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案例】探望父母,从“免停车费”开始
2014年07月17日 14:12
【基层执政】
【事件介绍】
太原出台物业服务收费新规:子女探望父母前3小时停车免费
太原市日前出台物业服务收费新办法规定,自7月起,物业配套的停车场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子女探望父母、父母看望子女前3小时的车辆不得收费。
新办法称,物业服务区域内配套停车场(位)车辆停放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收费标准由市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市物业主管部门制定。改变公共部位用途用于停放车辆的,由业主大会决定,其收费标准参照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确定,收入除补偿车辆停放服务费外,其余收益归全体业主所有。
新办法规定,进入物业服务区域执行公务的公安、消防、救护、环卫、工程救险等特种车辆,为业主提供搬家服务的车辆,子女探望父母、父母看望子女前3小时的车辆,不得向其收费。
“探亲免费”是对亲情的善意呵护
太原市日前出台的物业服务收费新办法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就是关于物业配套的停车场收费条款中,子女探望父母、父母看望子女前3小时不得收费的管理规定。这一规定,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比较新鲜另类,因为物业对执行公务的公安、消防、救护、环卫、工程救险等特种车辆实行免费,大家都能够理解,而对子女探望父母或者父母看望子女的车辆,实行前3小时免费制度,其目的和意义显然更有内涵。
应该说,这首先体现了政府对亲情与孝道的一种善意呵护。客观而言,对于秉持孝道理念,在生活中能够真正孝顺父母的子女来说,是不会在乎探望父母所产生的这点停车费用的。反过来说,对于那些不孝顺父母,没有孝道理念的人来说,即便你完全免费,他们也未必愿意去探望父母。但是政府在物业收费管理办法中做出这样的规定,即便不考虑经济上的因素,也是对子女探望父母的一种肯定与鼓励,背后体现的是对亲情的一种善意呵护。
“常回家看看”入法在赢得多数公众肯定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质疑与争议,其中最大的争议就是法律缺乏现实可操作性。而一些网友和公众则指出,要想让“常回家看看”具备现实可操作性,就必须为其做好各项配套措施。但是无论什么样的配套措施,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引导和鼓励子女能够主动积极、自觉自愿地 “常回家看看”,而太原市出台的这一物业停车收费管理规定,特别指出子女探望父母或者是父母看望子女前3小时停车不收费,无疑生活中正需要诸如此类的“配套措施”,来给父母和子女的团聚提供便利条件和社会氛围。
太原市的这一做法,实际上也是在提醒我们,不管对于为人子女者,还是政府部门,弘扬孝道意识,倡导孝德理念,都不应只体现在口头上,更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与举措。尤其是政府部门通过点滴细节支持引导居民珍视亲情,积极创造便利条件,以此来释放出“以法治孝”的善意,用法律推动人们对传统美德的弘扬,无疑值得点赞。
既然太原市的物价部门和物业主管部门可以规定子女探望老人,老人看望子女时前3个小时停车免费,那么其他政府职能部门能否也能想想自己如何为弘扬社会孝道意识,倡导孝德理念做点什么?
“探亲停车优惠”彰显人性之暖
这样的“探亲停车优惠”规定,既“让利于民”,又呵护了亲情,彰显出人性的温暖,值得推崇与效仿。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太原这个办法好是好,可问题是:所谓“子女探望父母、父母看望子女”免费停车,具体怎么操作?夫妻关系还有结婚证可以证明,父母和子女如果不在一个户口本上,难道还要派出所开证明?如果有人不老实,谎称自己是探亲的,如何鉴定、谁来鉴定呢?别说这不可能,就为了省几块钱停车费而大打出手的事情,媒体报道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总之,一些人对此规定的可行性持怀疑态度,甚至觉得有炒作之嫌。
不否认,这样的怀疑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认为,此规定彰显出的亲情意义远远超过其可行性问题。正所谓瑕不掩瑜。可行性问题可以在实施的过程中一步步完善,相比起人性温暖的缺乏,这只是微不足道的小问题。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一个具备人性之暖与亲情正能量的规定,更为人所敬畏、所遵守。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前几年,“常回家看看”入法在赢得多数公众肯定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质疑与争议,其中最大的争议就是法律缺乏现实可操作性。前几天,山东省立法禁“啃老”也被人称为多此一举,一些人认为,这样的立法初衷虽好,但却是“一厢情愿”。暂且假定这些人的批评有道理,但换一个角度想想,这些法律规定出台的目的是强制地规范某种行为?也何尝不是在善意地提醒、引导我们多给父母一些精神赡养,多给父母一些温暖的关心,因为这是我们不能丢弃的传统美德。子女探望父母或者是父母看望子女前3小时停车不收费,正是为了给子女探望父母、让父母和子女团聚创造条件,正是对亲情的呵护,对责任对孝道的倡导,怎能不让人点赞?
诸如“探亲停车优惠”这样的规定,在当今社会不是多了,而是还太少。面对这样的规定,我们应该少一些“挑刺”,多一些倡导,让社会处处彰显出人性之暖。
免去停车费 也难常回家
这是善意的政策,以免3小时停车费作为政策引导,鼓励子女“常回家看看”。这隐喻养老现实比较严峻,包括“常回家看看”入法,这些从立法层面的制度性引导,隐喻了养老之痛。
当下子女与父母天各一方且路途遥远,见上一面很不易。父母行动不便,也舍不得“根”,有的父母不愿意随子女一起居住,宁愿呆在老家。但是,父母内心又特别担忧子女、思念子女,心里总是放心不下,同时,也希望子女“常回家看看”。
然而,子女工作压力大,抽不出时间“常回家看看”,打电话的时间都找不到,又有什么办法呢?虽然有带薪年休假,但是当下就业压力大,人走之后岗位被人顶替,不仅之前的努力白费,还得重新找工作,“常回家看看”的成本太大了。
再者,当下物价这么高,教育投入那么大,尤其房价还是那么高,房租那么高,孩子要上学,租房、买房的“鸭梨山大”,不敢也没有能力把父母接到一块儿住,而回家看看的交通费和红包开支不小,有的人不敢回家,甚至害怕回家,也是“常回家看看”有法而现实无“情”的后辈尴尬。
所以,尽管不断有政策向“常回家看看”靠拢,开绿灯,但是,这些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又如何能让子女放心“常回家看看”呢?故而,这些政策措施虽然善意浓浓,但是,不综合调节社会问题,这些努力仍然挑不起让子女“常回家看看”的大梁。
【启示与思考】
停车,收取停车费,在现实中已经是天经地义的事了。而且随着车辆的增多,停车费似乎也在不断上涨,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制度的形式将“探望父母前3小时停车免费”规定下来,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子女看望老人,这对于老人来说,是最宝贵的了。现在的老人在物质上多有保障,最难受的是精神上的空虚。可以说,子女的探访是老人最好的精神安慰剂,从这个意义上说,“探望父母免停车费”是有着现实的引导意义。
鼓励年轻人去探望父母,这需要诸多的激励措施,诚然,年轻人需要有孝敬父母的心,如果有,不管有没有激励措施,都会常回家看望父母,但有些年轻人还是需要激励的,比如免停车费,比如在单位请假时针对探望父母会有优惠条件……只要激励的措施多了,就会形成一种导向,慢慢会形成一种自觉行动。
其实,对探望父母的车辆,前3小时免停车费,可能并不会在促使儿女常回家看看上有多大改观。因为绝大多数子女较少回家探望父母,并不是吝惜几元或者几十元的停车费,而是根本没有“走心”,多借口“工作忙”“没时间”而忽视了父母。然而,这项新规却对“常回家看看”的子女们起到了真正的政策善意,首3小时的停车费免费,在原本的家庭温暖与其乐融融中吹进了一股新风。但是,仅仅3小时的免费政策,恐怕让人感觉有点“毛毛雨”。地方政府何不把步子迈得更大些?何不让政策的善意进行到底?比如将予以免费的时段从首3小时,延长到首5、首8,或者干脆予以取缔,全天候放开,如此让政策的善意进行到底,又有何不可?
地方政府对探望父母的车辆实行首3小时的免停车费政策,说到底还是一项便民利民的举措,但是如果能将步子迈得更开更大,将政策的善意不打折扣地落实到底,取得的现实效果恐怕大不一样,不仅挽回了政府形象,更重塑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717/77539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