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探访巴勒斯坦世界遗产小村庄
2014年07月06日 00:55
世外桃源村
虽然可以在地图上查到巴蒂尔的方位,但开车进入村庄却大费周章。以色列修建了一个军事检查站,对进入耶路撒冷的行人及车辆进行盘查。检查站外,以军沿公路修建了一条长长的隔离墙,地图上标明的通往村庄的道路早已不见踪影。无奈之下,记者只得先开车进入伯利恒,然后再找路进村。
在卡车司机的带领下,记者开车绕行了一个大大的“U”字,翻过一座小山,经过一些大小规模不等的葡萄园,来到山的另一侧,南北向两山夹峙的山谷赫然在目,东山坡上的成片房屋就是巴蒂尔村。低矮的橄榄树成为房前屋后的点缀,房屋越往山顶越多,橄榄树则越往山脚越密,显然是与灌溉水位有关。
(图片说明:巴蒂尔村梯田一角。这里曾是耶路撒冷市场蔬菜和水果主要供应地,现在村民多转而种植橄榄树。)
巴蒂尔村山地气候宜人,即使夏季也不会闷热难耐,冬季时偶尔会下雪。村内有一个小宾馆,一共才三张床位。这里还是野外郊游的好去处,特别是在春季和秋季,山地风光尽收眼底,色彩斑斓,景色怡人。
巴蒂尔村庄房屋沿山坡座东向西,谷地以及两侧山坡是菜园和果园。考古证据显示,早在4000年前这里就有人定居;拜占庭和罗马时代人口曾达到上千人。巴蒂尔村目前人口近4000人。巴蒂尔村盛产多种水果和蔬菜,其中茄子最有名,曾远销约旦。巴蒂尔村庄每年秋季都举行“茄子节”,这项传统已延续多年。
此处对犹太人也具有纪念意义。公元135年,犹太人反抗罗马统治的第二次革命失败,这里是最后失守的堡垒之一。罗马统治者从此禁止犹太人随意进入耶路撒冷。犹太人将此地称为Bater,意为“堡垒”。从村庄现名Battir中依然可以找到当年名字的痕迹。
事实上,犹太人曾经的痕迹早已荡然无存,村民们在整理田园时偶而会发现一些古币等文物,也未必都与当年的犹太人有关,但是耶路撒冷的博物馆愿意收藏。现在保留下来的古迹包括村中央的罗马浴室和梯田中央罗马时期的水渠和蓄水池。此外,村中老房子随处可见,还有一些房子是在老房基础上翻修的,新老结合。从建筑材料的使用,可以分辨出年代的远近:古时建筑材料多用大石块,年代近一些的是小石块,混凝土则是现代的建筑材料。
保持不变的是灌溉系统和农作方法。巴蒂尔村梯田靠引泉水灌溉,而且当地村民仍然采用传统耕作方法,这在中东地区已经不多见了。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佳话:当地泉水由八大家族逐天轮流使用,因此这里一周是八天,而不是七天。巴以地区水源匮乏,像这样水源充沛之地实属上天恩赐。
铁路引纷争
19世纪末,当时统治巴以地区的奥斯曼帝国修建了一条铁路,将地中海港口城市雅法和耶路撒冷连接起来,方便朝圣者出行,巴蒂尔正好位于这条铁路线上。村庄谷底蜿蜒的铁路线旁曾有一座火车站,往来火车停靠补水,同时给这座相对封闭的村庄带来了生气。
(图片说明:当地女孩子在喝泉水。巴蒂尔村中央的泉水长年流淌,可以直接饮用。巴以地区水源匮乏,像这样水源充沛之地实属上天的恩赐。)
犹太人的到来打破了宁静。1949年以色列与约旦达成停火协议,此处铁路线紧邻停火线(又称绿线)。为了控制全部铁路线,以色列与约旦方面达成协议,将铁路线以东部分土地划入以色列控制区,但允许村民自由跨越绿线,打理自己的果园和菜地,前提条件是村民不得破坏铁路线。至此,巴蒂尔村庄至少30%的田地位于以色列控制的一侧。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时,以色列军队越过绿线占领全部巴蒂尔村。直到1995年,根据《奥斯陆协议》精神,巴以双方签署移交文件,以色列向巴勒斯坦移交多个约旦河西岸城镇管理权,巴蒂尔村正式归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管辖。
以色列以防止恐怖分子渗透为由,大肆兴建隔离墙,其中一段计划在此沿绿线修建,不可避免地会侵占巴蒂尔村的土地,并破坏罗马时代留下的灌溉系统和梯田景观,因此引起广泛抵制,反对者中不乏以色列官方机构和犹太人团体。自2005年开始,该段隔离墙计划一直处于搁浅状态,至今仍等待以色列高等法院的裁决。
保护成难题
巴勒斯坦政府几年前开始向国际社会宣传巴蒂尔村的人文景观,取得不俗成绩。巴勒斯坦2011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位于伯利恒的耶稣出生地于2012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是巴勒斯坦第一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保护地。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去年提出申请,将巴蒂尔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是由于存在程序问题,巴方于最后一分钟放弃提案。
巴勒斯坦寻求加入国际机构的努力让以色列感受到压力,特别是在巴蒂尔村庄申报世界遗产的问题上,更是让以色列备感尴尬,因为这将隔离墙问题推向风口浪尖。位于海牙的国际法院将于7月中旬就以色列隔离墙问题做出裁决。
以色列政府环保部官员去年表示,为摆脱国际上的被动局面,同时保护犹太人的历史胜地,巴以双方应该携手保护巴蒂尔文化景观。
约旦前驻联合国代表哈桑·阿布·尼玛就出生在巴蒂尔。与许多拥有难民身份的巴勒斯坦人一样,他在1967年战争中被迫逃离家园,再也未曾回去过。听说以色列隔离墙计划从巴蒂尔村穿过,尼玛在《约旦时报》倾情撰文“以色列隔离墙将毁掉我的出生地”,文章被广泛转载。他在文章中写道:“随着年龄的增长,旧日的记忆越来越淡薄,但对巴蒂尔的童年印象却异常清晰。”在他看来,隔离墙将破坏巴蒂尔悠久的历史古迹和独特的人文传统,连同他难以磨灭的童年回忆。
曾几何时,巴蒂尔妇女头顶菜篮步行到耶路撒冷老城菜市场,往返需要数小时。进入现代,交通工具发达了,但村民进入耶路撒冷并没有变得更容易,以军检查站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卡。(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706/7740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