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案例】总理“汗颜”背后值得权力部门反思
2014年07月18日 13:05
【网络舆情】
【事件介绍】
企业家称在官员面前不能乱说话 李克强:我汗颜
7月14日下午,部分中央企业、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负责人与部分国务院相关部委负责人走进中南海会议室。下午3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准时走进会议室,他把这些人邀请进中南海,正是想听听大家对上半年经济形势的看法,同时讨论一下下半年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2个多小时的座谈会,六位企业负责人先后发言,李克强总理认真倾听,不时插话与大家深入讨论。其中发言的一位企业家的一句话,让李克强总理汗颜。
李克强:这次请的企业的代表发言的不多,但是参加会议的比较多,特别是我们中央骨干企业的负责人也来参加了。大家都听听,不仅是国务院部门的同志,国有骨干企业的同志,都听听几位企业代表的发言,会有启发。
来自外贸、建筑、金融、家电、农资、互联网等行业领域的企业负责人谈了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和企业面临的难题。来自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贺同新董事长的发言,几次被总理插话询问更详细的情况。谈到企业面临的问题是,在总理的一再追问下,贺同新说了一句话。
贺同新:总理,您的理解我们市场主体,我们不能乱提意见。
李克强:我们听清楚了。
正是发言中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却引起了李克强总理的重视。李克强总理在最后总结讲话阶段对大家说,这句话,他听了后感到汗颜。
李克强:我们还存在着问题。问题在哪?我们第一个发言的同志讲的这句话,我们在座的同志应该刻骨铭心。他是怎么说的,“我们市场主体不能乱说话,这么多部长在这”。大家哄堂大笑,我坦率地讲,说句实在话,我汗颜!政府是干什么的,是应该给企业服务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企业主体不敢说话啊,老鼠见猫啊,那还行啊!当然不是所有都是,就是有老鼠见猫的心理啊,不敢说啊,说了话也是吞吞吐吐。
李克强说,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政府要为企业松绑,要坚决下好简政放权的“先手棋”。
李克强:中国企业兴,市场旺,经济强。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政府要坚决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政府要给企业松绑,要让市场主体说话,说真话,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千万不要以为我们这些人有着多强的智慧,多大的力量,更不要说一两个部门,一两个人了。如果把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调动起来,发挥出来,他创造的竞争力,创造的价值,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不能比的。
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在发言中,特别提到了保护知识产权的问题,认为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处罚力度还是不够。李克强总理表示赞同。
李克强:加大对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坑蒙拐骗等行为的打击力度,让市场比较充分的竞争,实现公平竞争。实际上,知识产权的保护,是给创造的智慧之火加油,是喷上了油。
谈到上半年企业发展形势的时候,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的张朝阳和珠海格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都表示,目前企业发展逆势而上,稳中求升。
张朝阳:来自互联网行业的声音依然非常好,尽管整个经济下行,但是互联网增长的非常迅速。
董明珠:今年我们整个的销售情况还是比较乐观。从制造业来看,我们还是稳中求升。
李克强表示,我国经济在形势错综复杂、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压力里面也蕴藏着活力。
李克强:另外一方面也要看到,在压力当中蕴藏着巨大的活力,这个活力就是中国的市场还是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关键在于创造。这个创造是要有质量。我们中国企业这三十多年是靠低价的商品向国外出口。但是现在中国经济到了新的阶段,要靠质量取胜,要更多的依靠质量的竞争优势。企业要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部长在,企业就不能乱说话?
为什么总理召开的座谈会,企业也不敢说话,即便说了,也是吞吞吐吐的,放不开,更不敢说真话。原因很简单,就是在场的除了企业负责人之外,还有政府相关部委的负责人,也就是部长、主任什么的。正是因为他们的在场,才导致企业家们不敢乱说话,不敢放开说话,不敢说真话。
企业和政府部门、企业家和官员之间,竟然变成了猫和老鼠的关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一种令人汗颜的事。要知道,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已经提出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了,就强调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了。但是,几十年过去了,企业和政府之间,仍然是猫和老鼠的关系,企业家在官员面前,依然表现得那么小心谨慎,那么胆战心惊,不敢越雷池一步。
联想到不久前刚刚出狱的原中国最大民营航空公司东星航空总裁兰世立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的一句话,在落后地方,老板再大,一个处长都能把你搞死。可见,企业和政府、企业家与官员之间是何等的不平等、何等的强弱分明。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所谓的政府职能转变,所谓的简政放权,很大程度上,都还停留于口头上、纸面上和会议上,不然,企业家们不可能在政府及其官员面前如此谨小慎微。
笔者并不认为,企业家在官员面前就应该趾高气扬,就应该乱说话、乱发牢骚、乱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至少应该在政府需要了解情况时,能够讲真话、讲实话,能够敢于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把问题反映出来,而不是藏着掖着,不敢说、不想说、不能说。如果这样,政府的决策还怎么科学呢?制定出来的政策又怎么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呢?企业还怎么享受政府创造的良好环境呢?
实事求是地讲,企业不敢讲真话,既有政府方面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政府一直掌控着包括企业经营者任免以及对企业的干预等权力不放,且这些权大多分散到具体部门、具体岗位和具体人,形成了一张张的权力之网。因此,企业要想摆脱政府的干预和操纵,基本没有可能。特别是国有企业,更是政府的附属物。自然,作为企业经营者,在政府面前也就只能小心谨慎了;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养成了在政府面前的谨小慎微和不敢越雷池一步,宁可说假话,也不愿得罪官员。慢慢地,在政府与企业、企业家与官员之间,就形成了强大的心理落差,最终在任何场合都不敢放开讲话、不敢讲真话和实话。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多企业家也慢慢养成了“圆滑”的习惯,到了重要会议、重要场合,只会讲好听的话、奉承的话和虚话、假话。
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政府改革没到位,政府没有将该下放的权下放到市场、下放给企业,没有将套在企业身上的枷锁解开,企业想在政府面前讲真话,却又担心讲了真话以后受到来自于方方面面的压力。
也正因为如此,李克强总理强调,政府要坚决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政府要给企业松绑,要让市场主体说话,说真话,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千万不要以为我们这些人有着多强的智慧,多大的力量,更不要说一两个部门,一两个人了。
而要做到这一点,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来说,首先必须看到,自己只是裁判,只是规则制定者,比赛的事,应当交给企业,交给市场主体。如果越位,不仅越位的事做不好,自己的事也做不好。所以市场出现那么多缺位的方面、失位的地方,就是政府越位太多了,不该管的事管得太多了,把自己的能耐想得太大了。如果政府能够客观地评估好自己的能耐,就不会再干越位的事,而是专心于自己的份内事。
所以,政府必须通过简政放权,把企业说真话的门打开,把企业的言路打通,从而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真正形成良性互动的机制。
部长在场,吓着了企业家?
有部长在场这位企业家为何就不敢说话,是其个人胆量太小还是另有原因?在笔者看来,不敢说话应该与企业家自身的个性、胆量、身份有关。如果是一个始终敢于公开表达的企业家,不管部长在场不在场,自己想说就说,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另外一些企业家,经营管理企业或许是高手,却在领导面前不敢说、不会说,担心自己说错话之后“引火烧身”。
这位不敢说话的企业家的身份,是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董事长。或许是因为央企负责人这个特殊身份,让他格外谨慎,担心自己说错话无意中得罪了某个部长,被某个部门“穿小鞋”。其实这种担忧也可以理解。由于体制改革不到位,政府部门掌握着大量的权力,企业家及企业处于弱势地位,只奉行“在商言商”,既不敢大胆“说话”,更不敢涉及政治或其他敏感话题。但随着改革不断推进,这种情况已经有所改变。
著名企业家柳传志今年在回答“为什么现在敢说了”这个问题时表示,“我今天之所以敢问官员这些比较尖锐的问题,之所以敢说心里的话,是因为现在的环境还是改善了很多,而政府也正在切实地推进一些事情。”企业家的经商环境、言论环境相比以前的确大有改善,但还是有一些企业家的思想观念停留在过去。
当然,企业家不敢说话也反映出需要进一步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部长在场企业家不敢说话,也折射出企业与政府的关系还很微妙,不够清晰。大概是因为某些部门手中还有不少权力,政府作为市场服务者的角色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某些企业家说话就有顾虑。
尤其是,包括央企在内的国企,由于与政府关系很特殊,国企在人事、考核等方面都受到政府部门监管,所以,国企负责人的一言一行就要看某些部门官员的脸色。
李克强总理指出,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政府要坚决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给企业松绑,让市场主体说话,说真话,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也就是说,政府要为企业家“说话”创造宽松环境。无疑,只有当政府与市场边界清晰、角色明确,企业家“说话”、做事才不受各种有形与无形的约束。
企业家“不敢乱说话”是个老问题
尽管总理感到汗颜,但客观而言,这其实是个老问题。我们在无数场合听到高级别领导说,希望大家提意见、说真话,但结果总是令人失望。
试想,普通人见高级别领导绝非易事。哪怕是受邀参加相关部委座谈的企业家,虽然各个都是各自行业响当当的人物,但有机会见如此多的部长,还有总理,这也绝非易事。应该说,这样的机会极为难得,企业家说出自己的需求,自己和企业对政府的期待,应该说是很好的机会。有意思的是,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贺同新董事长说,总理,您的理解我们市场主体,我们不能乱提意见。
何为乱提意见?实际上,企业家只要说自己的切身利益,说出自己对政府关于市场管理的看法,根本不存在乱提意见之说。当然,我们可以理解为,贺同新为代表的企业家心中确实有顾虑,不敢放开说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虑,因为一些原因一些话不说,并不难理解。但总理邀请企业家和部长们座谈,就是希望市场主体和行政管理时间能够有更多的沟通。
而当作为市场主体代言人的企业家们,坐在了部长们面前,却不敢说太多。造成这样的局面,实实在在折射出,市场主体和行政管理之间的不对等关系。但实际上,一个社会是多元构成的,一个社会经济要良好发展,需要市场主体和行政管理者之间,形成良好的市场关系。所谓良好的关系,就是企业最大程度发挥市场主体作用,行政部门给予最大的空间,从市场秩序、金融环境、各项服务、行政准入方面创造一个良好、适合企业发展的环境。
显然,我们今天还远没有达到这样的良好市场局面。换句话说,我们的市场主体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各种来自不合理的行政管制、壁垒,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的伤害。不仅如此,每个企业、每个行业也都有自己的困境,这些困境有的是企业自身的问题,而很多是市场普遍的问题,是政府部门一些政策、管理手段存在问题。对于普遍性的市场问题,这就不仅仅是企业和企业家们独自可以面对和解决的。这就需要,市场的管理者,政府部门改进自己的管理,满足市场公平竞争、自由发展的需求。
而要对市场管理者,对在场的部长们说出一些苛求和期待,有时候确实就难免得罪人,让部长感到不高兴。所以,一些企业家“不太敢乱说话”。
譬如张朝阳在发言中,特别提到了保护知识产权的问题,认为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处罚力度还是不够。李克强总理表示赞同。是的,如果一个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不够,一个国家的文化和知识、科技原创生产能力就不会强。因为处处可能被侵权,愿意投入更多精力、金钱搞市场创新、知识生产的企业必然就少。而这必然进一步影响国家和社会的知识和科技进步,让一个国家丧失本该有的创造力。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但知识产权的保护,涉及的部委其实很多,哪个部委牵头去管,怎么管?过去为什么一直管不好,谁该负责,都是问题。
总理汗颜,令人看到总理的真情。但归根结底,要让企业家和每个人面对领导敢于说真话、敢于提意见,关键还是要形成一个宽松的言论环境,让大家敢说话。最终才能让个人、企业和政府形成良好、平等的话语关系。
【启示与思考】
这位企业家为什么会认为“市场主体不能乱说话”?主要可能还是因为行政权力依然对企业等市场主体有巨大的约束管控能力。不管是行政审批,抑或监管督察,手握重权的有关部门,企业是不敢也不能“得罪”。以此语境来看,企业家在部长面前,“不能乱说话”有其客观的现实因素。
这一场景令总理“汗颜”,绝大部分民众也是感同身受。在各界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已经形成共识、国务院一系列简政放权改革快速推进的大趋势之下,这一场合本应是企业家畅所欲言,道尽市场主体的真实想法,甚至“苦水”,而不是因为有领导在就有所顾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简政放权改革尚未达到预期中的效果。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这一企业家不敢说话的细节,侧面证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还任重道远。
总理的汗颜显然来自于意识和理念的敏感,以及对政府职能改革定位的清晰判断。“市场主体不能乱说话”的细节虽小,却也是时下改革的一面镜子。真正推进改革,权力就应在市场主体和纳税人面前,变得谦卑。但遗憾的是,还有多少官员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政府职能改革的意图是什么?还有多少部门仍然拥权自重,面对市场主体趾高气扬,而不是将自己视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总理汗颜,值得权力部门反思。要让企业家乃至普通纳税人敢说话,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型势在必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这都是中央早就明确的方向,只有提速推进,约束政府和官员“管控”市场和社会的权力,让政府真正成为“服务型”的,才能保证所有纳税人都可以挺起腰杆。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718/7755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