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甘肃:勤治“懒政”

2014年07月18日 10:35

 

时下,随着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腐败现象越来越得到有效遏制。但是,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懒政”现象却悄然抬头、日益凸显,进而引发群众的强烈不满。

工作拖沓、效率低下;敷衍塞责、推诿扯皮……“懒政”貌似“小问题”,可危害不容小觑。从表面上看,它虽然不像贪污受贿般“明火执仗”,也没有违法违纪的“清晰可辨”,但追根究底,它是对责任的严重亵渎,耽误的是一方发展,辜负的是人民期盼。所以,“懒政”也是一种腐败,只不过隐藏得更深一些,就好比体内的“毒瘤”,悄然侵蚀着健康的肌体。

小痛不治,久成重疾;小病不除,大患难医。“懒政”问题,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当前,各地正纷起“治庸”,矛头直指“懒政”。“风暴”之下,一些机关的散漫作风,确实有明显改善。不过,根治“懒政”顽疾,避免“病情”反复,并非“一阵风”所能奏效。能否“长治久安”,关键在于“对症下药”,把“运动式”治理变为“长效式”机制。为此,必须从根本上入手,彻底铲除“懒政”存在的土壤。

 

探究“懒政”滋生的客观原因,大约有三个方面:一是竞争“短缺”。有些单位,尚无完善的择优选拔机制,缺乏公开公正、透明清晰的用人标准,不能真正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致使人心涣散、人浮于事;二是考核“短腿”。有些部门,工作优劣缺少科学评判,业务考核基本流于形式,所谓总结、述职,不过玩玩“文字游戏”,轻易就能“蒙混过关”;三是问责“短路”。有些地方,对于“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行为,没有严厉的问责机制,没有有效的监督手段,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现象,因此愈演愈烈。

岗位竞争“短缺”,则动力不足;业务考核“短腿”,则活力不强;工作问责“短路”,则压力不大。长此以往,形不成“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良好环境,机关工作自然陷入“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恶性怪圈。因此,治理“懒政”,必须建立刚性的约束机制。只有从干部选拔、考评、问责等各个方面,切实构筑起严密的规章体系,使作风建设的“软指标”,成为有据可查的“硬指标”,真正形成治理“懒政”的长效机制,才能为勤政、务实、清廉、高效的机关作风提供坚实的保障。

 

此外,治理“懒政”,一定要动真碰硬。制度的执行力,决定制度的约束力。充分释放制度威力、彻底扫除“懒政”之风,必须动真格、求实效,决不能抱有“老好人思想”,对“懒政”行为从宽、从软。要态度果断、敢于亮剑,借助严密的制度之网,坚决把“尸位素餐”者淘汰出局。同时,要广泛发动群众,全面参与“懒政”治理。因为“懒政”与否,群众最有切身体会,也最有资格评判。只有大胆把裁判权交给群众,让服务对象监督服务质量,确保权力在阳光下健康运行,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治懒”目标。

“懒政”关联“四风”,同样具有顽固性、反复性。消灭“懒政”,需要持之以恒,才会久久为功。能不能使“懒政”治理普遍化、常态化,既考验政府的决心,也折射群众的愿望。期盼各地各部门,就此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718/77547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