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四川:在挖掘增长潜力中促经济稳定回升

2014年08月01日 14:55

 

在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期间持续高速增长后,四川经济与全国一样,进入了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并且换挡中出现的震荡更厉害,结构调整承受的阵痛更大,消化前期刺激政策所需的代价更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四川经济增长将进入什么区间,动力在哪里,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现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仍有增长

我省今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速达8.5%,比全国高1.1个百分点。这个增速并不意味着高增长阶段已经结束,而是从超常增长转入到正常增长轨道,速度还会在一段时间内明显高于全国水平。作出这种判断的依据至少有四个:一是虽然国内外市场疲软的现状不会根本改观,但较之金融危机期间已经有所好转,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经济体景气度开始回升;二是经有关机构测算的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在7%——8%期间,虽然达到上限的难度较大,但短期保持在7%以上有基础;三是我省整体上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不少市(州)还没有完全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还有较大空间;四是资金、劳动力、技术、产能等都有一定富余,就是反映比较强烈的土地要素,也有较多可挖掘空间。当然,短期内要消化前几年超常增长的透支性因素,克服部分行业受近期政策影响增速陡降,以及传统产业占比大不得不加快做“减法”等因素叠加的冲击,极易影响我们对目前增长潜力的判断。实际上,只要不出现大的变化,今年一季度我省经济探底的过程基本完成,在上半年增长8.5%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是具备条件的。

 

将潜在增长率“变现”存有困难

潜在增长率要充分地转换为现实的增长,需要三个条件:首先是国内外市场有需求,或者即使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但我省企业有扩张能力,可以突破总体需求不足的制约;其次是能够增加的投入与企业所需的要素一致,即富余的劳动力、能源、原材料、资金、技术等在结构上与企业即期的需要对应;第三是体制机制能够保证富余要素和产能充分进入到再生产领域,也包括政府的刺激政策可能导致的要素过度利用。目前,从产业结构看,我省传统产业占有较大比重,有市场拓展能力的企业以及旅游业的比重还没有占据绝对主体地位,有创新能力、有核心技术、有成本竞争优势、有品牌影响的企业数量还不多。从企业所需要素看,普通劳动力、设备和技术占有很大比重,具备较高技能的劳动力、较高端的人才和较先进的设备所占份额还不高,与当前大力推进的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要素不匹配。从体制机制看,金融、投资、土地、国有资本管理等制度还不完善,造成资金供应与需求脱节,利率高企,土地指标缺乏与相当数量闲置并存,项目推进的手续多且进度慢,在相关体制和制度没有完善之前,富余生产能力和要素潜力没法充分发挥作用。

充分发挥现有增长潜力的主要思路

通过稳定投资增长发掘传统要素潜力。我省的重大投资项目相对集中在基础设施和产业领域,保持投资的稳定增长将增加对一般原材料、普通劳动力、能源等需求,这不仅可以更充分地吸纳当前富余较多的生产要素和闲置产能,而且能够迅速地将投资中的一定比例资金转化为即期消费,为第三产业注入新的需求,还能够通过增加产业投资形成新的生产力,确保有更多新的产能形成。

 

通过促进工业回升提升要素利用水平。我省总体上还处于工业需要加快发展的阶段,无论是做大全省经济总量,还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抑或是培育新的增长点,必须以工业的较快发展和水平提升为支撑。当前促进工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关键是做大先进制造业增量,更多地引进有一定加工深度的企业和产品,这就对劳动力、技术、资金、产业配套协作能力、运行环境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潜在能力利用。深化金融、投资体制改革,将使更多资金进入急需的领域,缩短项目建设的周期;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将使更多科研成果和人才发挥作用,改变成果和人才与经济脱节的现象;深入推进开发合作,将进一步扩大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构建新的区域协调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深化国资和国企改革,将更充分地发挥国有资本的导向作用,改善经济运行的效率,间接提升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作者系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801/7760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