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案例】上海交通大学高考录取改革,公平最重要
2014年07月17日 09:50
【关注教育】
【事件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高考录取改革:高考成绩占60%
7月4日、5日,上海考生的综合素质测试在闵行校区举行,全市近千人报名,百名考生参加测试。
经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批准,上海交大2014年在上海、山西、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等省(市)实施基于试点学院改革的工科试验班类招生工作。
上海交大表示,本次在上海投入相当计划数用于此项招生制度改革,就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等,接轨世界一流大学录取模式,打破“唯分数论”,不再用传统的单一“分数线”作为考生是否录取的标准,将“分数线”变为“分数段”,探索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新模式,进一步深化招生制度改革。
学业水平测试体现了考生高中时期的学习情况,是全面评价考生各学科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的重要参考。上海交大率先在高考录取中使用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将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信息技术等科目的总成绩计入综合评价体系。
据介绍,本次上海交大的高考录取改革首推综合评价,考生的高考成绩、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和学业水平测试成绩都被纳入评价体系。其中,高考成绩占60%,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占30%,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占10%。参加录取改革的考生自愿提出申请并进行志愿填报,由学校根据考生的高考投档成绩,按照招生计划人数的2倍确定参加综合素质测试的考生人选。
综合素质测试后,学校将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和学业水平测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择优在提前批次进行录取。
上海交大录取试点高考成绩占60% 且试且珍惜
大学录取,基本是以高考成绩为最重要的录取依据,而现在上海交大,则是降低高考成绩作用,只占6成,而其它方面则是由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和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组成,最终依重新出炉的总分高低录取。这么做,最大的益处就是打破“唯分数论”,不再用传统的单一“分数线”作为考生是否录取的标准,也能够选拔出真正优秀的学生,而不只是在高考中胜出的学生。
高考成绩很重要,这是大学的敲门砖,而以高考成绩为依据,这也是目前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毕竟依高考成绩录取相对来说最为公平、公正,也最可靠。但问题是,现在的高考多有着浓郁的应试教育背景。一些高分学生却未必是高才能学生。高分低能现象很是普遍。应试教育早就受诟病,素质教育虽然人人知道很好,可却仍然停留于喊口号阶段,并没有被中小学真正实施,这最主要的原因则在于现在的大学录取方式,还是应试教育占优势。而大学的录取标准如果改变了,则会影响到中小学的教育方式。如果素质教育占优势,则中小学必然会扎扎实实搞素质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交大无疑是作出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是在进行一项有益的探索。
“高考成绩只占6成”看似步子迈得大一些,但却别过于担心,而这样的试点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高考成绩只占6成”如何才能走得更远?这首先需要上海交大的录取是保证公平公正的,自行组织的考试没有被“权钱”所污染,因此,这需要透明进行,要经得起公众的质疑;其次,上海交大的探索不能关起门来进行,应该向公众交待,而且随时吸收公众的意见。
“高考成绩只占6成”,不是为了给权钱准备一个“绿色通道”,而是为了探索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新模式,因此,对其要精心呵护,当然,上海交大更要有诚意,将这项试点工作做实做细,更要做得光明正大,打消公众的疑虑。
大学录取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形式的改革都会受到公众的高度关注,而上海交大在录取方式进行改革,这种勇气是值得肯定的。但录取方式改革也不可能一出生就完美,存在一些问题也是难免的。
对于高考,权钱也总想染指,而现在“高考成绩只占6成”,对于权钱来说,也是极大的诱惑力,上海交大如何摆脱权钱的“侵入”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言蔽之,上海交大录取试点对学生,对教育都是有益的,对此,需要社会高度关注,也需要多方呵护,且试且珍惜吧。
上海交大录取改革勿重蹈人大招生腐败覆辙
所谓综合评价录取与我们熟知的自主招生存在明显的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都体现了高校的自主办学权利,并且综合评价录取相对而言走得更远一些,高校从中获得的自主空间更大。
对于上海交大的综合评价录取改革,公众的感受应该说是喜忧参半。一方面,社会希望高校能通过自主办学培养出有创造力、有个性的人才,落实和扩大高校自主办学权利也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以人大自主招生腐败为代表的各类招生丑闻频发,令公众对除了高考之外的一切评价体系和补充手段充满疑虑。
显然,问题的关键在于,公平公正能否与招生改革同行。从人大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腐败案件中,我们看到,在现行体制下,高校在招生中存在明显的漏洞。
一是行政干预力量太强。比如蔡荣生落马之前,人大招生基本上就是少数领导和他说了算,拿钱买指标的交易层出不穷。二是公开透明的程度有限。比如人大法学院曾录取一位11岁的神童,后有人举报称这位小神童被人大录取是因为富豪父亲用钱为其开路。此后,对于这位神童究竟何德何能而被破格录取,人大并没有给出解释,也没有公开其面试表现、录取理由,公众的知情权遭到漠视。看到这些情况,公众自然对高校能否用好自主办学权利产生疑问。
为此,上海交大要真正吸取人大的教训。一是成立独立运行的招生委员会,真正做到“学术自治、教授治校”,避免综合评价录取沦为少数行政领导操控寻租的工具。二是要在综合评价录取中做到信息公开。既然要打破“唯分数论”,势必在招生过程中会出现综合素质高、高考分数低而被录取的情况。越是出现这样的情况,校方越是需要公开录取的理由与过程,进一步解释自己的招生理念与标准。
毋庸置疑,公众期待对现有高考招生模式进行改革,打破“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等体制沉珂,但同时人们又害怕新的人才选拨模式为暗箱操作提供了空间,进一步蚕食高考公平。因此,上海交大要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自主办学权利,教育部门也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责,确保试点取得成功,而不是制造新的丑闻。
上海交大招生突破分数线如何保全公平线
上海交大首推高考综合评价录取,无疑是高校招生的重大改革举措。这项改革的积极意义,从理论上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应试教育下的“唯分数论”,不知埋没了多少可造之材。而“上海交大在沪投入相当计划数用于此项招生制度改革,就是为了打破‘唯分数论’,不再用传统的单一“分数线”作为考生是否录取的标准”,这无疑是真正的择优录取。
然而,被打了6折的“分数线”,却是人们心目中的公平底线。在现实语境下,“分数线”在高校招录中被“打折”,无异于公平底线被打折。这也难怪人们对此忧心忡忡、浮想联翩。因为,在高校招录中,即使没有40%的校方“裁量空间”,也已经爆出了不少在“加分”上的弄虚作假,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程序设计,缺乏透明可靠的监督机制,在40%的“裁量空间”里,各种徇私舞弊不但易如反掌,而且变得“合法化”。
笔者虽然以“如何保全公平线”命题,但内心是不赞同这种改革措施的。在认同这种改革是符合发现和培养人才的要求的前提下,觉得在当前的社会生态下,还不宜推出这种改革方案。因为这种改革更接近于“修缮”,这毕竟是在沿用“唯分数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高校招生制度。在把“分数线”当做唯一公平底线的普遍社会认知下,在这根公平底线上“动手术”,必须首先夯实这根底线的基础,确保在“修缮”的过程中,无损于这根底线在公众心目中的支柱作用。
这本来也不难做到,但问题在于,即使没有这种“修缮”的机会,这根底线已经在被屡屡“挖墙脚”。在100%的“唯分数论”下,考生的卷面成绩还是遭到了来自“加分”的不正当竞争,舆论甚至宁愿“取消加分制度”的因噎废食。而上海交大的高考综合评价录取,在高校招生屡爆潜规则的现实下,就能独善其身?
当然,“在综合素质测试中,每位考生都需要和3位面试专家进行1对1的交流。上海交大为此组建了百人专家评审团,每次面试由校监察处随机抽签产生专家。所有专家和考生在现场进行双盲抽签,考生的面试顺序也在现场抽签产生”,这也是比较周到的程序设置。但是,就算撇开“萝卜招聘”给人们留下的阴影,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下,如何测试和评估考生的“认知能力、逻辑分析和创新潜力、理想抱负与社会责任感等”?
由于在一贯的应试教育中,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仅凭每位考生和3位面试专家进行10分钟1对1的交流,就能决定考生是否被录取的命运?即使这个过程是公正的,但这样的检测和评估,结合教学现状,又显得不公平——因为,教学过程还没有为这样的综合素质测试做预备。因此,上海交大的高考录取改革,在突破分数线后如何保全公平线,目前还没有给出让公众放心满意的答案。那么,由此可能引发的质疑和争议也是令人堪忧的。
【启示与思考】
这是上海交大今年首推高考综合评价录取,这是我国高校招生的首次尝试,是积极探索高校多样化选拔录取的重要模式。
上海交大实行综合评价录取,改变了考生应试负担加重的局面。可以说,当前素质教育仍然停留在虚拟的口号中,许多学校还是围绕着升学的指挥棒转,太多的同学还在承受应试教育的种种压力。“绿领巾”、“红校服”、“智商测试”、“学生跳楼身亡”等事件,足以暴露出我们传统应试教育下存在的体制之弊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问题。
这次上海交大实行综合评价录取,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选拔。这一录取新模式不再以传统单一“分数线”作为标准,而是将“分数线”变为“分数段”。这对我国教育逐步抛弃应试教育、打破“以学习成绩论英雄”的局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诚然,上海交大实行高考综合评价录取,目前还有许多局限。首先,高考综合评价录取的对象还很窄,仅在上海、山西、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等全国13个省(市)试点实施工科试验班类招生。
其次,高考综合评价录取的大门开得不大。考生的高考成绩是进入面试的依据,今年近有百名考生进入面试环节。其他考生只能望“门”兴叹了。
再次,综合评价录取还没有彻底像西方高校考试比重很低,只注重对学生综合情况和长期学习情况的考察。
有人担心这一评价录取体系是否公正,因此,在学校的评价之后,再嫁接上集中录取,这貌似可以保障公平,而其实不然,学生的选择权被集中录取填报志愿限制,与此同时,投档权还是掌握在行政部门,而不是由学生和学校双向自由选择,阻碍了多元评价体系的建设。
深入推进我国高考制度改革,还需要教育部门进一步放权,探索建立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的机制,这才能是实质性的高考改革。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717/7753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