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内热点调研
新职业,旧职业
2014年07月07日 13:07
涌现
改革开放几十年间,我国的职业构成发生了哪些变化?变迁的原动力是什么?职业变迁映射出怎样的社会格局与轨迹?
婚姻家庭咨询师、公共营养师、数控程序员、数字视频策划制作师、英语导购、养老护理员、汽车美容装潢工……十年前,当“家政服务员”作为一个新职业诞生于上海时,人们将其称为“第361行”,如今,不断有新行当出现,人们早已习惯。
毫无疑问,中国正处于一个新职业潮涌的时代。一方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约有职业2000余种,且长期处于更迭变化中。民政部官方网站显示,自2004年建立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起,十年来,相关部门已向社会发布了12批120余个新职业信息。
(图片:北京市朝阳区街(乡)养老照料中心,周边居住的老人在享受按摩服务。)
粗略梳理不难发现,新世纪以来产生的新兴职业,具有一些共性。首先,新兴职业大量集中于现代服务业,从婚礼策划师到高级月嫂、催乳师、早教师,再到婚姻家庭咨询师,单指家庭生活一项,新职业的分支已渗透到结婚、生子、抚育等全过程。其次,新兴职业的职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所谓职业化,是指分工越来越精细,生产者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比如,传统的农民分化为农技师、农艺师、农场经理人、农作物种子加工员等;美容师分化为美体师、芳香保健师、美甲师、发型设计师等;汽车行业甚至有了专门的汽车玻璃维修工和轮胎翻修工。第三,新兴职业与互联网关联度越来越高,在官方发布的新职业中,有数字视频策划制作师、网络课件设计师、网络编辑员等,而尚未列入官方发布的还有网络写手、电子商务师、职业玩家……成长最快的新职业之一是网店店主。
另一方面,一些职业逐渐消失,经济体制的改变,让计划经济下的特色职业被淘汰,比如,粮油票证管理员、物资供应员等。科技的普及,让一些职业被机器和技术替代,比如,电影放映员、刻铅字工、寻呼台传呼员、铅版制版工等。人们生活水平提升,让许多“旧行当”悄然隐退,比如,上世纪曾活跃在街头巷尾的修笔匠、补锅匠、货郎……
动力
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北京大学职业研究所所长陈宇认为,新职业产生的原动力可从两方面概括,一是需求,二是供给。
需求,简而言之,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让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市场发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一系列与现代服务业、市场消费息息相关的新职业涌现。
供给,主要指新技术的发展带来的行业变革,以高科技行业、互联网产业为典型代表。
(图片:南京,博览会上展示的婚礼宴会主题设计大赛作品摆件。婚庆行业开始树立自己的独特风格,用创意引领“甜蜜经济”。)
核心原动力首先是市场需求的迸发。“中国有句老话,仓廪实而知礼节。生活越来越富足,人们就会对衣食住行的质量,以及‘礼’的部分有更多需求。”湖南达林传喜婚庆公司董事长刘瑞说,“目前,我从事的婚礼策划,就是近年来应运而生的新职业。”
“一方面,社会发展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没有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料理种种琐事,需要有人代理;另一方面,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自然需要专业人员提供专业的服务。”刘瑞说,“得益于强烈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市场前景,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孕育新职业的摇篮。
另一股核心原动力是技术的变革。汽车模型工、激光头制造工、集成电路测试员、农作物种子加工员、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合成材料测试员、加氢精制工、带温带压堵漏工、煤气变压吸附制氢工、废热余压利用系统操作工……在官方发布的120余项新职业信息中,占比最高的是技术革命下涌现的新型工种。
(图片: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天津主赛区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赛点的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与升级改造(高职组)项目赛场。)
产业技术的发展是推动新职业产生的核心力量。
近十年,一大批新职业围绕着新产业的产生以及传统产业新技术的发展而诞生。比如,2008年,第11批新职业信息发布中,就收录了动车组司机、动车组机械师职业。
变迁
改革开放几十年间,中国的职业变迁,折射出怎样的社会轨迹呢?
一些曾经风光的职业不见了踪影,比如,粮油管理员、粮油票证管理员、物资供应员、蔬菜作价员……
(图片:浙江图书馆《家庭档案见证改革开放》展览展出改革开放初期保存至今的钱币、票证等实物。)
细心观察不难发现,21世纪出现的新兴职业,比如,各类经纪人、劳动关系协调员、商务策划师、投资分析师等,带有明显的市场经济色彩。
上世纪后期,我国逐渐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时代,就业宗旨“个人意志无条件服从组织需要”。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人们的就业观念开始转变,在时代变革中不再安于现状。同时,市场竞争的氛围逐渐形成。由此,一批职业走向衰落,另一批职业萌生并走向兴盛。
陈宇指出,职业兴衰折射出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轨迹。在计划经济时代,个人很难获得职业的横向移动机遇,市场经济则赋予个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自由流动的权利,给职场注入活力。“职业兴衰,从某种程度上映射出经济体制的改变。”
(图片:河北深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订单式职业教育人才。)
陈宇强调,另一条轨迹是产业格局的调整。随着工业化、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提供实物产品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趋势是“减员增效”,即生产效率提高,劳动力减少,节余出来的劳动力大量进入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关键词是“增员提质”。“从现代服务业中衍生和萌芽的大批新职业,分工越来越精细、越来越专业化,大量的就业人群涌入其中,这就是对产业格局调整最典型的映射。”
城市化和信息化浪潮,同样在职业变迁中有迹可循。“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新的就业群体以及新的职业在这一背景下不断产生,这是城市化浪潮的体现。而从不少‘高精尖’工种的产生中,人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信息化作为第三次浪潮所带来的技术变革。”陈宇说。(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707/7742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