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跨局运行绿皮车取消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2014年07月08日 13:12
【百姓心声】
【事件介绍】
中国铁路跨局运行绿皮车时代终结
6月30日12时30分,伴随着一阵嘶鸣,列车开始启动。郑州铁路局最后一趟跨局绿皮车——担负“使命”仅仅半年时间的郑州至温州2194次列车,踏上全程24小时06分的“告别之旅”。
最后一次“享受”返乡之旅
12时20分,乘客开始依次验票上车,记者登上列车,车厢里挤满了人,尽管车窗打开十多公分的空隙,但是还是令记者感觉闷热,身上已经开始出汗。
来自安徽阜阳的王军和几名老乡,在郑州忙完木工活,趁着还未接新活的空儿,决定先回趟老家。
“我们回家都是坐这样的车。”王军告诉记者,他们出门打工不是图享受,都是随意选择价格便宜的绿皮车,从郑州到阜阳的车票价格才16.5元。“便宜得很。”王军说。
在卧铺车厢,记者见到了郑州市二七区的刘秋菊。她告诉记者,她自己在郑州火车站开了一个小商品批发的商铺,由于生意上的关系,她和爱人经常在郑州和温州之间来回跑。
谈起对绿皮车的感受,她说,由于选择的是带有空调车辆的卧铺,相较硬座车厢舒适了很多,也就是一天一夜的时间,对于她们这样的自由职业者来说,行车慢些还是比较好些。“如果选择深夜抵达,还要另外找宾馆住,这样在车上睡一夜,感觉很好。”
绿皮车,承载一代人的记忆
列车长尚德岩告诉记者,他从参加工作开始就在绿皮车上,现在已经8年时间了。原定载员是1000多名乘客,春运时,能够达到3000人。
看着脸颊汗水直流的记者,尚德岩也擦了一下脸上的汗水,笑着对记者说:“今天还不算最热,有时候,车厢最高气温能达到将近60℃,那才叫洗免费的桑拿呢。”
记者看到,来往的每一位列车员的蓝色制服已基本湿透。绿皮车上,烧水采用的仍然是最传统的方式:煤火。
据了解,全列编组18辆,按规定卧铺4个、硬座两个车厢配备一个开水锅炉,全列5个茶炉。九号车厢是厨房,在列车上做了31年饭的厨师陈伟利,正在和同事忙着为乘客做饭。厨房里没有风扇,狭小的空间,加上几个大火炉冒出的热气,俨然一个大蒸笼。
郑州市铁路局郑州客运段新闻中心主任陈有会告诉记者,这个线路原是从郑州到合肥,去年12月下旬才延长到温州。
陈有会说,7月1日起,郑州铁路局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普客2191/94次停运。这趟跨越三省的列车,不仅是中国铁路跨局运行的最后一趟绿皮车,也是郑州铁路局的最后一趟绿皮车。
据介绍,上世纪90年代以前,绿皮车是中国铁路客车的标准涂装,绿皮车采用深绿色车身,低廉的票价,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是农民工、低收入者出行的首选。随着铁路大提速,绿皮车逐步被淘汰,代之以速度更高、设施更先进的空调客车,如今,干线上已很难见到绿皮车。2191/94次停运后,取而代之的将是空调客车,速度也将提升,全程或缩短近两个小时,票价上浮60%左右。
舒适的空调车将接棒“履新”
据了解,从7月1日起,全国铁路将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开行旅客列车总数达到2447对,其中超过一半为动车组列车。以2194次列车为例,郑州到温州单程硬座票价86.5元,硬卧票价181.5元,软卧票价320.5元。但换成空调车之后,单程硬座票价翻番,为177.5元,硬卧315.5元,软卧497.5元。
而随着绿皮车的“退役”、票价的调整,5.5元郑州到开封、5.5元郑州到新乡的票价,也将成为永远的历史。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旅客,大家看法不一。大多数旅客认为列车更换为空调车后,出行将会更舒适、安全,多花点钱也值。有些外出务工的、年龄大的旅客认为,票价上涨会增加出行成本,还是比较怀念绿皮车时代。
“退役”后的绿皮车,该如何处理呢?“设备老化,条件简陋,这列绿皮车已经到了‘退役’的时候,可能会被厂家回收处理。”陈有会说。
那么,春运期间还会出现吗?“绿皮车应该是彻底退了,以后春运加车,应该不会再用绿皮车。”
绿皮车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对于它的“退役”,尚德岩和他的同事们还是有点舍不得。尚德岩告诉记者,绿皮车告别历史舞台,是现在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新的型号的列车启用后,目前的现状将大大改善,使乘客更加感觉出行的舒适和方便。
“我们将站好最后一班岗,服务好各位旅客,将旅客安全地送到目的地。”尚德岩说,“下次再见面,我们在红皮车上见!”
怀念远去的绿皮车,不要纠结于票价
长期以来,“绿皮车”因票价便宜,颇受低收入者青睐。“绿皮车”曾是中国铁路客运的主力,深绿色的车身、低廉的票价,给不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绿皮车”价格便宜,是低收入者出行的首选。所以,在票价安排上,同样区间的“绿皮车”和“红皮车”的差价在一倍左右,这也是许多人不愿意让便宜的“绿皮车”被淘汰的原因。
对于绿皮车的退役,大家观点各有不同,有人将绿皮车与低端票价联系起来,认为铁路部门取消绿皮车,实质是车票的变相涨价,笔者不认同这种观点。诚然,价格低廉的确是绿皮车的优势,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票价已不再时出行时的首要因素,人们更看重时间、价格、安全性、舒适性等因素的最佳组合。
相对于“绿皮车”,“红皮车”有很大的优越性,首先是安全性、舒适度增强了。“绿皮车”是上世纪70年代由我国自行制造的旅客列车,车内没有空调只有风扇,最高时速120公里。而且大部分“绿皮车”服务设施老化,夏季,车厢成了“闷罐”;冬天车厢里无论怎么烧温度也是上不来。另外,硬邦邦的座位也让人感到不舒服。而“红皮车”有空调,冬暖夏凉;“红皮车”即使是硬座也有柔软的座垫;有的“红皮车”里还有小液晶电视,能给旅客带来娱乐;“红皮车”性能好,车上睡觉也安稳。
其次是速度提高了,例如温州开往郑州全程1496公里,绿皮车需要运行24小时06分钟,红色空调车运行时间则为23小时10分钟,全程的行车时间缩短了1个小时左右。随着火车行驶速度的加快,坐火车所需时间减少,就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去做别的事情。
绿皮车被空调普快、新空调特快、动车组等速度更高,安全性更强,舒适度更好的高等级列车取代,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落后的东西就要被淘汰,面对新技术,新设备,我们应该接受和享用,而不要过分地纠结于价格的变化。
跨局运行绿皮车取消体现了以人为本
中国铁路跨省绿皮车时代终结,低收入者乘车选择减少。笔者认为,此番铁路取消跨省绿皮车,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
众所周知,跨省绿皮车由于运行时间长,车上服务设施陈旧落后,座位靠背成90度角舒适度低,空气质量较差,特别是夏天酷热难耐,车厢通道较窄,旅客来回行动不便,旅客长途乘车会感受到特别不舒服,而且绿皮车设计速度和允许运行速度也较低,不能适应提速的要求,切实让广大旅客感受到长途旅行的诸多疲惫。因此说,取消跨省绿皮车,以空调车替代之,虽然票价提高了,但相对其他交通工具的票价还是偏低的,关键是乘车舒适度上来了,运行速度也提高了,让旅客明明白白消费,舒舒服服旅行,真正物有所值。
跨省绿皮车取消是践行“三个出行”的举措。确保客车绝对安全是首要任务,跨省运行对客车安全性能要求更高。绿皮车逐渐被淘汰,这是势在必行的,因为现有运行的绿皮车,服役多年,安全性能逐步下降,已经不能适应长途运行安全的根本要求。跨省绿皮车对于实现旅客方便出行和温馨出行也是非常难以做到的,取消跨省绿皮车开行是以人为本的综合考量。
跨省绿皮车取消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逐步提高,广大旅客出行追求更多的是安全、舒适和快捷,跨省绿皮车由于运行速度慢、服务设备设施落后,已经不能满足广大旅客的出行需求。新时期铁路精神提出“安全、优质、兴路、强国”,安全是第一要务,实现优质服务是提高旅客满意度的根本要求,只有缩短列车运行时间,优化乘车环境,完善服务设施,才能让旅客长途旅行感受到舒适。
【启示与思考】
因为记忆,所以怀念。“绿皮车”因其外表墨绿色而得名,作为中国铁路20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中国旅客列车的最具代表性的形象,成为几代中国人漫漫旅途中最深刻的记忆。与时下都市中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同,“慢”是那个时代生活的真实写照。正是因为记忆中那份难得的“慢”,人们对于“绿皮车”又多了一份怀念。
如果说铁路的发展是一场精彩绝伦的历史舞台剧,那么“绿皮车”作为那个年代的一枝独秀就像是一位获得终身成就奖的演员即将完美谢幕,从此淡出人们的视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促使着生活方式日新月异的变化。衣食住行,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得好;不仅要穿暖,更要穿得美观。同样的,关于出行人们走得越来越远不仅追求速度对于服务也有更高的要求。多拉快跑不会只是一句口号,承载这一物质需求并在科技改革和创新的超强推动之下,高铁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登上历史舞台承接属于自己的历史使命——中国高铁应运而生。
高铁的开通运行改变了铁路交通版图的整体格局,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为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契机。高铁让“千里江陵一日还”不再只是诗人的梦想,高铁让你我更近,让世界更小。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708/7744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