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安徽:新形势下区域经济如何稳增长
2014年07月22日 10:28
中国经济已进入新的“拐点阶段”,同时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强。为应对此轮经济调整,今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从政策投放的手法、力度、涵盖面和持续性来看,此轮调控与以往明显不同,呈现出微调、定向、组合拳和前瞻性的特点。今年以来的一系列“微刺激”手段,突出反映了国家稳增长兼顾改革的目的,即在坚持宏观调控政策基本取向的同时,通过有节制和有针对性的政府直接政策支持来保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积极稳健运行,以此将短期增长与长期改革相结合,挖掘改革的长期增长效应。从执行效果来看,去年的“钱荒”、今年早期的消费低迷和外需疲软等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已有所减弱,政策的消化情况也较好,规避了以往地毯式大规模刺激带来的投资浪费、产能过剩等问题。
安徽积极应对经济形势变化,结构调整成效显现,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不断提高,经济总体运行在相对较快的轨道上。从安徽经济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来看,兼负中部崛起、进位争先和转型发展的多重任务,在保持短期增长的同时,培育长期增长的动力源泉尤其重要,此轮国家宏观调控将稳增长和长期改革相结合的做法正是我们应该把握的原则。同时,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加大了区域经济保持相对较快增长的难度,稳增长必须从内涵提升的角度出发,应当坚持结构调整不放松、淘汰落后产能不放松、提质提效不放松,促使结构调整向着稳增长的方向发展,从结构优化、内涵提升的角度“稳”增长,进一步深化相关领域内的改革,积极对接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建立全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动力机制。
1、针对性解决突出难点,千方百计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继续推进省政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意见30条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20条等稳增长政策的落实。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难点和困难,特别是诸如融资难等的长期性难题,在立足地方实际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利用政策空间和创新解决办法,尽量消除阻碍实体经济发展的障碍。做好企业帮扶和培育工作,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招商引资重质重效,积极引进符合国家和省内产业政策的优质项目,注重破解服务业短板。
2、围绕国家政策调整部署,增强自身项目谋划能力。此轮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已不可能再现类似4万亿的大规模投资,有一定规模的投资也限定在某些领域。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对接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发展重点,做出相应部署,力争将我省部分产业和项目纳入或对接国家重点发展领域,争取获得一定的支持;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要增强自身的项目谋划能力,谋划和引进一批高质量、建成后经济效益高,有利于填补本省空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提升区域产业的整体层次。
3、加快推进规划实施,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抓紧推进已经出台的全省发展战略规划、区域规划和产业规划的执行。继续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抓紧启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加快推进杭黄铁路、芜湖宣城机场等重大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一圈两带”文化旅游发展格局,带动全省文化产业、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对接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结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打造皖江黄金水道,配套发展物流航运等业;加快我省相应规划编制,确立安徽在长江经济带中的战略定位,力争将芜湖等沿江城市确立为国家长江经济带枢纽,进一步发挥皖江地区的全省经济龙头作用。积极融入长三角,推动苏浙沪皖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发挥我省承东启西,承接长三角辐射,连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枢纽地位。进一步推进“十二五”规划建设,积极推进“十三五”规划前期工作。
4、推动转型发展,深化改革激发活力。紧抓结构调整不松懈,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将长期改革和短期增长结合起来,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区域经济平稳较快长期增长。加大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力度,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内改革,拓宽民营资本准入领域,积极引入民间力量进入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盘活资源,扩大供给。推动行政领域改革,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继续扩大民生领域内投入,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5、坚持创新驱动,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创新型安徽,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安徽在中部率先崛起、在全国进位争先的核心动力。一是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刨新投入,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二是要加强平台建设,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带动全省创新发展。三是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攻克核心技术,在市场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强的产品和品牌。四是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五是优化创新的环境,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培养创新型人才。
责任编辑:刘婧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722/7756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