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媒体评论
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土壤
2014年07月08日 16:22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振奋中华民族精神。山东是齐鲁文化发祥地和孔孟故乡,历史和时代赋予了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大责任和担当。近一段时间以来,本报推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山东道德高地”系列报道,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为了更好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本报从即日起刊发编辑部文章。
世界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的文明,绵延存续五千余年,虽历经战乱、灾祸和动荡,却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在人类四大文明中,硕果仅存。
世界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的民族,曾经在千百年里享有“天朝上国”的荣耀,也曾遭遇百余年的屈辱与沉沦,在几代优秀儿女的接续奋斗中,新的千年里她以前所未有的昂扬姿态,登上世界舞台。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无论遭遇怎样的冲击与变故始终充满生机,持续发展繁荣?是什么原因让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古往今来各种文明的交流与激荡中,始终保持独有的民族特质与精神品格,穿过历史的荆棘,走上了一条重新崛起的康庄大道?
唯有文化,才具有穿越千年时光的持久魅力,才能让中华民族无论经历怎样的变故始终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唯有世代传承的崇高价值追求,才能使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始终葆有难以摧毁的精神根柢,在历史的长河里凝魂聚气,不屈不挠,阔步向前。
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脉。这一根脉,藏于日常的物质器物、社会制度、语言文字等表征之下,常常并不显山露水,却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精神伟力。翻开人类的历史,一个民族的崛起,往往伴随着文化的发展繁荣,而一个国家的沉沦,与之相伴的必然是文化的颓废与衰败。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魂,是一种决定文化的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因素。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凝聚着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持久、最深层次的力量。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到大一统学说,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到格物致知的心性之学,从内圣外王的人格追求到佛家的因果轮回,从仁义礼智信到温良恭俭让……自上古勃兴的中华传统文化,历经多个朝代的丰富和发展,包容消化,历久弥新,逐步形成了一个开放包容、博大精深的精神文化体系。中华文化蕴含的独特价值魅力与精神追求,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提供了精神归依与心灵居所,是我们这个民族最为闪亮的精神标识。
近代以降,中华民族旧有的文化体系面临西方文明的全面冲击,但由传统文化构建的深层价值系统却自始至终没有改变。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下的民族精神与气节,成为全体中国人立志救国的重要精神源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责任感,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奋斗拼搏,不惜流血牺牲,虽历经多次失败但仍勠力向前。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把救亡图存的历史责任紧紧扛在肩头,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启了中华文明再度勃兴的伟大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更加频繁。中国民族的传统道德、中国人的价值理念在世界文明交流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倡导与认同,展示出中华民族独有的魅力和风采。同时,中国人民因循自己的文化根脉探索正确的发展模式,对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进行整合和升华,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发展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此展露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无论时代怎样变化,环境怎样变迁,由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构成的文化价值谱系,始终是全体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和情感凝结的精神纽带。这一文化价值谱系在最根本上界定了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在千百年里走在世界前列最为根本的动力,是中华文化精神魅力的源泉;这一文化价值谱系,让全体中华儿女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一文化价值谱系亘古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延伸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伴随着国家和民族的前进脚步不断发展前行,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基因,是我们赖以呼吸的空气和时刻难离的家园。
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根脉
历史、现实、未来有着内在的通联,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
当代中国,正处在民族复兴的关键历史节点上。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日渐丰富,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价值的迷茫与精神的缺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带来的思想侵蚀,失德行为高发导致的精神焦虑,种种是非、美丑、善恶的混淆现象,让人们对精神信仰、伦理道德、社会风尚有了更高的关注和更深的诉求。以一种带有鲜明时代特色与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去凝聚社会共识,激发道德力量,成为全社会的迫切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呼应了人们对精神信仰的热烈关切,用“三个倡导”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确立了当代中国应该坚守的基本价值观念,鲜明地亮出了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在当今时代的精神底色。这一核心价值观,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回答了我们在当代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这一重大问题,是当代中国的文化之魂,是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变为美好现实的精神导航。
任何一种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优秀传统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三个倡导”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与中华传统美德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取向一脉相承,与优秀传统文化家国天下的理念有着内在的天然联系。我们的祖先历来讲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具体来说,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为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这些传承千年的道德主张,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源脉,是中华民族道德情操和当代精神文化信仰的集中体现,具有超越时代、永不退色的恒久价值。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筑魂工程。建“魂”要建在根上,根深才能叶茂。践行“三个倡导”,就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道德这一“发达根基”,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本源出发,从这些历经数千年历史淘洗的传统美德中去挖掘、去构建,立足于价值观的源头去践行价值理念,顺着价值观的精神脉络去宣扬价值准则,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身上的精神基因产生共鸣,与世代流淌的道德血脉产生共振,如此,价值观的培育才能事半功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社会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当代共产党人的重大使命
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坚强领导核心,是我们强基固本、凝魂聚气、复兴崛起的关键。
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核心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以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以勇立潮头的超凡气概,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大力弘扬倡导中华传统美德,做出了一系列富有时代特点的新论断与新概括,为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将总书记的要求落到实处,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的立场与态度是基本前提。把传统文化说得一团漆黑,没有任何可取之处,或是死守旧有文化传统,不做任何扬弃和革新,都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也会影响到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应当承认,传统文化中有一些带有浓厚封建色彩,与我们今天倡导的价值观念并不相容,这就要求我们对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存在合理内核、又具有旧时代要素的内容,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明显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内容,要加以扬弃。
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传统美德融入日常生活,做到落实、落小、落细。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亘古不变的法则。梳理我们的先祖对文化的传承,仁义、和谐、诚信这些传统美德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道德圣条,而是体现在日常的扫洒应对,待人接物中,种种道德律令就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融入人们的心田。今天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的那些道德楷模,种种凡人善举也都发生在我们身边,可学可鉴。让传统美德融入人心,就要从当代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诉求出发,从小处着眼、从细处入手,把抽象的价值概念与日常生活中具体的人和事相结合,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把价值观念植入人们的心灵深处。
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古做今、打通古今,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种文化,其精神内核可以保持恒久稳定,但其表现形式却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同样一种道德主张,同样一种价值取向,在不同的时代人会有不同的话语体系和表现方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要积极探索适应当代的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法律、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导向作用,使优秀传统文化内含的价值主张在表达方式、载体形态、传播手段上实现与现代社会的无缝对接,形成传承传统文化、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社会氛围。
山东是齐鲁文化发祥地,是孔孟故乡,也是墨子、孙子、荀子等古代思想家的故里,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资源丰富。近年来,山东充分利用丰厚的道德资源,深入推进美德山东、文明山东、诚信山东建设,扎实开展“四德”工程建设等道德实践活动,创造性地利用善行义举榜等一系列新形式,把传统美德做出了现代价值,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提供了坚实思想道德支撑。文化的薪火相传,需要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地区、每一个人拿出自己的担当,做出自己的努力。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做中华优秀文化的弘扬者,做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新的希望,就一定能够再创新的辉煌。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708/7744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