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安徽:“最后一公里”的反思

2014年07月18日 14:45

 

时下,“最后一公里”成了热词。无论是领导的讲话,还是政府的发文,不管是工作计划,还是落实措施,出现频率都比较高。像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要在民生工程中的“最后一公里”上下功夫,反“四风”要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等等。所有这些,让人感怀感动,但留给人更多的是深层次的反思,这“最后一公里”是怎么出现的?为什么那么多的工作都有“最后一公里”问题?

“最后一公里”,表面看是距离,实质是一种隔阂,是缺乏把工作当事业干的责任心、把群众当亲人的深厚感情。人们常说“不求就里,难寻病根”,为的是净化自我,让灵魂高尚;为的是淳朴作风,让社会清新。

 

要从践行宗旨的实践中反思。人生如厦,宗旨如柱,柱稳则厦立,柱斜则厦倾。追根究底,工作中之所以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根本的是人心无定根、迷失了自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你若“全心全意”了,抓什么工作都会雷厉风行,扎扎实实,到拐到边。相反,一旦宗旨缺失,“心”不全用,“意”不全注,再好的政策也会打水漂,再优的规划也会不到位,再全的措施也成空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告诫我们,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钙”,缺失了“钙”就会得软骨病。得了“软骨病”抓工作,要么有始无终,要么半途而废,自然到不了“最后一公里”。我们只有坚守党的宗旨,抱定“全心全意”,才能从灵魂深处铲除滋生“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土壤,才能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善始善终、善做善成的人。

要从强化责任的实践中反思。责任,说白一点,就是分内应该做而且必须做好的事。党员干部身负组织重任,承载群众厚望,凡是有责任心的人,再艰难的历程也能高效前行,再危险的环境也能笑看风云,再尖端的高峰都能攀登超越。他们的工作中不仅找不到“最后一公里”问题,而且越往后工作越深入、越细致、越具体。古人言,“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想着谁”反映“为了谁”,多从群众立场想问题,多为群众利益尽责任,“最后一公里”问题自然就会不复存在。时刻挂念着老百姓的疾苦,就不会有服务人民的“最后一公里”;时刻把老百姓当亲人,就不会有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时刻把责任视如天,就不会有工作中的“最后一公里”。因为,责任是理性的,是道德、人格的化身,是不可以讲条件的,正如一位哲人说的,“责任心是最牢固、最可指望的”。

 

要从敢于担当的实践中反思。担当,就是面对矛盾和问题有鲜明的态度,有明确的取舍,有一马当先、舍我其谁的精气神。干工作抓落实,往往越往后矛盾和问题会越突出,难度也会越大。面对这“深”处的工作,一些同志常常不是勇于担当,而是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退避三舍而视之;或身居其位,不谋其政,互相推诿而望之;或遇有不公,三缄其口,袖手旁观而待之;或明哲保身,一筹莫展而闲之。正由于这种种现象,才导致工作中种种的 “最后一公里”问题。应当明白,矛盾和问题,只有积极才能解决,不论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不论是苦差事还是棘手事,只要我们多一分担当,就会少一分矛盾和问题。人人自觉担当,“最后一公里”就会成为幸福的坦途。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718/7752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