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山西太兴铁路“泥巴糊涵洞”坑了谁?

2014年07月11日 13:58

 

【社会关注】

【事件介绍】

山西太兴铁路被指用泥巴糊涵洞施工者常被噩梦惊醒

总投资87亿元、穿越晋西黄土高原和吕梁山山地的太原至兴县铁路(简称太兴铁路)工程,平均每公里需要建设六个涵洞,涵洞的关键部位台背本应采用优良材料填筑,却被大量就地取材的黄土所替代。根据施工者的实名举报,记者调查发现,这条正在建设的铁路潜藏的质量问题令人惊心,连施工者都直言“常被噩梦惊醒”。

对此安全隐患,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表示担忧,吁请“查查省下来的钱进了谁的腰包”。而记者在采访时却遭业主单位负责人殴打,并被掐住脖子质问:“你凭什么采访我”,“打你怎么了”。

重点建设项目偷工减料承包人实名举报

太兴铁路是山西省、原铁道部2008年共同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正线全长164.26公里,于2009年7月开工建设,目前路基、桥涵等工程已基本完工。今年开始铺轨,年底建成投入运营。这条铁路将成为“三西”地区煤炭进入华北、华东地区的重要通道之一。

太兴铁路业主单位为山西太兴铁路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太兴铁路公司),施工单位由中铁十二局等单位组成。中铁十二局中标太兴铁路静游至兴县段T X JX -1标段,该局三公司负责其中60多公里标段的建设。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一位从事轨道交通设计的专家对记者说,涵洞台背直接承受轨道和机车车辆及其载荷的压力,是铁路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回填材料是涵洞台背工程质量的关键,直接关系到轨下基础的整体稳定性,回填质量不过关会造成铁路路基沉降,危及铁路运行安全。

2010年,山西临汾人士、建筑工程承包商贾某从中铁十二局三公司太兴铁路项目部承包了太兴铁路DK119+608—DK125+701段共计19个涵洞、7座桥的台背回填工程。今年6月中旬,贾某实名投诉称,按照铁路施工规范,桥、涵洞的台背应采用抗水侵蚀性好,级配优良的A、B组料回填,但为了节省工程成本,中铁十二局项目经理李有生要求直接使用路基挖出的废弃土料填筑。

“根据铁路桥涵施工规范,对运抵现场用作桥涵回填的填料,应及时取样检验,并进行级配颗粒分析、含水量、有机物含量等室内试验,经监理确认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贾某说,这些规范在他承接的19个涵洞和7座桥梁台背回填工程中,成为一纸空文。

贾某表示,回填一处涵洞或桥梁台背,一般需要使用3000至5000立方米A组料,但项目部实际上只用200立方米左右A组料,用于应付工程监理,绝大部分回填材料就地取材,以路堤挖方产生的黄土替代。“这些黄土一过水就成泥浆糊状,稍微冲刷就是一条沟。我们也知道用这个东西不合规,但项目部提供的回填材料就是黄土。”

记者得到的一份中铁十二局太兴铁路T X JX -1标项目经理部2012年二季度验工计价金额表显示,路基用土填方每立方米综合单价为6 .77元,桥涵过渡段填方每立方米综合单价为45.75元。贾某表示,“使用黄土填方是零成本,还可省掉处理费、运输费,而使用规定的回填材料一吨得几十元。这样一来回填一个涵洞台背就能省下十余万元,全线涵洞情况基本都如此,可减少一大笔开支,但由此带来的质量与安全隐患难以预测。”

“选择实名举报太兴铁路质量问题,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贾某说,除了涵洞,太兴铁路一些大桥桥墩、隧道也存在质量隐患,但涵洞质量问题最为普遍。

 

泥巴糊成涵洞”施工者常被噩梦惊醒

中铁十二局三公司技术部陈姓部长向记者出示的太兴铁路涵洞台背回填施工工法文件显示,路堑为硬质岩时,过渡段与路堤同步分层填筑,过渡段填筑A、B组料。陈姓部长表示,涵洞台背属于过渡段“我们绝对禁止就地取用水稳性差的材料回填,我们都是用A、B组料。如果我们用黄土,业主也不会答应的。”记者问她是否去过现场,她表示“很少去”。

6月25日,记者与贾某驱车赶到太兴铁路岚县段的项目工地。记者看到,一场不大的雨后,施工现场一片泥泞,贾某负责施工的涵洞边坡被冲出道道沟壑,坡脚一些部位积满黄色泥水。次日,记者找到一位住在工地附近的王姓村民,当问及向涵洞台背倾倒黄土的事时,他肯定地表示:“确有这事!在这干活的村里人都知道。”

一位参与过施工的人员向记者介绍说,工人都是从附近的黄土堆取材,有时白天监理在不好明着干,工人就连夜将黄土填入涵洞台背基坑和垫层中,用作填料的黄土,抓一把就能捏成细末。“施工那天,涵洞边上本来有一大堆黄土,第二天早晨就没了,你说黄土去哪了?”记者从一段暗中拍摄的工地施工视频中看到,几台铲车正将大量黄土向涵洞台背垫层倾倒,而施工现场灯光昏黄,显示视频拍摄时间是夜间。

贾某向记者表示,用黄土当填料有时被工程监理人员发现造成停工,项目经理李有生会让他去“协调”驻工地监理,他自己去“协调”总监,通过“做工作”,监理对使用黄土回填也视而不见了,而项目部则一一签字验收。对于这样的工程质量,上述参与施工的人员直言:他们倒黄土,我说这等于是泥巴糊的涵洞,连豆腐渣都不如,会出大问题,但无人理睬。“经常梦见涵洞一下就塌了,火车脱轨翻车,被噩梦惊醒”。

“涵洞隐蔽工程里面用的是什么料,可以打开检测,只要往下钻(取样检测),肯定都是黄土。”另一名参与过施工的人员对记者表示。记者就此联系上十二局项目经理李有生,希望查看涵洞台背填料供应台账,被婉拒。记者多次联系中铁十二局三公司,要求和该公司相关人员一起到施工现场查看路基挖方弃土场和填料取料场或供应场,也被拒绝。随后,记者来到中铁十二局了解情况,又被告知“去找负责施工的三公司”。太兴铁路的监理方是内蒙古沁原监理公司,记者拨打该公司电话联系采访,工作人员称“领导不在”。

记者采访遭殴打院士吁请深查

按照分层填筑法工艺要求,每层填筑完毕都要报监理检验,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对于如此明目张胆的偷工减料,业主单位是如何进行监督与管理的呢?6月26日上午,记者来到太兴铁路公司,刚走进总经理办公室还没来得及开口,坐在总经理办公桌后的大个男子“呼”地冲上来,一边用手猛击记者背部,一边高喊“出去,出去”,几掌把记者拍出门外。记者刚说明来意,这名男子就伸手掐住记者的脖子,大喊“你凭什么采访我!”,“谁让你采访我了!”

记者出示证件并经验证后,问对方为什么一上来就打人,这名男子连声质问“打你怎么了?”记者问这名男子总经理、公司一把手在不在,他说自己就是总经理、就是一把手。记者问他叫什么名字,这名男子吼道:“凭什么告诉你?”记者注意到,中铁十二局集团三公司官方网站当日发布的一则消息提及,太兴铁路公司总经理是张春瑞。

太兴铁路涵洞台背工程质量问题,引起一些专家的忧虑和质疑。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对记者表示:“铁路是百年工程,太兴铁路是公共财政投资项目,施工中存在如此严重的问题,是对纳税人、出资人的犯罪。”张孝德说,施工单位当时是如何中标的值得怀疑,业主单位负责人不分青红皂白动手殴打记者,背后可能存在链条性腐败。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隧道专家王梦恕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太兴铁路如此偷工减料,是违法施工,对列车安全运营来说是安全隐患,有桥的地方塌陷的可能性更大,桥台在混凝土和软土交接处,是压路机压不到的地方,就有可能会松动,对这部分回填材料不能弄虚作假。他表示,设计文件上要求使用A、B组料,意味着该项目对此是有预算的,应该查查施工单位偷工减料省下来的钱进了谁的腰包。

 

泥巴糊涵洞”是十足的谋财害命

作为山西省和原铁道部2008年共同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三西”地区煤炭进入华北、华东地区的重要通道之一,太兴铁路施工建设竟然拿泥巴糊涵洞,以至于施工者“常被噩梦惊醒”、承包者良心发现愤而实名举报,足见偷工减料、掺杂使假的情节何等怵目惊心,而记者采访遭拒、被打更清楚地表明有关方面是何等“做贼心虚”。

按规定,回填一处涵洞或桥梁台背一般需要使用3000至5000立方米A组料,项目部实际上只用200立方米左右A组料用于应付工程监理,其余皆以路堤挖方产生的黄土替代。业内专家表示,涵洞台背直接承受轨道和机车车辆及其载荷的压力,回填材料是涵洞台背工程质量的关键,回填质量不过关危及铁路运行安全,可见“泥巴糊涵洞”是十足的谋财害命。

按照举报者、承包人贾某的说法,使用黄土填方是零成本,还可省掉处理费、运输费,使用规定的回填材料一吨得几十元,回填一个涵洞台背就能省下十余万元,而该项目正线全长164.26公里,每公里平均要建6个涵洞,实在叫人不敢想象此举“节约”出的金额会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当然业主及有关部门绝不会是替国家和纳税人节约,难怪会如此铤而走险。

施工方借着夜色掩护填埋黄土,监理和总监被“打理”后便心照不宣地保持缄默,相关监督职能部门对这一公开秘密的视而不见,这一系列反常现象的背后显然存在着一个黑色利益链,正是这个利益链催生了连豆腐渣都不如的“泥巴涵洞”。因此,不但得对所有涵洞来一次彻底清查,对不合格者坚决推倒重来,而且必须依法严肃、从重追究各个环境的责任人,让“泥巴糊涵洞”成为这条利益链上所有“蚂蚱”的噩梦,才能有效惩戒、警示形形色色的工程腐败、犯罪行为。

泥糊涵洞”里藏着多少工程腐败?

太兴铁路作为总投资高达87亿元的重点建设项目,居然出现“泥巴糊成涵洞”这样严重的工程质量问题,不能不令人感到惊愕莫名。因为这不仅将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一旦发生塌陷等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难怪就连那些良知未泯的施工者都“常被噩梦惊醒”,要站出来实名举报。可以说,发生在太兴铁路建设工地上的这一幕,属于典型的工程建设腐败。

工程建设领域覆盖面宽、工程量大,一直以来都是滋生腐败的“高发区”。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对此多有打击,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制约工程建设领域职务行为的文件,但总的来说成效不大。而且,工程建设腐败如今越来越呈现出窝案串案严重、大案要案频发、犯罪环节集中等新趋势。

以这一次太兴铁路“泥巴糊成涵洞”事件为例,根据报道,太兴铁路由于要穿越晋西黄土高原和吕梁山山地,所以平均每公里需要建设六个涵洞,相比级配优良的A、B组料,采用黄土回填,每回填一个涵洞台背就能“省”下十余万元。以此推算,施工方中铁十二局三公司仅从此一项中就能获利数千万元。问题是,这笔通过偷工减料“省”下来的钱,进了谁的腰包呢?

如果说,这么大的一个工程腐败,仅仅是作为项目经理的李有生一手遮天恐怕没有人会相信。相反,太兴铁路公司那名自称总经理的男子在面对记者采访时的种种反常举动,不能不令人怀疑,“泥糊涵洞”是否就是业主单位和施工方合谋而为的,目的在于借此侵吞国家建设资金?当然,如果没有工程监理人员的配合,这么明显的“豆腐渣工程”要想顺利通过验收也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公众有理由怀疑,太兴铁路的业主单位、施工企业和监理人员等三方已经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利益攻防同盟,这才使得施工方敢于如此明目张胆的以次充好、偷工减料。

铁路建设乃百年工程,然而近些年,却屡屡发生各种事故,造成大量无辜人员的伤亡。虽然,目前太兴铁路还处于建设施工阶段,但从目前披露出来的内幕看,我们已经可以想见某天涵洞塌陷后的惨烈景象。有道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彻查太兴铁路“泥巴糊成涵洞”背后的腐败问题,不仅是反腐所需,更是为了防微杜渐,以免亡羊补牢,为时晚矣。

一句话,“泥糊涵洞”里藏着多少工程腐败?公众期待一个明确的答案。

 

除了施工者,谁更该被噩梦惊醒?

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正因为做了用黄泥巴糊涵洞的亏心事,才会常被噩梦惊醒。但是,还应该看到,能够坦言常被噩梦惊醒,起码还留存一份良知;而能够揭曝真相,也不无勇气。对这名施工者,我们不必过于苛责。

除了这名施工者,谁更该被噩梦惊醒?项目经理会做噩梦吗?工地监理会做噩梦吗?总监会做噩梦吗?在畸形利益驱动下,总有一些利欲熏心之人,无视公共利益,他们眼里只有金钱,没有法规;只想如何敛财,而罔顾公共利益。他们是不会做噩梦的。

诚然,铁路是百年工程,太兴铁路是公共财政投资项目,施工中存在如此严重的问题,是对纳税人、出资人的犯罪。因此,确有必要查查施工单位偷工减料省下来的钱进了谁的腰包;施工单位当时是如何中标的值得怀疑。

在真相还原之前,更让人痛心的是监理不作为和乱作为。一般来说,一项工程最终完成,起码需要招标、承建、监理、验收这4个环节,只要任一环节不虚置,它就不 可能面世。如果说承建方偷工减料是问题工程的元凶,那么监理麻痹大意,没有发现问题,则是帮凶;如果监理见利忘义,收了施工方好处故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则是不折不扣的合谋。

报道中有一个细节,举报者向记者表示,用黄土当填料有时被工程监理人员发现造成停工,项目经理李有生会让他去“协调”驻工地监理,他自己去“协调”总监,通过“做工作”,监理对使用黄土回填也视而不见了,而项目部则一一签字验收。这说明监理人员一开始并没有渎于职守,后来才背叛职责。所谓的“协调”二字,耐人寻味。用什么协调的?为何一协调就放行?其中有无利益输送?这些疑问都需要答案。

其实,施工造假并不稀奇。类似的事件为何一再发生?难道法律不健全?《刑法》明确规定:“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 程质量标准,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问题是,非要等到出事故了才处理?如何保证从一开始就严格把关?比如问题施工单位不能中标,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必须忠于职守等。近年来,该监理不监理,监理人员获刑的案例时有发生,为何相关人员总是放弃责任?

除了施工者,谁更该被噩梦惊醒?答案不难回答。问题是,如果他们不惊醒、不害怕该如何是好?基于此,这起“连豆腐渣都不如,会出大问题”的问题工程,除了上级监管部门介入调查,司法机关也该出手了。

【启示与思考】

一条铁路安全关乎整个铁路系统的正常运行,涵洞如此多的铁路,却用黄泥巴来充当建筑材料,这样的做法妥当否?

用泥巴糊涵洞,是为了节省成本。据了解,使用黄土填方是零成本,还可省掉处理费、运输费,而使用规定的回填材料一吨得几十元。这样一来回填一个涵洞台背就能省下十余万元,全线涵洞情况基本都如此,可减少一大笔开支。这些钱进入了谁的腰包?顺藤摸瓜,则可能找出问题的症结。只要监管给力,可事实上,监管却在装糊涂、打酱油,竟然可以通过“协调”总监,通过“做工作”,让监理对使用黄土回填也视而不见了,而项目部则一一签字验收。不知道监理和项目部是怎么想的?出了事故,难道能逃脱责任?这样的工程,出事故只是早晚的事,不可能有任何侥幸的可能。

腐败的工程从来都不只是体现出单个问题的,除了涵洞,太兴铁路一些大桥桥墩、隧道也存在质量隐患,但涵洞质量问题最为普遍。

工程的质量是监管出来的,对于任何工程的监督监控都有完善的制度,然而,却往往被腐败腐蚀了,以致出现了践踏生命的“豆腐渣工程”。要让监管的眼睛擦亮,这同样需要加强对“监管”的监管,并且更要给予重罚。同时,对于重大工程,需要引入公众监督及暗访调查,唯有使监管立体式无漏洞,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工程的质量,让老百姓的生命有保障。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711/7748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