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节日专题 2014年度 建军节

最美麻花辫

2014年07月20日 12:48

 

伤残军人的身上,总是透着一股英雄气。刻在他们身体上的“军功章”,有的来自炮火硝烟的战场,有的来自执行任务的险境,还有的来自保护群众生命财产的义举。这股英雄气,让我们的军旗更加鲜艳;透着英雄气的伤残军人,也值得人民去爱。

麻花辫

“八一”建军节即临之际,我们谨以此稿向所有伤残军人及其家属表示敬意和问候!

七月的津沽大地,瓜果飘香。年逾五旬的天津市宝坻区桥头新庄村民王玉华从地里归来,她的双脚裹满泥土,一条粗长浓密的麻花辫垂过腰间,笑容挂在脸上。记者想不到,这位普通、朴实的农村妇女,背后却有着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爱情故事。

30年前的夏天,刚满20岁的王玉华同样扎着一条美丽的麻花辫。一天傍晚,刚从庄稼地里收工的她,看到一位解放军战士拄着双拐艰难地行走在村头,擦肩而过的一瞬间,那位战士脸上的痛苦神情刻进了王玉华的心里。接下来几天,王玉华失眠了。几番打听,她了解到,那位战士叫袁成启,在青海某部当兵,一次随部队执行任务时,由于燃料感染双腿落下残疾。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王玉华鼓起勇气以“爱军”为名,给袁成启写了一封信,鼓励他像保尔、张海迪那样与命运作斗争,勇敢地面对挫折。在焦急的期盼中,王玉华收到了袁成启的回信。他在信中表达了感谢之情,并告诉她:“当过兵的男子汉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小小的信件,架起了爱的桥梁。

 

一段时间的交往后,袁成启朴实憨厚的性格和不畏困难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王玉华。两人的心,也连结在了一起。 那一天,袁成启望着这位扎着麻花辫的朴实姑娘,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但是,他理智地说:“玉华,你跟了我,要受一辈子委屈啊!好小伙多的是,我不想拖累你。” 王玉华听完后,拿起针线筐里的一把剪刀,剪下了头上粗长的麻花辫,递到袁成启手中坚定地说:“我没什么送你,这就算我的定情信物吧。你是一等伤残军人,为国家失去了双腿,我愿意做你的腿。”

1985年,王玉华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来到袁成启远在柴达木盆地的部队,两人举行了简朴的婚礼。不久后,为了不拖累部队,在王玉华的支持下,袁成启退伍返乡。 爱情甜蜜浪漫,生活却充满艰辛。返乡后,王玉华用柔弱的双肩挑起了家庭的重担。1987年3月,他们有了大女儿。生完孩子的第三天,王玉华便躺不住了。这个家需要操持,地里的农活等着人去干,大人孩子的衣服需要洗,全家的饭菜等着她去做……她只有拖着虚弱的身子硬撑着。

1991年,袁成启腿中的一个金属卡坏了,引起骨头发炎,需要手术。住院期间,王玉华日夜陪护。她舍不得花钱买饭,每次都骗丈夫说在外面吃过了,背过身来却悄悄吞下袁成启吃剩的饭团子。他们的家境日渐贫困。 “谁有辫子卖……”一天,正在地里忙碌农活的王玉华,隐约听到商贩的吆喝声。她扛起锄头,就循声跑去。 “你看我这辫子值多少钱?”“你的辫子又粗又长,给四块钱吧。”看到王玉华十分难过地抚摸着头发,商贩赶忙说:“算了,都是乡里乡亲,给你五块钱吧。”王玉华依依不舍地卖掉辫子后,便急匆匆地奔向集市。 “我回来了,今晚做你最爱吃的红烧肉……”傍晚时分,袁成启看到了手里拎着猪肉,却一头短发的妻子,他流泪了。王玉华却安慰丈夫说:“傻瓜,头发剪了还会长,以后我还扎你喜欢的麻花辫。”

婚姻的天空不只有晴天。由于身体活动不便,袁成启长期待在家里,时常会莫名其妙地发火。一次,袁成启因为一件小事大发雷霆,嚷着要把王玉华赶回娘家。满腹委屈的她抱着孩子冲出了家门。然而,走出不远的王玉华又停下了脚步,“我这样走了,成启咋办?谁来照顾他?”越想越挂念丈夫的她,掉头就向家里奔去。 王玉华迈进家门的时候,听到了撕心裂肺的哭声。透过窗户,她看到丈夫正瘫坐在地上,抱着那条作为定情信物的麻花辫哭泣。王玉华再也止不住泪水,冲进屋里紧紧地抱着丈夫说:“我永远都不会离开你,我一定会照顾好孩子,照顾好家……” 生活就是舞台,用心才会精彩。在以后的生活中,王玉华面对挫折更加坚强了,她撑着这个家迈过了一个又一个坎,用勤劳的双手,换来了丈夫的笑容和孩子们的欢乐。如今,大女儿大学毕业后已成家立业,小女儿也即将研究生毕业,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720/7755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