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四川:促进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

2014年07月23日 14:44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治与法治是两大社会控制手段,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德治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世界,法治的重点是人的外部世界,道德的自觉约束与法律的强行约束互相制约、互相转化。只有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使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推动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把握德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

德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重德治的国家,以德教化使百姓安居乐业,重要的基本的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主要来源之一。法的正义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立法者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水准。没有对道德理念的追求,法律可能成为专制与奴役的工具。不体现道德,甚至背叛道德的不义之法,也许可以称为法制,却永远无法纳入法治的范畴,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不能自行,再好的法律也需要人来执行。法治的推行首先要依靠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

法治是德治的保障和底线。道德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凝聚而成,调整的多为人的内心世界和思想信念,往往没有明确和系统的表达方式,很难形成一个有效的约束机制。法治则以其明确性、制度性和权威性弥补了道德手段的不足:通过立法活动使一部分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制度化、明确化,再通过司法活动使这部分明确化了的道德规范取得国家强制力的支持,以法来推进道德建设。如果没有法律作底线,没有一个有效的约束机制,再完善的道德最终也不过是说教而已。

 

德治与法治互补互济、相互促进。“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无德政,又无刑威,是以及邪。”德治与法治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没有道德的引导,法治岌岌可危;没有对某种道德理念的诉求,法律只会沦为专制的奴仆。社会行为是变化多样的,再完备的法律条文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法律未涉及的领域,道德就在其中起到一个补漏的作用。事实上,由于法律的严苛性,它很少会介入生活,反而是道德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道德具有法律所没有的灵活性,不仅可以弥补法律条文的某些空隙和薄弱环节,而且可以深入人们的灵魂,其影响也更为普遍和深远。

崇德向善厉行法治

引导党员干部践行 “三严三实”。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遵守社会主义法律的表率,成为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有力推动者。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道德风尚,争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健全并落实党委(党组)中心组集体学法、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法制讲座、法制培训、法律知识考试考核等制度,把法制教育纳入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规划,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公务员培训机构教学课程,组织党员干部带头学习法律、敬畏法律、尊重法律、崇尚法治,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坚持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坚持原则、严守规矩,坚决守住理想信念的主线,守住为民服务的生命线,守住道德操守的底线,守住党纪国法的红线。

 

引导青少年修德明辨。广泛开展文明礼仪宣传、道德评议、“道德榜样面对面”等主题活动,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运用故事会、知识竞赛、普法漫画、“口袋读本”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组织司法机关派员担任中小学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动员离退休的教育和法律工作者在社区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发挥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作用,广泛开展深受青少年喜爱、便于参与的法制实践活动,帮助青少年在实践中掌握法律知识,在体验中增强法治意识,引导广大青少年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从自己做起、从当下做起、从小事做起。

引导企业经营者诚信依法。开展“诚敬做产品”、“文明诚信经营户”等活动,使企业生产、经营、流通各环节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讲诚实、重信用、守承诺,引导企业经营者讲社会责任、讲社会效益,讲公平竞争、讲诚信守约。建立企业“红黑榜”发布制度,褒扬诚信、惩戒失信,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把法制培训纳入企业负责人培训内容,切实增强广大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诚信守法、依法经营和抵御风险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完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切实保障法律顾问依法参与企业经营管理。

 

引导广大群众崇德守法。要适应现代社会家庭组织、家庭结构的深刻变化,加强以孝亲敬老为基础的家风家教建设,引导人们养成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敬老助老的良好品质。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等群众性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加强群众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引导群众学法守法,维护法治;通过公正执法,惩治违法和不道德行为,强化公民的守法意识,利用法律的约束机制,规范公民的守法行为。发动群众制定和执行各种道德守则、乡规民约,变被迫守法为良心自警,由法律的他律变为道德的自律。

(作者系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723/7760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