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日本社会对“七七事变”认识混乱

2014年07月09日 09:28

 

1937年7月7日夜,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响起枪声,由此拉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如今,这一历史事件已经过去77年,但日本国内围绕这一事件的起因和性质仍有诸多混乱认识乃至谬论,特别是安倍政权试图将歪曲的历史观灌输给下一代,值得人们高度警惕。

1

(图片说明:7月6日,在北京卢沟桥,人们点燃蜡烛缅怀抗战先烈。)

最“中立”表述:就事论事

关于“七七事变”,2010年公布的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书中曾有提及。与日本学界的其他种种说法相比,日方学者在报告中关于这一事件的看法相对来说最为“中立”。

报告书的概要对“七七事变”的描述是:最初的交火是偶发事件,在现场对峙的部队一开始达成了临时停火协定,但日本的“支那驻屯军”和关东军将事件视为天赐良机,开始准备借机打垮国民政府,占领整个华北。

在这份报告中,中日学者对这一事件导致中日全面战争爆发这一基本结论没有异议。不同的是,中方学者将“七七事变”置于日本侵华政策的大背景中考察,而日方学者侧重于“就事论事”。

日本历史学者对“七七事变”的研究更多地纠缠于中日两军谁开了第一枪,以及其后战火为何迅速扩大,而甚少提及日本从“九一八事变”以来的侵华策略大背景。

2

(图片说明:7月7日,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举行的纪念“七七事变”集会上,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致辞。)

 

右翼分子:杜撰“阴谋”

相比之下,日本右翼分子则肆无忌惮地篡改历史。他们在“大东亚战争史观”的语境下杜撰、扩散各种“阴谋论”,将“七七事变”以及中日全面战争爆发的责任推到中国身上。

歪曲和美化日本殖民侵略暴行的“史观”在靖国神社游就馆的展示中更是得到了充分体现。

游就馆内周而复始地放映着一部50分钟长的纪录片《我们不会忘记》。这部煽情的纳粹式手法纪录片如此描写“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中国军队开了第一枪,日本不希望开战,但中国拒绝了日方的和平意愿。随后,中国境内对日恐怖活动不绝,各地发生虐杀日本侨民的事件。这部纪录片甚至不知羞耻地妄言:“七七事变”的背后是“共产国际和共产党的阴谋”。

近些年,“日本侨民遭虐杀起因说”被一些颇有影响力的日本右翼分子奉为至宝。日本当前右翼论坛活跃分子渡部升一、樱井良子等编写的《最新日本史》一书将事变后的战火扩大归咎于北京、上海等地发生日本人遇害事件,称日本政府由此下令动用武力保护侨民,并放弃了不扩大战火的方针。

学校教材:信息混乱

作为日本社会整体历史认识混乱的反映,日本学校教科书对于“七七事变”的记载要么轻描淡写,要么接受右翼观点,将责任归咎于中方。

3

(图片说明:7月7日,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日本再生大地合唱团表演合唱。)

新华社记者比较了手头两本初中历史教科书。一本是日本各公立学校采用的最普遍的东京书籍版历史教科书,关于这一事件的描述仅寥寥几笔:“日本控制满洲后,进一步侵入中国北部。1937年7月7日,日中两军在卢沟桥发生武力冲突,成为日中全面战争的契机。”

 

另一本是右翼势力倾力编撰的育鹏社版历史教科书。该书完全反映了日本右翼美化侵略历史的险恶用心,将“七七事变”和后来的战争扩大责任完全推到中国头上。

该书写道:日本在义和团事件后,根据相关“条约”在北京周边驻军近5000人。1937年7月,卢沟桥附近,有人向日军开枪,于是互相交火。对此,日本政府一方面制定“不扩大”方针,另一方面决定增兵。此后,日军与国民政府军冲突不断。8月,一名日军军官在上海遇害,战火向上海蔓延。于是,日本政府撤回“不扩大”方针,日本与中国进入全面战争。

值得警惕的是,在日本社会右倾化的潮流中,原本少人问津的育鹏社教科书采用率在逐渐扩大。安倍政权上台后,更是利用行政手段明里暗里向各地方教委主推育鹏社为首的右翼史观教科书。如今安倍又歪曲宪法,解禁集体自卫权,试图让日本重走战争道路。他采用的煽情手段以及不具现实性的种种设计,与过去日本军方的做法并无二异。

日本知名学者,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三谷太一郎警告说,安倍政权已显露出上世纪30年代“满洲事变”(即“九一八事变”)等事件发生时日本政坛曾出现的“立宪独裁”倾向。(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709/77448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