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时政评论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和谐的根本保障

2014年07月21日 10:38

 

和谐社会是人类共同的、长期的追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确定的奋斗目标,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内容。习近平曾指出:“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范畴,而不是封建式的‘田园牧歌’,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更不是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眼于整体谋划,涵盖‘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基本特征”[1]。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有相应的核心价值观相配合。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为贵”,和谐也是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追求。和谐是我们追求的社会状态,也是我们的价值观的基础和灵魂。和谐为什么能够成为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谐社会为什么会成为人们长期的共同追求?要搞清楚这一点,必须从哲学上进行深入的探讨。

我国古代关于“和”文化的文献浩如烟海,但在我看来,在哲学层面,有三句话已经把其精华说得很明白。第一句是“和而不同”[2],就是说,“和”不是没有矛盾,首先排除了没有矛盾才是“和”,以及“和”就是不讲斗争等误解;但也不是说有矛盾就一定和谐,只能说,有一种矛盾的状况是“和”,即“以他平他谓之和”[3],这是第二句,说的是只有在矛盾双方达到平衡、或二者结合为一个统一体,才是和;第三句,更是画龙点睛:“和实生物”[4],就是说,“和”的道理是生成事物的道理,是建设的道理,是事物所以能够存在的根本条件。恩格斯也曾经说过相似的道理。他说;“任何特殊的相对的运动,即这里的一个运动着的天体(即地球——作者注)上的个别物体的全部个别运动,都是旨在确立相对静止即平衡的一种追求。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本质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本质条件。”[5]就是说,平衡是所有具体事物之所以能够存在的根本条件。所以,所有具体事物为自身的存在必然要以平衡、和谐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在这一基本含义上,平衡与和谐是一致的。关于平衡,毛泽东讲过:“所谓平衡,就是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的统一。”[6]关于和谐,习近平讲过:“和谐,从本意上解释,是指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7]在中医理论中,平衡与和谐在同一意义上被认为是身体键康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明确这些基本的道理,可以澄清长期以来存在的许多误解和混乱,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毛泽东指出,平衡是矛盾双方“暂时的”、“相对的”平衡。习近平也指出:和谐“是指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和谐的内容及对和谐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因此,继承传统文化不能简单地照搬,而必须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8]。我们确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正是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在我看来,在这个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和谐是其灵魂,其他内容则是对它的定位和展开。

 

首先,核心价值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社会的深刻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国家是在此基础上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统一体,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和谐,首先应当是生产力顺利发展,在此基础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是没有这样的概念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社会和谐打下了物质基础,也为我们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根据。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起了关键的指导作用,也为民族文化的提升提供了指导。

其次,核心价值观的许多内容,反映了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例如,民主、法治是现代社会的理念和价值观,与我国长期农业社会中形成的人治以及过分依赖道德教化是不相同的。很显然,在今天,没有完善的民主和法制,是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的。此外,如自由、平等、公正,爱国、敬业、诚信等,也都有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特定内容和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吸取了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保障。

(现任中央党校哲学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主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秘书长、博士生导师)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1]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版,第238页。

[2] 《论语·子路》。

[3] 《国语·郑语》。

[4] 《国语·郑语》。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3页。

[6]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5-216页。

[7]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版,第237页。

[8] 习近平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721/7755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