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案例】勿让“乒乓球招聘”成“私人定制”

2014年07月23日 16:30

 

【社会热点】

【事件介绍】

公务员招乒乓达人没说法 海归网友申请信息公开

7月7日,哈尔滨呼兰区地税局依然没有公开回应,其招聘一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具有乒乓球高级技能职业资格”,且得是国家一级裁判,究竟是否如网友所言系“萝卜招聘”。对此,广州两名网友向黑龙江人社厅和哈尔滨市地税局等三家单位寄出信息公开申请表,希望对方就该职位“给个说法”。

上月有网友发现,在黑龙江201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的招考计划名单里,报考哈尔滨市呼兰区地税局基层分局的专业要求一栏上,赫然写着“体育、体育学、运动训练”,备注则注明“哈尔滨市户口或哈尔滨生源,乒乓球项目国家一级裁判,具有乒乓球高级技能职业资格”。对此,网友吐槽:“你是想让@孔令辉回家吗?”而后根据黑龙江省招考办职位调整通知,该职位被取消。

尽管如此,此事还是在网上引发热议。6日,黑龙江新闻门户东北网曾发出简讯,称该网记者“到有关部门调查,为了搞好职工文体活动,哈尔滨呼兰区地方税务局拟招录1名体育运动训练专业,有乒乓球国家一级裁判、乒乓球高级技能执业资格的应届毕业生。而由于要求条件较高,报名人数没有达到1:5的比例,与其他没有达到比例要求的职位一样,已被公务员招录主管部门取消”。

对此,有网友吐槽:“地税局招乒乓球专业人才‘搞文体活动’,该理由说得过去吗?”

7日,在广州一家公益机构供职的海归留学人员彭小姐和黄小姐,向黑龙江省人社厅、哈尔滨市地税局和哈尔滨市地税局呼兰区分局分别寄出信息公开申请表,询问黑龙江省人社厅:涉事职位取消的原因是否如媒体所述;询问哈尔滨市地税局及呼兰区地税局:户籍和乒乓球职业资格等限制性条件的法律和事实依据分别是什么?

彭小姐和黄小姐希望通过申请信息公开,推动公务员招聘更合理、透明。彭小姐直言,她今年应聘某地一事业单位,即因非本地户籍而遭拒,所以在看到新闻后,特别想就“乒乓球”职位讨个说法。

招录“乒乓公务员”不能以取消岗位当结局

从事行政管理岗位的公务员,专业要求是“体育学、运动训练”,看起来似乎不怎么对口,而附加条件中居然还出现了“乒乓球项目国家一级裁判”的要求,则更显得“驴唇不对马嘴”。如此奇葩的招聘条件,想不让人浮想联翩都难。公务员招录计划的备注一栏往往是用人单位单独提出的条件,满足不了这个条件根本就入围无望。试问,“乒乓公务员”的闹剧如果不是该部门负责人指使,谁敢这样招聘?当招考的要求如此明显的愚弄公众智商时,惹来质疑、被讽刺调侃便再正常不过了。

 

招篮球运动员也好,招网球、羽毛球等特长生也罢,剖析一下那些曾经半途而废、戛然而止的疑似“萝卜招聘”的案例:事前先放出风去试试水,试探一下公众的底线,如果舆论没关注、公众没反应,就顺理成章的把“生米煮成熟饭”;一旦东窗事发,有了舆论压力,也犯不着惊慌失措,大不了暂时取消岗位后再图“良策”。不难揣测,这些案例的“导演”们,其心里一定早已筹划好了剧本,当剧情不能按预先设定的情节演下去的时候,一定有种种应急措施来“灭火”。此种心态下,公权力的自负与霸道一览无余,而事后面对舆论诘问,一句“无可奉告”就了事的做派,更展现出了公权力的嚣张与傲慢。

细细想来,与已成既定事实的“萝卜招聘”、被曝光后肯定有人承担责任的案例不同,那些提前搞“暗箱操作”,但因种种原因还未得逞便已东窗事发的案例,其违纪成本要小得多,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与前者中涉案人员要么丢官、要么降职的结局不同的是,后者因为未成既定事实,未产生实际损害,只需要及时取消岗位,然后不痛不痒的向公众解释两句,道一下歉就万事大吉。如此这般,当“先行者”们的案例摆在眼前,“后来人”必然拿其当挡箭牌,肆无忌惮的导演“私人定制”的戏码。

“正义可以迟到,但不能不到”。公考的公平公正不容亵渎,如果有“量身定制”嫌疑的招考总是在被发现后通过取消岗位不了了之,这种朝令夕改如何保证其权威性;法律的权威尊严不能侵犯,如果违纪违法的“暗箱操作”总得不到应有的惩处,公权力的滥用总不被追究责任,惩恶扬善的初衷如何实现。有鉴于此,“乒乓公务员”之类涉嫌“萝卜招聘”的案例绝不能以取消岗位当结局,更应该深究谁在背后策划,其潜在的受益者又是谁。只有这样,才能让那些把公考的考场当成自己的花园溜达,把公开招录搞成私人盛宴的人,不想也不敢再炮制丑陋的闹剧。

地税局招乒乓达人仅为“培养健康情趣”?

哈尔滨呼兰区地税局招聘公务员,专业为“体育运动训练”,要求“乒乓球国家一级裁判”,引发网友质疑,要求信息公开。该局回应称是“为了培养干部健康情趣,缓解工作压力”,并美其名曰是“一种探索”,可以“激发组织活力”、“优化干部结构”,强调这类公务员一旦进入地税部门也可胜任执法工作。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试问:地税局招聘公务员,是招税收执法干部,还是招体育人才?地税局的工作是税收执法还是体育训练?幸好因要求较高,报名人数未达规定比例而被取消,否则,这个地税局真要成了体育局,成了乒乓球训练营!

干部培养健康情趣,加强学习调研,加强工作探索,远离黄赌毒,远离宾馆会所,这是中央对干部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干部履行职责所必须的。诚然,呼兰区地税局探索培养干部健康情趣,丰富和活跃干部的业余文化生活,本身没错,无可厚非。但是,培养干部健康情趣,有必要招聘乒乓达人吗?须知,干部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那么是否意味着,地税局除了招聘乒乓球达人外,接下来还要招聘篮球、羽毛球、排球达人,还要招聘体操、武术达人?还要招聘音乐、书法、美术、绘画、摄影达人?如此一来,地税局,岂不成了文化局、体育局,成了文体艺大本营?

显然,呼兰区地税局招聘乒乓达人回应“培养干部情趣”的说辞是站不住脚的,难掩“萝卜招聘”之实。呼兰区地税局招聘乒乓达人,培养干部健康情趣、缓解工作压力是假,为个别领导人安排子女、亲属进机关是真,是用所谓的合法程序、公开形式来掩盖非法安排、“萝卜招聘”的真实目的。只是由于报名人数不够而流产,未能完成“萝卜招聘”。

在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日益紧张的形势下,报考公务员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招考公务员的公平公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受到关注和重视。因此,政府人社部门必须加强对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审查,特别要加强对机关招聘公务员的审查监督,严格把关。决不能让与工作业务无关的人员通过合法途径进入机关,必须经得起社会的考验,群众的审查,维护公务员招考的廉洁公正形象。

 

别让“健康情趣”成为滥用公务员招录权的遮羞布

黑龙江省人社厅和省地税局的回复,至少传递了以下信息:一是此公务员岗位的设置,没问题,不是萝卜招聘;二是设该岗位是为了培养职工健康情趣,间接助力税收工作;三是对这样的招聘计划,省级相关部门是认可并支持的;四是如果报名人数足够,该职位会继续进行招录。对此,我们一条条分析。

省里招录什么样的公务员,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拥有相当大的职权,主要体现在审定招录单位提出的录用计划。而如何审定,根据2007年《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第16条规定,“公务员主管部门和招录机关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是基本标准。回到本事件,地税局招聘行政执法类公务员,顾名思义,要有行政执法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与之无关的条件不应当具有合理性,即使用人单位提出,也不应当能通过上级单位审定。

黑龙江省地税局表示,“一个部门需要多方面人才,以激发组织活力,设立该职位也试图作为一种探索,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建设科学合理的公务员人才结构,一直是人才队伍建设目标。作为探索,对人才的专业背景和来源不设具体门槛,或许更符合“探索”的定位。而本事件中,具体到体育专业和哈市户籍,让大批人才望而却步,而“乒乓球国家一级裁判”的高级专业要求,与基层地税分局组合在一起显得十分扎眼。从善意的角度,推测省局“激发队伍活力”的初衷属实,但用人单位没有认清自己核心业务和定位,审定部门又没有把好关,是引发“萝卜招聘”质疑的主要原因。

公务员是具体行使国家权力的群体,他们全额享受财政拨款,主管部门应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面向辖区群众,组建一支最精干多能的队伍来履行本职工作。当然,职工的身心健康也很重要,但缓解工作压力完全可以通过不定期文体活动、临时性专业指导等方式来实现。占用公务员队伍的珍贵公共资源,满足本部门职工健康需求,是滥用招录权的表现。

公务员招聘,不应成为地方自说自话的地盘,不能设置什么样的职位,应当有更明确的立法规范。而在法规修改之前,相关国家公务员主管部门和编制单位有责任加大监督力度,推动公务员招聘更合理和透明。

【启示与思考】

地税局如此严苛的招揽体育人才,正常人一看便知该职位是为了某些人的“量身定制”,否则为什么还要限制为“乒乓球项目国家一级裁判,具有乒乓球高级技能职业资格”呢?莫非地税局要组织专业体育队伍,去参加兵乓球专业比赛,不去收税了?

应该说,黑龙江省地税局的回应还算及时。不过,从回应的内容来看,不免让人失望。他们称招聘职位在体育方面的特殊要求,是为了培养干部职工的健康情趣,缓解工作压力,增强体质,推动税收工作。这分明就是十分积极的意义呀,看来有关部门紧急叫停此次招聘,有点儿不讲政治了。

其实,这样的回应,可以说是太矫情甚至就是强词夺理。其一,既然是为了培养干部职工的健康情趣,干嘛非要招聘的是“乒乓球国家一级裁判”?其二,既然此次招聘意义非凡,被紧急叫停后为何不向有关部门积极申诉?看准了的事情、做对了的事情,为何不将其进行到底呢?

从国家的《公务员法》颁布施行后,进国家的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必须经过公开的招聘考试。“逢进必考”,已经成为常态,成为铁律了,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百姓子弟,还是干部子女,只要是凭自己的真才实学,并按照严格的招考程序进入理想的工作单位,就不会被人指指点点。

这样的招考原则,看似公平,但是仍给暗箱操作者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公务员招考成为某些人的“私人定制”,这是典型的以权谋私行为,与公务员招考原则的“公开、公平”原则背道而驰,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要想遏制这样的“萝卜招聘”现象,就要拔出萝卜带出泥,深挖下去,提高其违法违规成本,彻查相关责任人是否构成犯罪,从重处罚,唯有如此,方能从源头遏制公务员考试的“私人定制”。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723/7759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