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麻雀成批死亡,难掩食品安全担忧
2014年07月09日 14:23
【网络舆情】
【事件介绍】
宜昌麻雀抢食大米成批死亡
6月29日,一艘货船在湖北宜昌夜明珠码头装运大米的过程中,不少大米散落在了地上,20余只麻雀在此抢食大米后相继死亡。事发后,宜昌市政府、公安局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高度重视,经过对该船装运的4批大米进行取样抽检化验,确认大米并无问题。
“很多麻雀抢食大米后死了。”6月29日上午,一位居民报警称,一艘货船停靠在夜明珠码头处装运大米,其间有不少大米散落在了地上,很多麻雀都飞来抢食地上的大米,可不久后却开始相继死亡,不知什么原因。
接到报警后,宜昌市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安排工作人员和市公安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稽查分局工作人员一起赶至夜明珠码头。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时,货船正在装运大米,地上确实散落有不少米粒,现场四周还有20余只死亡麻雀的尸体。经了解,这几十吨大米共有4个型号,均产自东北,在此装船后准备运往重庆。工作人员随后对4批大米分别取样,并要求货船在结果出来前不得离开。
技术人员经过连夜抽检化验,4批大米均无任何质量问题,货船于30日上午离开夜明珠码头驶往重庆。而对于麻雀的死亡,技术人员分析说,它们可能是抢食大米过多导致撑死,也可能是在其它地区食入不健康物品后,恰好在此抢食大米时出现死亡。
抢食散落大米成批死亡麻雀体内检出杀虫剂成分
一篇“码头散落大米麻雀抢食成批死亡,官方称是撑死的”微博近日引发网民热议。湖北省宜昌市政府3日发布消息称,死亡麻雀已被送检,初步发现麻雀体内含有杀虫剂呋喃丹成分,并称从未有技术人员说过“麻雀被撑死”。
日前有网民发微博称,6月29日,一艘货船在宜昌市夜明珠码头装运大米时,不少大米散落在地,20余只麻雀抢食后相继死亡。技术人员抽检化验后分析说,4批产自东北的大米均无质量问题,麻雀可能是抢食大米过多导致撑死,也可能是在其它地区食入不健康物品,恰好在此抢食大米时出现死亡。
宜昌市政府部门3日表示,事发后,有关方面迅速将死亡麻雀送检,公安部门对死亡麻雀进行检验,发现麻雀胃内有杀虫剂呋喃丹成分。
7月2日下午,三峡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宜昌市土肥站对码头装卸现场散落物及土壤继续取样检验分析。为得出更加权威的结论,宜昌市已将部分死亡麻雀送湖北省级权威机构进行化验,并邀请相关专家赶赴宜昌,对麻雀死亡原因作进一步的分析。
回应称,此前媒体有关“技术人员分析麻雀可能是撑死的”报道不实。据调查,没有技术人员向记者分析过麻雀死亡的原因。
大米致麻雀死续:不确定中途是否卸货少量大米售出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对于麻雀来说,尽管曾经的“四害”称号早已被拨乱反正,但很多人不那么喜欢;特别对于农民来说,因为麻雀喜欢吃农作物种子,更可谓是心头大患。但是,近日,湖北宜昌几十只麻雀的死,却牵动了很多人的心。
6月29号,一艘货船在宜昌夜明珠码头装运大米时,散落了不少在地上,20多只麻雀抢食后,竟然当场相继死亡。有居民报警后,宜昌市相关部门人员通过抽检,认为大米没有问题,货船30号上午被放行、开往重庆。对于麻雀的死因,后来有媒体引述技术人员的话说,可能是抢食过多导致撑死。
但时隔三天,宜昌方面却于发布消息说,在死亡麻雀胃中检出杀虫剂呋喃丹,还澄清说没有技术人员向记者分析过麻雀死亡的原因。
越听越感觉,麻雀的死打开了一扇“罗生门”。究竟杀虫剂从哪里来,大米的安全又到底能不能保证呢?中央台记者多方采访发现,无论宜昌方面还是重庆方面,都还揣着一笔糊涂账。
7月1号,宜昌《三峡晚报》刊发报道:《码头散落大米麻雀抢食成批死亡》。一天后,文中有关技术人员说“麻雀可能是撑死的”内容,被部分网站提炼为标题,引发广泛关注。有网友吐槽说,在乡下每逢秋收,麻雀都成群结队抢食谷物,也没见一只撑死!
技术人员到底说没说这话,暂时无从查证,但至少这篇报道使得大米安全问题再次得到重视。记者昨晚得到的官方通报显示,7月2号上午九点多,宜昌市政府发现舆情后,由刘建新副市长牵头部署,责成相关部门进一步调查麻雀死因。由此,麻雀尸体才被送到了省级检验部门,这才有了当天下午杀虫剂呋喃丹成分的检出,也才有了次日、也就是凌晨3点08分,宜昌市人民政府新闻网站三峡新闻网发布的一篇名为《不漏任何疑点确保万无一失》的官方稿件,宣布了这一消息。
对此,宜昌市食安办专职副主任张志国昨晚给记者的解释是,事发当天,市级检测部门的确经过了检验,只是没检出来。
张志国:因为省一级比我们市一级可能权威性更高一些,能把死因查的更明确一些,给老百姓能有个确切的回答。
那么,杀虫剂是哪来的呢?大家最担心的,是来自那船大米;当然,也不排除其它的可能。
先说其它可能。张志国介绍,同样在7月2号下午,三峡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市土肥站又去了码头装卸现场,继续取样检验分析。但截至3号晚,和省里相关专家的会商结果是:没发现问题。
张志国:周边的大米、玉米、泥土、谷糠均未发现呋喃丹等有毒有害成分。
记者:等于当时麻雀吃的大米也又检验了?
张志国:对。
张志国还介绍,目前,有关麻雀死因,包括码头周边农药经销店是否经销呋喃丹、农民是否使用呋喃丹的情况还在进一步排查。
在记者报道第二种可能——呋喃丹是不是来自那船大米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呋喃丹?
呋喃丹,又名克百威,属于高毒农药。过去习惯被用于棉花、水稻、花生、玉米等作物的多种地下害虫防治。与喷雾农药不同,它是内吸剂,也就是通过拌种或者土壤融入植物的“血液”,正因为它毒性太强、环境危害严重,早已被农业部列为限用农药,严禁在可食用农产品中使用。
不过,据媒体报道,因为它效果好、价格又便宜,仍然有一些地方在偷偷使用。那么,这批大米究竟会不会被用过呋喃丹呢?
有农技站工作人员在网上说,1只麻雀取食4到6粒用呋喃丹拌种的毒谷,就会中毒身亡,如果猛禽食用中毒麻雀,还会二次中毒,可见威力之大。如果真的是大米出了问题,风险可想而知。
但是,宜昌、重庆两地却是各揣一笔糊涂账。首先在麻雀出事的时候,船上到底有多少存疑大米?运输过程中,又有没有流出?
宜昌市食安办专职副主任张志国给出的答案是,已经装船的大米共87吨,其中包括黑龙江牡丹江农垦中运米业有限公司中运牌松花江珍珠米10吨、牡丹江农垦凯达米业松花江珍珠米18吨、湖北京山红太阳米业有限公司大米33吨、湖北枝江银珠米业好米来大米26吨。另对,当地对尚未运到码头的黑龙江同批次2种、37吨大米进行了封存。
也就是说,根据宜昌方面的说法,这艘船离港时,船上只有4个品牌87吨大米、已经抽检了全部品牌,且抽检指标中包括呋喃丹。
但是,根据重庆市食药监局昨晚发布的消息:7月1号抵达重庆市巫山县时,这艘船上一共运载了10个品牌的152吨大米,其中宜昌市已抽检4个品牌28吨。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数字出入?宜昌市食安办专职副主任张志国:
张志国:目前我们已经在和重庆方面进行联系,这个船终点站在重庆巫山,没有到其它地方去。
记者:没有到其它地方去,怎么会多了6个品牌?
张志国:这个也不排除它会在长江沿线别的港口装运货物。
说不清楚有没有中途上货,也不确定会否中途卸货。记者就此又向宜昌市委宣传部求证,对方却让记者自己去问。
宣传部工作人员:可以叫重庆那边问一问,我们的那四个品牌到重庆那边还是不是那么多。
记者:你们还没有沟通过这个数字?
宣传部工作人员:这个没有,他们也没跟我们说过……
这位工作人员只是强调,他们已于2号晚上给重庆食药监局和巫山县分局发函,请求协助对该批大米进行全面检验排查,并在结果出来前,对所有大米进行封存。
除了真糊涂,还有装糊涂。比如,运到重庆的大米,真能确保安全吗?
重庆市食药监局的说法是,他们2号上午注意到舆情后,已经主动行动。根据其3号晚发布的消息,该船大米已于7月2号下午进行了原地封存,并于3号上午对10个品牌全部进行了抽样,共13份,样品下午6点已经送到重庆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检测,检测结果将及时通报。据央视报道,经过通宵检测,中午第一份检验报告就将出炉。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3号稍早前的发布中,还包括了“截至19:00,无大米流入市场销售”的内容。对此,晚9点,重庆市食药监局宣传处处长潘建波接受记者采访时吐露了实情。
潘建波:少量销售出去了一点点,正在召回,已经召回回来绝大部分了。
记者:还是存在风险,如果全部召回会有公布吗?
潘建波:会有,肯定会有。
查清麻雀死因才是负责
这事儿之所以引发网友的大量议论,关键在于对麻雀死因的分析。据“技术人员”称,麻雀可能是抢食大米过多导致撑死,也可能是在其他地区食入不健康物品后,恰好在此抢食大米时出现死亡。
应该说,不管是吃多了导致撑死,还是在其他地区误食不健康物品后,恰在码头吃了大米死亡,这两种情况无论概率大小,可能性总是存在的。何况,技术人员都是用的“可能”这样的字眼,只是猜测而已。网友的情绪反弹,与此事涉及粮食安全相关。而某些专家学者们并不少见的信口雌黄,也让大家对如今的技术结论、专家发言充满了不信任感。
不过不能否认的是,对于这次麻雀死亡的意外,相关部门所作所为并不完全负责任。虽然大米检验合格,但为什么不继续追究麻雀死因?即使按照技术人员对麻雀死因的两种猜测,如果麻雀是撑死的,倒还罢了,如果是误食其他食物导致死亡,那这同样是一个潜在危险,完全有必要查清麻雀死因,顺藤摸瓜,以防止危害公众食品安全的事件发生。20多只麻雀吃了大米死了,这不是小事儿,哪怕最后证明是虚惊一场,我们也得慎重对待,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在保证大米质量之后,长出一口气,撇清责任之后,说出几句猜测了事。
按理说,解剖个麻雀并不费事,哪怕是从保护动物的角度出发,查清其死因都是极为必要的,更何况涉及食品安全问题,更应该格外慎重。
我们的有关部门,在处理这种问题时,往往就想不到再前进一步,从而引起社会担忧,也招致一片怨言。这恐怕不是脑子不够用,还是为民服务、为民操心的意识欠缺。
麻雀成批死亡,民众为何不恐慌?
大米在装运时散落一地,属于正常现象,不正常的是,麻雀在抢食落地的大米之后成批死亡,这就难免不让人感到后怕甚至恐怖了。
谁都知道,现如今食品安全牵动人心,只要是经过人工加工的食品,没有一样是可以让人高枕无忧的,换言之啥样的食品都带毒,老百姓的神经始终处于紧绷状态,只要一听说某种异常现象发生,立马产生条件反射,唯恐买到、吃到了有毒的食品。
发生在宜昌的这一幕,确实会让人感到担心,活蹦乱跳的麻雀怎么就莫名死亡了呢?难道大米有问题?当地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为此紧急出动,展开调查与检测,目的无非是为了寻找到真相,及时给民众一个官方的回应,这种做法无疑起到了安抚民心的作用。
宜昌官方的做法我以为值得赞赏,其一,没有因为大米反正是运往外地的就放任不管,这显然是一个负责任的态度,毕竟食品安全无地域之分;其二,对于民众事关食品安全线索的举报,政府反应一点也不迟钝,事实证明真相只有跑在前面,各种传闻与谣言就会不攻自破,民间就不会产生恐慌心理;其三,专家对麻雀死亡的判断并非主观臆断,飞行的鸟类暴食而亡,此前已有先例,可见官方的回应可信度很高。
麻雀死亡引发的民生焦虑,凸显出民众对食品安全有严重的忧患意识与危机意识,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有所担当,发现问题不要绕道走,尽可能地正面回应民众的合理诉求,如此才能不负众望,赢得民心。如此说来,宜昌对麻雀成批死亡事件的处理堪称示范样本,有借鉴的意义。
给“撑死的麻雀”来一次解剖
20多只麻雀因抢食散落大米而暴毙码头,真应验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古代俗语,怎能不叫人嘘唏不已?附近居民从这个蹊跷的现象联想到大米的质量安全,及时报警以求揭开真相,体现出难能可贵的公民警觉,无疑值得点赞,当地官方连夜取样抽查,表现出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同样值得称道。
经抽检化验四批大米无任何质量问题,这样的技术检测结果按说应该让大家如释重负,谁想到遭来铺天盖地的质疑和调侃,焦点无外乎麻雀真是撑死的?作为不明真相的围观者,当然不能想当然或者仅凭有限的生活常识,否定技术检测和权威意见,但从报道披露的细节来看,公众之所以没有能够打消疑虑,或因为缺少一个“解剖麻雀”的细节。
技术部门抽检大米没问题,这当然最要紧的,但麻雀的死因却模棱两可、含糊其辞,难免让人对结论将信将疑。“可能是抢食大米过多导致撑死,也可能是在其他地区食入不健康物品后,恰好在此抢食大米时出现死亡。”倘若是撑死,凭经验、常识查检一下麻雀们的食袋是不是都异常鼓胀,或许可以判断;倘若怀疑是后者,无疑须要对食袋里的内容进行检验分析。
网民对官方检测结果表现出的不信任,固然有当下食品质量安全不尽如人意的焦虑所致,也不排除对某些机构、专家的公信力存疑,就事论事来说,大家的怀疑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集体性的撑死,不约而同从外地食入不健康物品,“恰巧”的几率到底有多大?我们时常讲工作中要善于“解剖麻雀”,以小见大,找准问题,解决矛盾,麻雀码头食米集体性死亡,不正是一个值得珍视的绝好机会和用武之地么?有关部门眼里何以只见大米、不见麻雀?
【启示与思考】
民间常有“吃饱撑了”之说,无非用来形容一个人“没事干,多管闲事”。至于“吃饱撑死”,医学上究竟有无相关科学结论尚不得而知,但至少现实生活中鲜有听到过谁谁因吃饱而撑死。要说动物,他们似乎也懂得节制,谁听说过牛羊猪马猴鸡被撑死的,“撑死麻雀”—可能有不少人也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听说。某种意义上说,“撑死说”让我们大开眼界,这或许是本世纪最新“伟大发明”。
民以食为天,这话一点不假。但倘若人们因吃毒大米而一命呜呼,还不如不吃。我们一直在强调人命关天,体现在任何关乎人命的问题,哪怕是一点点嫌疑,也不能草率放过。“撑死麻雀”的那些大米现今存放何处,是否已流入市场?
之所以有此担忧,一是基于对米质的担忧,成批麻雀为何对这些大米争相抢食、爱不释口,这些米里是否添加了不该添加的东西。我们也知道,由于检测设备受限,检测手段有限,也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偏差和重大失误。
因此,有关方面最好再花点时间,邀请更具实力的专业检测机构,更权威的专业技术人员,再次对“撑死麻雀”的大米进行深入检测,得出令人信得过的检测结论。需要提醒的是,在结论没有得到公众认可的情况下,有关方面千万不要让“撑死麻雀”的大米流入市场。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709/7745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