨?对更多孩子来说,留给自己的,怕是一生的痛。

消弭学校和家长的功利心和盲目性,靠空洞的说教无用,靠教育制度改革太远。现实之下,出现一个给力的样板更具说服力。“复读状元”无疑就是这样一个样板,她有如一记重锤,既能促进社会反思,更能震醒家长迷失的心。如果能变得理性些、现实些,能将孩子可能带进大学的后悔留在事前,让自己的孩子少走人生弯路,少受风雨折磨。这是孩子之幸,父母之幸,更是社会之幸。从这点上说,“复读状元”需要爆炒,大张旗鼓地炒,炒她积极进取的个性,炒她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这个“复读状元”释放出身上的所有正能量。

复读状元,这样的“成功”最好别复制

真的敬佩刘丁宁的,去年是辽宁高考文科状元,入读香港大学一个月后选择退学复读,今年再成辽宁省高考文科状元。这“状元”的牛皮可不是吹的,她的确很有实力,也获得了她的成功——读北大中文系几无问题。不过,刘丁宁的“成功”最好别复制。

首先,刘丁宁的“成功”很难复制。选择复读需要冒很大的风险,复读对学生而言,尤其是有着强烈的个人奋斗目标的学生,心理压力可谓亚历山大。刘丁宁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咬定青山不放松,其他的复读生能承受得了吗?答案可能并不乐观。

再者,刘丁宁的“成功”不能复制。一者,复读生侵占了应届生的优质教育资源。在我国,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还是相对较为紧张的,不少学生只能望“名校”兴叹。刘丁宁曾经就读的是名校,她急流勇退香港大学选择复读,由于她的状元身份,很多名校还是会争相向她伸出橄榄枝的,并且在平时的学习辅导中会特别倾心和尽心。这无疑占用了部分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对应届生有些不公。二者,不少优生因为没有考取理想中的名牌大学而选择复读,会形成一种不好的社会导向——唯“名牌大学”是瞻,不达目的就不罢休。倘若这一心理成为一种扭曲的社会潮流,那些非重点院校甚至高职学校还有生存的希望吗?

状元刘丁宁选择复读,这是她的自由,我们无权干涉;状元刘丁宁选择冲击北大,这是她的理想,我们不该说三道四。问题是她既然很喜欢国学,为何去年在志愿填报上不审慎一些呢?人生有时开不起玩笑呀!

个别媒体在报道状元刘丁宁复读再考状元时,流露出的是一种惊呼与赞赏的态度,从标题《颤抖吧!辽宁文科状元复读仍是状元!》就不难看出,这对社会所形成的冲击波是相当巨大的。平常一些去看“状元复读再成状元”,让我们这个社会变得理性起来、成熟起来,如果老是被冲动所裹挟,那样会很可怕。

 

【启示与思考】

对于刘丁宁的选择,许多网友深感不解。有人说香港大学更加国际化,而北大已不是蔡元培时代的北大。也有人不屑地说再怎么得状元,都只是“高考机器”。还有人说,各地高考状元年年有,但我们还是要面对“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上述质疑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应试教育、高考制度、大学机制,这诸多的问题怎是刘丁宁一个小姑娘能够“破解”的?对于刘丁宁而言,只是有一个朴素的愿望,那就是上北大,她认为北大能助自己实现传承中华文化的理想。为了这个理想,她愿意坚持付出、承受压力。相对于许多旁观者认为“只要上名校就行”,刘丁宁的坚持显然更加纯粹。而这恰恰是当下许多人所缺乏的。

这些年来,一些大学都在拼命抢夺各省高考状元,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辽宁文科状元离开港大复读,无需过度解读。

由于个人能力与各种条件所限,一些人接受现实没有错,但不能以此嘲笑那些有梦想敢追逐的人。在这一过程中,遵循现实道路的人,也可能因为现实的变化而受益,又何必对勇闯者说三道四?

当然,刘丁宁真的上了北大,也可能发现“想象中的北大与现实的北大”之间的差异,她可能也会有心理变化。

对于高考本身来说,和所有的比试一样,只要有人比赛,就会有榜首和榜尾,就会有第一和最末。冠军的分数和第二名,未必相差的很远,一个省里的很多时候差零点几分,不宜对状元过分炒作,教育部门对这也是三令五申。

复读是一种勇气,但即便是状元复读,未必就能得到以前的好成绩,必须做好这个准备。刘丁宁还是一个孩子,既然走出了这一步,我们就在这里默默的为她祝福吧。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704/7740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