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案例】EMBA招生官员遇冷背后之反思
2014年07月11日 09:58
【社会百态】
【事件介绍】
记者调查:高校EMBA招生官员人数明显下降
时值各高校EMBA秋季班招生季。6月29日,记者调查发现,今年不少高校EMBA班的招生情况不如往年,一方面EMBA班的培训价格不菲,两年学费最低也要40万元,有些高校甚至高达100万元。另一方面,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政府官员和国企高管报名EMBA班的人数明显下降。
官员和高管来的少了招生比往年差
“从八项规定出台之后,官员不太敢出来了。”一名人民大学商学院EMBA北京班负责招生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这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人民大学商学院2014年EMBA班分别在北京、上海、深圳招生,现在北京班的工作重心是7月底开课的高端精品项目“人大CMPM项目”,每年仅招生20至25人。从今年的报名情况看,基本上没有政府官员了。这位工作人员称,自从去年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后,“官员不太敢出来了”。只是因为与一些部门的合作关系,大型国有企业仍会输送一些中高层的管理人员参加EMBA的相关培训。
而据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EMBA上海教育中心的招生工作人员介绍,今年他们春季班的招生情况也没有往年好。该招生工作人员称,去年11月开始招收2014年春季班学生,原计划于今年5月举办开学典礼。但是,深圳班的招生情况不是很好,今年5月正式开课以后,仅形成了30人左右的班级,只好将开学典礼时间推迟至7月22日,将深圳班、上海班和北京班的所有学员集中在一起,在北京举办。
另据了解,今年人大商学院EMBA班(上海秋季班)的招生情况也不好,目前已有37名学生报名,另有6名学生要在7月份赴北京参加入学资格考试,班级总数也就43人左右,“都坐不满一个班”。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知名商学院教师告诉记者,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对一些二、三线的商学院影响最大。因为自去年以来,地方政府、国有企业都收紧了“领导公费读书”的口子,限制比较严格。“这些二、三线商学院今年招生都挺困难。”他说。
EMBA学费连年涨 最高近百万
记者发现,EMBA班的收费价格不菲,学费最低也要40万元,有些高校甚至高达100万元。据了解,国内各商学院的EMBA学费连年飞涨。长江商学院的学费是65.8万元,是10年前的2.63倍;清华经管学院今年的EMBA学费为56万,几乎是7年前的2倍。
在北大光华EMBA项目的网站和招生简章上没有关于学费的介绍,只提及报名以及考试需要现场缴纳1500元人民币。但是,在光华国际EMBA项目的介绍中表明学费为15万美元,约合近100万元人民币。费用包括了学费、教材、案例材料以及授课期间的住宿和部分膳食费用。在22个月的学习周期中,除了北京,学员还将前往上海、香港、美国芝加哥、加拿大多伦多等城市学习。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课程的学费为58.8万元,报名费为1800元,不含食宿和交通费用。香港城市大学EMBA中文班全期学费为港币59.7万元,约合人民币47.9万元。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EMBA班的学费为46万元,包含听课费、讲义费等,但是学生的差旅费、食宿费需要自付。
EMBA招生时公布的学费,一般不包含海外上课所需的国际旅费和食宿费用。但实际上有的EMBA学生为了读书,在单位和学校之间飞机往返,加上酒店住宿、去国外考察等费用,在学费之外往往还要多花十几万乃至几十万元。
某知名商学院老师透露,商学院,包括四大一线商学院,普遍与一些部委、政府机构有合作,向身为政府官员的学生收取的学费通常打了很大折扣。
EMBA招生考试形同虚设
记者了解到,EMBA班的招生入学考试并不严格,基本上形同虚设,即使没有时间按时参加考试,提前考试或者入学以后再补考都是允许的。
6月29日下午,记者以有意报考EMBA班的企业管理者的身份致电某大学商学院EMBA班招生工作人员,称没有时间参加7月份的入学资格考试,对此,招生工作人员表示,学生可以先到校上课,八九月份会组织补考,“肯定能通过”。对于10月份开学的人大商学院EMBA班(北京秋季班),有意向报名的学生也可以在7月份提前参加考试。记者发现,无论深圳班、上海班还是北京班,在招生简章里没有明确计划招生人数。招生工作人员称:“报名者越多越好。”
口述
一位曾三次上过EMBA暑期班的央企经理称——
最重要的是“交友实战”
两天课拓宽十个人脉没问题
我上的EMBA班里的学员组成四分之一左右是官员,其余基本都是商人,商人中大部分又来自大国企,每一个班里都集聚着各式官商人脉圏。
我曾上过清华的电商班、北大农企班、北师大的经管班,我的同班同学中不乏政府官员。在这样一个“高上大”的班级里,学习甚至学历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交友实战”,对我们来说,我上这些班是为了补自己的短板,寻这方面的合作者,商人上EMBA的目的多为人脉,而官员对学历和人脉的需求皆有。我上的这几次短期EMBA班还是很有“效果”的,尤其是在人脉上,两天课拓宽十个人左右的人脉完全没有问题。
EMBA的学费一向不低,我上过的这几个暑假短期班全都要上万的学费,但短期班仅做培训,最终拿不到学历,而全期带学历的EMBA班,学费一般为10万到50万元不等,课程多为一年半到两年,每个月四五天课。虽然价格不菲,但很值得,有最好的老师、最好的人脉,还能拿到证书。班里商人“同学”的学费基本全由自己埋单,但官员“同学”的学费则部分或全额由单位交,他们到一定级别就不用出学费了。
至于EMBA班的入班门槛有多高?实际上基本上只要符合“有钱、有权、有名气”这样的条件,或“笼统地要求五年以上的公司老板”就能进。
聚焦
曾有提案建议禁止官员就读EMBA
根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EMBA项目网站的数据,光华EMBA校友的构成中,来自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学员占了7%,来自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学员则有49%。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EMBA项目的网站上也有这样一段介绍:“清华EMBA学生主要是国内外知名国营、民营、跨国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以及现任政府官员。”
“官员就读EMBA可能助长‘官商勾结’的不正之风。”今年初,民革广东省委预备向省政协大会提交的一则提案激起广泛讨论。该提案对现实情况表示了担忧:EMBA更大程度上是给商界人士和官员搭建一个以“平等身份”相互结交的平台,互相输送利益,“学不学、学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在一起混混”。提案同时建议中纪委和监察部门颁布官员就读EMBA的禁令;限制官员就读纯粹的企业经营管理类的学位或专业,并鼓励官员根据工作性质进入政府学院或政治学院在职就读MPA(公共管理硕士)。
追溯
高官学员曾是EMBA招生噱头
EMBA,即Executive MBA,直译为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独大是一个“中国特色”的现象。在欧美商学院中,占主流地位的是MBA教育,而不是EMBA,例如哈佛商学院就没有EMBA项目。
为什么会有众多商界人士选择就读EMBA?某上市公司管理人士坦言,“混圈子”、“搭官员”是EMBA学员花高价读书的普遍目的。
记者查询发现,在2010年左右,各校对于EMBA项目的招生宣传多以校友中人大代表和政府官员的数量多少为噱头。在2010年中国科技大学EMBA开班时,不少媒体对于与企业精英一同来上课的20多名政府官员进行过大力宣传,在当时确定已入学的名单中,“市长”便有三位,其他级别的官员更是不少。
但是,以“政府官员”为噱头的宣传近些年已经逐渐冷淡,“一方面与EMBA越来越广为人知有关,一方面也与一些‘不光彩的学员’有关。”一位从事过EMBA培训的业内人士分析。据媒体的公开报道,原中纪委委员、中核集团原党组书记和总经理康日新是2002年清华大学首届EMBA学员,2010年,康落马,后被判无期徒刑。而原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证监会副主席王益还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并协助创办了光华EMBA。有报道称,王益对光华早期的EMBA招生作用甚大,很多学员都是冲着他的身份来的。2010年6月,王益因受贿被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百姓为何乐见EMBA招生遇冷
按照常理来说,一些政府官员和国企高管本着好学上进的精神,去各高校开办的EMBA班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学历水平,以便更好地为百姓服务,或者是为国企创造更多的效益,作为老百姓应该表示肯定与欢迎才是。但事实恰恰相反,在今年各高校EMBA班招生遇冷,尤其是政府官员和国企高管报名人数下降的情况下,网友非但没有感到担心,反而纷纷“点赞”。
网友们这种“反常表现”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是高校开办的这些EMBA班培训价格不菲,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而政府官员和国企高管基本都是公款埋单,老百姓自然不待见;二是多数政府官员和国企高管来报名学习的根本目的也不是提高综合素质和学历水平,而只是为个人找关系、拼人脉、融入特定小圈子,以便日后的仕途发展。
因此,并不是百姓反对政府官员和国企高管去读书深造,而是对于大多数政府官员和国企高管来说,花了纳税人几十万、上百万的真金白银去读各种EMBA班,但不管是主观目的还是客观效果,都和老百姓关系不大,只是为了个人的发展和前途。在这种情况下,有几个老百姓愿意他们去“读书深造”?
说到底,我们不反对官员高管求知上进多读书,但我们反对他们为了个人目的却花纳税人的钱读书,反对他们把读书的机会变成了官商勾结的机会。
EMBA招生遇冷背后的反思
对于很多人来说,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就意味着“高端大气上档次”:有银子、有路子、有法子。因为在这里参加学习的,不是腰缠万贯、财大气粗的商界巨子,就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政治精英。就是因为这个“圈子”,即便是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学费,也无法阻挡企业家和官员趋之若鹜的脚步。
从这个意义上说,EMBA就是一场为高端人士量身定制的“相亲舞会”。官场与商界巨头大腕们在脉脉的温情中,搭建利益平台,实现利益输送。
在这种背景下,也就无怪民众对于EMBA要另眼相看,甚至恨不得处之而后外,今年年初,就有政协委员提出议案,建议禁止官员就读EMBA:如果不是巨额利益的驱使,这些商人肯舍得去学习?行政官员肯定不会自己出钱去读书,那么,高额的学费最终说到底还是转嫁到纳税人的头上。
如果说政协议案折射的是民间对EMBA看法的转变,那么,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和严格执行,则给了EMBA致命的一击:鉴于中央严厉的规定和严肃的态度,没有几个官员敢作这只“出头鸟”;官员的缺位,导致利益链条的断裂,企业家们自然也就趁势而退。
更重要的是,紧随“八项规定”之后,“权力清单”制度的实施,将从根本上约束和规范政府权力的运行,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市长”的作用会相对弱化。权力寻租的空间在变小,钱权交易的几率在降低,导致了EMBA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作用,自然成为食之无味的鸡肋。
权力只有被关进制度的笼子,才能清除寻租的空间,避免滋生腐败。因此,EMBA的遇冷,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权力规范化运行后,国家和社会转型的一个积极信号。
EMBA招生难,苦了官员甜了百姓
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无论官员还是草根百姓,都应当重视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因为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创造未来。只是这学习的方式不求整齐划一,或自学,或到正规院校系统学习……不过,有一点应当明确,即学习的费用应当由个人承担,若由公款报销,无疑是让纳税人埋单,化公为私,不仅不公平,而且有贪腐之嫌。从这个角度看,现在高校EMBA招生困难,倒是值得点赞的好事,它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且已见成效的一个侧影。
毋庸讳言,先前官员读硕、读博包括EMBA、MBA,不用自己掏银子,一律公款埋单,在学历崇拜的语境下,官员读硕、读博为官场升迁加分。一些官员读研还要为自己找人脉、拉关系,甚至官商勾结,其目的不言而喻。读研有这么多好处,于是,官员读硕、读博趋之若鹜,打破头也要弄个硕士帽、博士帽戴戴,权力腐败与高校腐败沆瀣一气。
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等政令的出台,官员读研由公家报销正如公款消费一样,成为历史,成为碰不得的“高压线”。自去年以来,地方政府、国有企业都收紧了“领导公费读书”的口子,限制比较严格,“官员不太敢出来了”。想读研,欢迎,但要自己掏腰包。众所周知,那些招收官员读研的高校,就是冲公家的银子来的,狮子大开口,学费连年涨,而且是暴涨,草根百姓是读不起的。以EMBA为例,学费最低也要40万元,有些高校甚至高达100万元。EMBA招生时公布的学费,一般不包含海外上课所需的国际旅费和食宿费用。但实际上有的EMBA学生为了读书,在单位和学校之间飞机往返,加上酒店住宿、去国外考察等费用,在学费之外往往还要多花十几万乃至几十万元。显然,真要让官员自己负担如此高的学费,他们当然不愿意,他们毕竟还没到不会算账的份上。
曾几何时,公款消费尤其是公款吃喝理直气壮,愈演愈烈,异化为百姓诟病的腐败。其实,官员花公款读研也是腐败,其消费公款的额度甚于公款吃喝,必须叫停,把省下来的钱用于改善民生。可以说,叫停官员用公款读研,是反腐的一个任务,当摆上重视日程。
警惕EMBA之外的腐败暗影
收费高昂的EMBA固然令人瞩目,但EMBA之外,官员和国企高管花公帑就读的,还有各类博士研究生、MBA等,后者隐藏着更多的腐败暗影。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孟学农对官员读博现象曾进行猛烈批评,他说,“有些人读什么博士?图虚名,招实祸。真想建议中组部把这些博士招来考一下。好几个贪官都是博士。我抨击不学无术、注水的博士”。可以肯定的是,孟学农的“开炮”不会是无中生有。这些年来,在许多高校公开或不公开的博士、MBA招生名单中,时常可见官员的身影。这些招生类别,也许单个的收费价格没有EMBA那么高,但是总量算起来当不会少。而为此买单的,同样离不开财政或单位公款。
更严重的是,普通高校博士研究生、MBA招生都有严格的考试准入程序,但是忙碌的官员和高管不大可能和普通考生一起参加考试,公平竞争。一方面,很多人未必有这个本领,另一方面,对某些官员而言也没有这个必要。因为高校学术没能独立于权力,对手握实权的官员,某些高校领导热衷于拉拢结交。那么,高校以合作之类的名头,拿招生资源与权、钱交换勾兑,也就不稀罕了。正如媒体此前披露的,某些重点高校在招生中为“有钱、有权”者大开绿灯,把所谓“点招名额”、“机动名额”留给他们支配,招生考试因此对他们形同虚设。
业内人士说只要符合“有钱、有权、有名气”条件就能进EMBA,对于那些不太为人瞩目的博士研究生、MBA等招生,又何尝不是呢?
只是,官员纷纷读博、读MBA、EMBA,除了浪费公帑,还会挤占教育资源,破坏教育公平。因此,既然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开始收紧“领导公费读书”的口子,那么除了EMBA,也不要忘记了对官员读博、读MBA同样要进行约束,纪检监察部门也不要忽视了这些EMBA之外的腐败暗角。
【启示与思考】
EMBA一度在中国教育界“大发异彩”,成为一些高校对外宣传的特色专业,也为高校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可是,它的高速发展本就是中国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问题。学校利用EMBA专业的学生多是官员或者富商这个噱头吸引眼球,而官员商人利用这个平台搭建关系、积攒人脉。学校与学生相互利用,相辅相存,看似一种共赢,却形成了中国高校教育的一种畸形生态。
官员喜读EMBA,折射出中国教育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多方面的问题。EMBA招生的滑坡,绝不是因为高昂的收费价格,对于想进入EMBA“混圈子”的官员或企业高管来说,50万和100万的差别只是位数不同而已。如今EMBA的式微是因为它已经失去了过去靠官员、高管支撑的生存土壤,这种现状是打破不良学位教育生态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产生的连带效应。
EMBA独大的现象背后,不仅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又像是“文凭工厂”,不仅坐实了“中国最大博士群不在高校在官场”、“领导不亲自学习”,从侧面也暴露了富豪榜无高考状元的另一面。
EMBA像磁场一样吸引着官员,“学不学、学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在一起混混”,不仅假文凭满天飞,暴露了学术浮躁之风盛行,高学费的背后也是对公弩的大肆浪费,同时也为“官商勾结”建造了平台,助长了“官商勾结”之风,从而产生腐败。
社会在转型,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国家治理的制度化、法制化程度越来越高,人治因素、个人决断的行为越来越少,使得EMBA存在的“含金量”降低。当个人权利再也不能决定利益分配的时候,本就脆弱的官商利益链已经没有存在的给养,那么,衰亡之路便成为了必然。
法治和规范让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没有权利滥用,就没有权力寻租,也就没有人绞尽脑汁寻找依附权力的途径。EMBA的式微不仅是一个行业转型的开端,也是国家社会转型的一个积极信号。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711/7747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