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陕西:铭记国耻 警钟长鸣

2014年07月07日 13:42

 

编者按 今天是“七七事变”77周年纪念日。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由此,日本帝国主义挑起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开启全面抗战。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日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主持内阁会议通过了修改宪法解释、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决议案。从升格防卫厅为防卫省,到挑起钓鱼岛争端,再到公然参拜靖国神社,从通过新保密法,到多次否认日本的侵略战争罪行,再到如今解禁自卫权,安倍的野心昭然若揭,那就是要为侵略历史翻案,为军国主义招魂。本报今日特约部分专家学者撰写纪念文章,旨在重新回顾“七七事变”那段血与火的屈辱历史,以史为鉴,使爱好和平的人们警醒起来,团结起来,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今年是“卢沟桥事变”七十七周年,在日本加紧修订和平宪法,企图否认侵略历史之际,中国的中央档案馆首次在其官网陆续全文公布45名日本侵华战犯的亲笔供词,展示日本侵略的第一手罪证,加上之前吉林省档案馆公布的89件新发掘日本侵华档案,再次以铁一般的史实,向国内外发出了强烈信号,历史不容否认,侵略不得人心,国耻不能遗忘。

不忘历史,是为了缅怀在抗战中死难的千千万万同胞。八年抗战,中国军民伤亡总数在3500万以上,仅南京一地,死亡军民人数就有30万,日军侵略的暴行令人发指,南京大屠杀近乎屠城,类似情况,甚至在二战的德战区、意战区也未发生过。今年二月,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将9月3日正式设立为抗战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庄严决定,一方面向世界宣传中国在抗战中的卓越贡献,另一方面,也是要告慰战争中数以千万的死难同胞。历史不只是抽象的国家史、民族史,它更是每一个人的生活史,只有具体到每一个受难者,每一个遭受创伤的家庭,历史的痛感才会鲜明起来,民族的、国家的屈辱也才更加刻骨铭心。今天的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地篡改、否定历史,同国际社会对中国遭受的苦难、付出的牺牲印象不深有很大关系,甚至很多中国年轻人都淡忘了艰苦卓绝的抗战史,公布战犯档案,设立国家纪念日,正是要让世界,更是让中国人铭记历史。

不忘历史,是为了纪念国家民族遭受的屈辱与磨难。77年前的日军全面侵华,带来的不只是对千千万万同胞的戕害,更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国家的屈辱,这种屈辱一直延伸至百年之前。很多人或许要问,为什么日军会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附近“实弹演习”,进而引发“卢沟桥事变”?其实,早在1901年,清政府与日本等十一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中第七、第九条规定,中国给予包括日本在内的前述国家驻兵权,其可在黄村、廊坊、天津等地以“保护使馆”为名行使驻兵权,自此,日本步步紧逼,直到1936年武装进入丰台,于是才有了北京近郊“实弹演习”的闹剧。回顾历史,这不仅是“七七事变”以来的屈辱史,更是近代中国百年来的屈辱史,这段历史,一再告诉后人,没有国家富强,就难以避免丧权辱国的悲剧;没有民族振兴,就难以逃脱屈辱败亡的命运。

 

不忘历史,更是为了反思过去,奋发前进。每一个国人大概都不会忘记,今年同时还是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一支在当时称雄亚洲的海军舰队,却败在了“蕞尔小国”的手下,不能不令人震惊,也不能不引发反思,这种反思也延续了百年。甲午战败,败在战略:在海军建设上,满清政府一直缺乏长远考虑,也缺少海军使命任务的明确具体的顶层设计;在军事战略上,中国忽视军事理论的研究,缺乏先进的军事理论的指导。甲午战败,败在国体:腐朽的晚清政府沉浸在老大帝国的迷梦中,不思进取,腐败横行,政治经济的落后削弱了国家的力量,官僚腐败更是侵蚀着军队的战斗力,清国军队焉能不败?甲午战败,更败在“文化力”:相对于舰船、大炮的武力不济,更严重的是思想、观念和灵魂的落后,精神文化的较量才构成更深层次的较量。甲午时的清军各成派系,根本没有形成一股有机的力量体系,甚至连海军内部都各分畛域、各自为战,“散”的文化严重制约了战斗力;此外,国防观念上消极的“海防”难敌积极“海权”,科技意识的守成与锐意创新形成巨大差距,这一切都从文化基础上决定了甲午战争的历史悲剧不能避免。中日之间,从甲午战争到“七七事变”,战场上的人也许变了,但构成较量的基础并未根本改变,历史的惨痛教训不能不察。

记住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近来,中日关系正经历着建交以来令人痛苦的倒退,但也应看到,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两国民众期盼和平,友善互助仍是主流。从长远的历史来看,中日两国曾长期是友好的邻邦,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了日本,“一衣带水”的譬喻不是一句虚言。盛唐时代,日本派遣大量遣唐使来都城长安学习文化、宗教,中国曾予以慷慨的接纳、无私的教授;近代以来,中国又有众多的仁人志士东渡日本学习现代科学文化,同样得到大多数日本人士的友好对待。日本的京都,至今保持了中国唐朝风格的建筑特色;中国西安的青龙寺,同样是日本僧人心中的圣寺,是日本佛教真言宗的祖庭,至今保留有空海等日本僧人学法的遗迹。今天,安倍政府部分人士,不顾中日关系历史发展的主流,肆意挑起事端,不仅在国际社会难以立足、左支右绌,更遭到爱好和平的日本人民齐声反对。

新的时代,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主流,对话与协商也成为解决外交纷争的主要方式,坚持奉行军事外交和武力威胁的政策,不仅与国际法原则格格不入,也注定是不得人心的。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和平传统的国家,今天的中国仍然把“和平共处”奉为基本的外交政策,中国正在追求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友善的、和平的、包容的,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新形势下坚持和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需要坚持主权平等,坚持共同安全,坚持共同发展,坚持合作共赢,坚持包容互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公平正义是世界各国人民在国家关系领域追求的崇高目标。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不会走霸权主义的老路,在不断的改革发展中,中国一定会寻求一条与世界各国友好相处、互利共赢的和平崛起之路。

77年过去,全面地回顾“七七事变”那段血与火的屈辱历史,纪念战争中不幸的死难者,需要智慧,更需要理性。不忘历史,是为了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更是为了理性反思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铭记历史,愤发图强,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才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科院)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707/77428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