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内热点调研

谋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红利因素

2014年07月10日 13:22

 

产业结构的调整彰显中央决心 稳中有忧 尤需防微虑远

“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李克强总理掷地有声的发言,让人们看到了中央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面对挑战、解决经济难题的坚定决心。面对2014年年初中国经济增速的超预期下滑,政府重拳出击出台“微刺激”政策。高层不仅关注具体改革措施,更是谋划全局、力求长远。

不久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代表团访问中国,在与政府部门和各界代表深入讨论时,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是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微妙时刻:一方面,中国依然是全球增速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具有健康向好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下行压力以及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潜在风险,又使其面临巨大的挑战。

1

如果说中国经济巨轮正以合理的航速前行,那么地方债、影子银行等就是必须提防的漩涡与暗礁,产能过剩、财税减收、楼市低迷就是要勇于突破的激流与险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一副总裁大卫·利普顿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的经济活动过于依赖信贷和投资,包括房地产领域。这虽然支持了中国的增长也促进了全球需求,但不可持续,而且导致了经济脆弱性的上升。

利普顿认为,过去一年,中国当局多管齐下开始应对这些脆弱性,包括应对“影子银行”。他特别强调地方债务问题凸显当前中国金融的风险。“那么目前中国政府正在积极保证地方政府能够合理利用资源,实施好的项目,推出自发自还试点系统来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2

审计显示,截至2013年6月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为17.9万亿元,与国际相比这一规模不算巨大,处在安全范围之内,但地方债务相对“不透明”以及在局部地区可能存在的隐患,仍是不容轻视的风险点。

利普顿还谈到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变化,他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周期性发展阶段,正从过热走向调整。在管清友看来,中国房地产行业已经从夏天到了秋天,从黄金时代到了白银时代。

 

“它确实是一个跟我们整体宏观经济的周期变化是一致的。”管清友不认同有关中国房地产的“崩盘”论断,“实际上我们看到,房地产产业的变化实际上代表了,或者部分代表了中国经济转型的这种特点”。

3

从目前的产业调整情况来看,在市场这只手的调节下,钢铁、水泥、有色等许多跟投资相关的产业都出现了回落。曾经热火朝天、行情火爆的房地产领域,行业下滑的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相关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产业结构进一步做出有利的调整。

从另一个角度看,产能过剩、财税减收、楼市变局等风险挑战,其实是经济结构性失衡所折射出的不同镜像:过度投资在实业领域表现为制造业产能过剩,在金融领域为影子银行繁荣,在投资行为中为楼市泡沫膨胀,最终在财务盈亏上演化为地方和企业负债的累积。

风险同样也是一种警醒,要更多发挥市场主体创造社会财富的作用,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速推进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举措,从具体问题抓起,着力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实现化险为夷、危中寻机,为实现更好发展提供可能。

4

“我觉得中央国务院这一次有一点是可圈可点的就是,它实际上这次预期管理做的非常好,到现在市场上共识是微刺激确实在做,但主要是托,只托不举。我是把经济托住,给结构改革争取时间”。管清友用三个字来作为诠释,“一个是托底的‘托’;一个是‘拖’,这个拖主要是只时间换空间;还有一个是脱离的‘脱’,使政策制定不要脱离新常态的圈子” 。

 


改革进入深水区 增量、存量之流变

从学术层面来看,如果说过去还侧重于凯恩斯所说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的讨论,改革思路更多地是偏向增量改革的话。那么十八大以来,观点则发生了某种转向,“处于产能过剩阶段”的判定,让决策层开始考虑如何通过供给层面来进行结构改革,释放第三产业的活力,鼓励现在产能过剩领域坚定充足的前提下,提高产业集中度,成为可供探讨的解决路径。

5

管清友总结说到,当下的中国经济发展路径和改革前行的思路,既要调整存量,又要用好增量。“李总理说,这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

如何协调利益分配问题——国企改革;如何让市场自循环良好

7月1日,国务院国资委网站发布消息称,《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建议稿)》、《关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总体方案(建议稿)》已经基本制定完毕。

新一轮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已经基本成型。如何“依法依规”大胆开展试点工作,发展混合所有制成为目前国资改革的核心工作。然而如何协调国企利益分配问题,让市场自循环良好、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重任。

6

“价格是个核心问题,很多资源配置就是按照价格这种模式去配置。而我们现在市场结构很大一个问题就是大量的国有企业,国有金融机构存在,这个局不破了,那就很难。”管清友认为,国有企业以及国有机构的改革,将改革的核心所在。

 

如何做好加法减法——地方负面清单和简政放权

在专家眼中,电信、能源、金融、文化行业,这些缺乏竞争者新鲜血液注入的传统领域,原本可以催生为庞大的就业创造机器,但是现实却是以国家安全为理由,排斥未来者、拒绝开放市场。政府改革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峻性,如何做好加法减法,对症下药、开出地方“负面”清单、简政放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让我们看到了方向。

7

“我们有短期经济下行的压力,我们还需要一个比较平稳的经济增长,考虑到社会问题、考虑到就业、考虑到经济可持续”。管清友认为,微观领域的改革没有那么快,“因为宏观管理是一个短期行为,而微观管理领域的改革是一个中长期的行为,这就出现宏观政策和微观改革的期限错配问题”。时间和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双向标准。

市场呼吁良久的存贷比调整,在6月份的最后一天尘埃落定,成为“第三波”微刺激的加码之作。放松管制、强化市场、改善供给,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当我们的宏观管理理念遭遇一波又一波的微刺激“托底”行动,如何以时间换空间,长期释放改革红利?顶住压力、保持定力,未来的路会任重道远。(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710/7747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