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安徽:创新“送理论进基层”工作的体会
2014年07月11日 06:5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 ”今年以来,省委讲师团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送理论进基层”宣讲活动,探索创新基层理论宣讲工作。
一、在完善宣讲机制上下功夫
搞好集中备课试讲。理论宣讲与专家报告、讲坛讲座等讲解形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有统一的宣讲提纲,不是“一家之言”,讲究“规定动作要到位、自选动作有创新”。宣讲提纲是宣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口径,宣讲的侧重点和具体例子每个人可以自由发挥。 “送理论进基层”宣讲要通过统一撰写提纲、集中备课讨论、分头丰富讲稿、集体试讲交流、相互提出建议等形式,精选生动案例,精心制作课件,强化口语表达,努力把抽象的理论表述用大众的话语讲透彻、说明白。
满足基层群众需要。理论宣讲是不是受欢迎,能不能入脑入心,也必须由群众来评判。“送理论进基层”宣讲要根据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村、社区等基层单位的不同特点,结合当前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美好安徽梦和各地幸福梦等具体实际,同时采用不同方式对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现场解答,提出具体思考和建议,力求为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提供有益的学习指导和工作启发。
加大宣讲宣传力度。媒体对宣讲活动的宣传,引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宣讲内容的关注。组织开展“送理论进基层”宣讲,要及时报道每位宣讲员的宣讲情况。报道可以通过当地报纸、电视等载体,也可以通过当地、单位网站等媒介。鼓励广大党员干部结合宣讲的最新内容,撰写学习体会文章,把宣讲的内容转化为学习的成果,让理论宣讲的过程变成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提升人生境界的过程。
二、在建设宣讲队伍和基地上做文章
构建“送理论进基层”宣讲常设队伍。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先后组建了 “党委宣讲团”“专家宣讲团”等,各地先后组建了“百人宣讲团”“百姓宣讲团”“艺术化宣讲团”等,宣讲队伍累计达到1.2万人。但是,这些宣讲团都是临时性的松散组织,宣讲任务一结束,队伍就解散,等到有新的宣讲任务又重新组建。这种临时性、应急性的做法,主要缺陷是不利于加强集中培训、提高宣讲水平、造就宣讲名家、形成宣讲品牌。构建“送理论进基层”宣讲常设队伍,就要建立常设专家库,探索实行宣讲员聘任制,完善准入与退出机制,按照理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内容,组建一支规模宏大、常设性、专业化的“送理论进基层”宣讲骨干队伍,形成“横到边”和“纵到底”的全方位、立体化“大宣讲”骨干网络。建立“送理论进基层”宣讲科学评价体系,组织推介宣传一批“送理论进基层”优秀宣讲报告,评选一批“送理论进基层”先进宣讲员,造就一批“送理论进基层”宣讲名家,形成“送理论进基层”优秀宣讲品牌。分专题开展集中培训,经常举行集中备课和集体试讲,加强集中训练和系统培训,不断提高宣讲员的综合素质和宣讲水平。
培育“送理论进基层”宣讲示范基地。目前,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学习辅导方面,有的地方和单位长期以来不知道从哪里能邀请到理想的专家学者作辅导报告;有的地方和单位经常是临时性、应急性邀请,宣讲缺少统一备课、统一提纲等环节,多属于学术交流层面的“一家之言”;有的热衷邀请“名人大腕”,讲究“级别档次”;有的地方和单位用单纯的知识学习、技能培训代替理论武装等等。这些学习辅导,实质上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 “喧宾夺主、主次颠倒”,不利于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现实问题。培育“送理论进基层”宣讲示范基地,就要在培育“学习示范点”的基础上,把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各单位扩大学习、各类讲坛论坛等培育成“宣讲示范点”,让“送理论进基层”宣讲更好地融入各类学习培训、公共文化建设和基层民生工程。制定“送理论进基层”年度宣讲计划,精心策划宣讲部署,按照党员干部不同阶段的学习重点、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和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通过分专题、分类别推进,确保每个阶段的“送理论进基层”宣讲主题集中、重点突出,在系列化递进中循序延伸。探索开辟宣讲新媒体平台,在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进行“送理论进基层”宣讲宣传的同时,还可以运用微博、微信、智能手机等新媒体进行“短平快”的“微传播”,更好地让“送理论进基层”宣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
(执笔:王小龙 李明娥 曹胜华 汪水芳)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711/7742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