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案例】如何理解常州日报宣扬“购房好时机”?

2014年07月25日 08:51

 

【网络热点】

【事件介绍】

常州日报:常州市已到购房好时机

据常州市房管局7月14日发布的数据,我市楼市虽然出现了调整,但下降幅度相对较小,市区商品房销量在全省和江浙沪城市中的排名没有发生变化,依然是全省第3、江浙沪第5。业内人士表示,常州房价可下降的空间不大,目前已到了购房的好时机。

在江浙沪25个城市销量中——

常州市仅低于沪、宁、苏、杭

今年上半年,市区商品房及商品住房销售备案面积分别为305.6万平方米和250.74万平方米,同比分别下降6.63%和11.25%。这一销量在全省13个城市中,仅低于南京和苏州,排名第3;在江浙沪25个城市中,仅低于上海、南京、苏州、杭州,排名第5。

今年以来,全国房地产投资和销售普遍出现回落走势,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热点城市,商品房销量同比出现了30%左右的大幅下降。我市楼市同样也出现了调整,但是,成交量仍处于均衡状态。从公积金使用率来看,我市也比周边城市高10%,刚需客户的购房需求仍较旺盛。

路劲地产常州公司总经理任强说,在全国楼市的压力下,我市销量排名并没有出现变化,说明常州楼市是一个有容量的市场。

上半年市区供销比为1:0.93

从供应量来看,今年上半年市区商品房批准预售面积361.5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99%;商品住房批准预售面积268.6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39%。

上半年新增供应降幅明显大于销量降幅,表明市场已经在发挥调节作用,开发企业均在有意识地减少推盘,减轻市场的压力。上半年,我市市区商品住房的供销比为1:0.93,与去年的1:0.76相比,去化效率明显提高。

我市去年提出的土地限量供应政策,在今年上半年得到了有效实施,此前的存量赢得了消化的时机,也为楼市调整带来了机遇,商品住宅市场未来上行空间明显。任强表示,土地限量供应为楼市回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商品住房均价6796元/平方米

在全省排名第5

从成交均价来看,上半年常州市区商品房及商品住房销售均价分别为6854元/平方米和6796元/平方米,同比分别下降7.15%和5.82%,市区商品住房销售均价在全省仍排名第5。

虽然均价下降,但有改善需求的市民发现,好楼层、好户型并没有便宜。12日,市民尚女士认购了弘阳广场一套105平方米三房,虽然签约价离自己的心理价位还有几百元的差距,但老夫妻不想等了,“万一被人家抢了呢?”

上半年成交均价降低,受特价房成交比例大幅上升影响很大。今年以来,全国房地产市场均出现快速下滑,房地产信贷也进一步收紧,给我市地产开发企业带来了很大压力。为了尽可能完成年度销售指标,部分大型房企采取了激进的特价房促销策略,其他企业也纷纷效仿跟进,使得上半年特价房成交比例大幅上升。加上去年上半年是全年的成交高峰,成交均价基数较高,多重因素叠加,导致商品房成交均价同比出现了下滑。

 

房价已无下降空间

目前是购房好时机

对于下半年的走势,记者走访了多位业内人士。他们均表示,我市房价已无下降空间,近期是购房的好时机。

家住卜弋桥的杨先生11日在路劲·城市主场签下了一套112平方米的2+1户型给儿子当婚房。他出手前考察了整个上半年的行情,“其实这半年楼盘给的优惠幅度并不大。”他说,趁着现在选择面还算宽裕赶紧出手。

我市楼市在前几轮涨价时并没有大幅上涨,开发企业一向利润较薄,因此,可降空间并不大。世茂香槟湖营销经理郝腾认为,七八月份对于购房者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时机。作为传统购房淡季,开发商在价格上不会有波动,且消费者选择面较宽;但随着“金九银十”的到来,如果行情较好,涨幅会在5%左右,“只要一个楼盘出现涨价,整个市场就会跟进”。

江苏新城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苏南公司助理总经理杨慧表示,其实,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一直都在,开发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给出合适的产品以吸引消费者下一阶段的需求。

常州日报宣扬“我市已到购房好时机”,是否恰当?

《常州日报》是常州市的党委机关报,在头版头条的最显眼位置以“我市目前已到购房好时机”为大标题,实在不妥。我们不知道这篇文章发表的背景是什么,但这种做法对一家地方党报来说是反常的。它带给公众一个信息:常州市官方在鼓励、引导人们购房。而官方做这样的引导,显然需十分谨慎。

首先,这篇文章未必能达到其标题所显示希望达到的效果。如今全国房市不振,多地房价下滑,这篇文章容易让人产生政府想要“救市”的印象。因为这篇文章的标题不是在陈述某个事实,而是在宣扬一个判断,表现了对市场的“引导”愿望。如今的舆论场十分敏感,人们对常州党报这一不寻常的表现自然会问“为什么”。

第二,舆论场一直有一种质疑,认为地方政府希望保持高房价,并因此而同开发商站在一起。无论真实情形是什么,这当中是否有合理性,这种质疑的广为流传损害了官方的形象。《常州日报》15日的上述报道会加重舆论的这种质疑,有损政府的公共性。

第三,无论《常州日报》、还是当地政府,如果确有救市的愿望,并且对救市的合理性深信不疑,那么也应以更恰当的方式向公众传递信息,避免后者的误读和反感。比如可以就房价这一颇具争议的问题组织公开讨论,让公众信赖的权威声音发挥作用。

公信力对于政府和媒体都是“命根子”,必须倍加珍惜。《常州日报》15日的报道暴露了一个老问题,一些公权力和与公权力密切相关的力量对此缺乏刻骨铭心的认知。它们会为了一个眼前的现实利益目标牺牲公信力建设,很阔绰地消费自己的公信力乃至官方更大范围的公信力,来做临时的、得不偿失的埋单。

国家没有针对地方政府和部门公信力建设的考核,大家似乎根本顾不上这件事,而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实”的事情上。这实在太让人遗憾了。

 

已到购房好时机”是新闻还是广告

这条新闻之所以被多家门户网站安排在重要位置,首先是因为“我市目前已到购房好时机”这一新闻主标题的导向性非常明显,即刺激市民去买房;其次是因为这条新闻出现在当地党报的头版头条,耐人寻味,究竟是媒体自己如此安排,还是有当地政府的意思?或许在一些人看来,这是另一种“救市”。

坦率地说,无论是新闻标题,还是安排的位置,都不是很妥当。先说新闻标题,从报道来看,“对于下半年的走势,记者走访了多位业内人士。他们均表示,我市房价已无下降空间,近期是购房的好时机。”毫无疑问,“已到购房好时机”只是一些业内人士的看法,这一判断不一定正确。

所谓“已到购房好时机”,应该是房价已经跌到底部,不可能再跌,如果购房人不及时出手购房,房价就会上涨,从而错过最好购房时机。但问题是,谁能保证常州房价已经跌到底部不会再跌——是业内人士能保证房价不再下跌,还是当地媒体或是当地政府敢于保证?显然,市场变化莫测,谁都不敢保证。

如果说“已到购房好时机”是纯粹新闻的话,客观性谈不上,而且给读者的直观印象是,在为当地楼市变相做“广告”,以拉动市民去购房。如果是广告标题是“已到购房好时机”,显然不让人意外,因为广告商发布广告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商业利益。

但是,一旦把这种有诱导嫌疑的内容以新闻的形式发表出来,不仅有损媒体的公信力,还有可能损伤当地政府公信力。如果当地媒体认为是独立完成的客观报道,请拿出更多依据、专家分析来支撑“已到购房好时机”。

媒体鼓动民众买房究竟用意何在?

7月14日常州日报在其头版头条发了一篇劝大家买房的分析性报道,大标题:我市目前已到购房好时机。记者分析了常州的和周边省市的房地产市场,拿出了一堆数据,信心满满地告诉大家,房价已无下降空间,目前是购房好时机。有趣的是在这篇文章的下方,隔了一条新闻就是一篇房地产软文广告,标题也不小:让梦想中的房子照进现实。

这两篇文章都挤在一个版面,所不同的是一个要买房,一个要卖房,颇有点相映成趣的味道,似乎有现在是常州市民购房的最佳契机。这让人想到最近,呼和浩特、济南和南昌等地方相继抓了中央“分类调控”的软肋,或明或暗的取消了“限购房政令”。而此次在常州日报头版上出现劝市民购房的软文实在值得我们玩味。

笔者认为,一方面作为地方党报的《常州日报》前所未有地将“我市目前已到购房好时机”的报道放到头版头条,无异于挟党报之“权威“,押上自身的公信力,忽悠居民购房,实为不妥。另一方面,《常州日报》作为一家机关报,它的身份认同要远比一家行业媒体要复杂得多,这不是某个小报的一家之言。所以即使把该软文放在其他位置(如经济版),也会给公众一个信号:政府要救市了。这等于是地方政府又一次变相救市之举。

从数据来看,尽管常州上半年楼市供应量下降,市区商品住房的供销比为1∶0.93,与去年的1∶0.76相比,去化效率明显提高。但是,这也不是支撑“已到购房好时机”的依据。因为通过党报来预期当地楼市房价上涨还是房价下跌,是要打上大大问号的。所以,在当前全国楼市下行趋势进一步明朗,回暖迹象似乎还看不到的情况下,鼓动市民买房,只能是让民众为历年房价上涨的泡沫买单,成为房地产调整过程中的“炮灰”。

首先,业内人士的讲话根本不靠谱。在《我市目前已到购房好时机》一文,文中援引常州及江苏多方数据,并以业内人士观点称“我市房价已无下降空间,近期是购房好时机”。

但笔者认为,从楼市业内人士的内心来说,由于关系到他们的利益,显然,他们不希望房价下跌,而是希望房价反弹、楼市回暖。即使楼市有明显的下跌趋势,也会被一些业内人士“包装”为楼市发出回暖信号。所以,业内人士的观点只有一点点参考价值,甚至不值得信任,更不能成为楼市的定论。

 

再者,作为“江苏织造之乡”的常州以往鲜有被外人所关注。近来之所以成为舆论的焦点,也是因春季一则“常州房屋过剩,已成鬼城第二”的报道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作为一个三线城市,与鄂尔多斯一样,常州的房地产业一直处于畸型发展的状态之中,有记者曾在实地探访中,用“一条马路汇集500万平方米房源”来描述当地房地产过剩,并指出常州商品房去库存化起码要5-6年才能完成。

现在常州是房地产严重供过于求的市场代表。从2006年以来,每次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调整,常州都会成为重灾区。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卖地规模太大,城镇化人口规模跟不上房子供应量。而常州市政府过度依赖房地产业,就会导致加工制造业的衰退,城市人口的聚能力反而衰减,这就形成了大量的房屋闲置、空置,卖不出去的情况十分普遍。

最后,就算常州释放出地方政府要救市的“信号”,其意在鼓励民众入市购房(去库存化),尽力把常州房价“硬着陆”的态势得以缓解,但是地方政府之手并不能阻止常州房价的不跌大趋势。因为信贷、政策、财税都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而中央对房地产的政策非常明确,就是因城因地分类进行调控,鼓励刚性需求者购房,坚持遏制房地产过度投资投机行为。所以地方政府就算救市,其效果也是暂时的。

平心而论,没有人敢打保票说,常州现在“已到购房好时机”,即使是业内专家也都无法100%预测未来。不过,中国房地产业在经历了十多年的飙升之后,自发的进入大调整周期已经十分明显。而对于当地政府来说,群众该不该买房,由其自己来判断,房价是涨是跌应该由市场来说了算,切不可为了拯救房地产业,而赌上自己的公信力和威信。

【启示与思考】

咋一看这标题,没注意的话还以为是房地产广告的专版呢!仔细一看,居然是常州市委机关-报常州日报的头版头条,笔者不得不由衷的感到一阵阵发自内心的汗颜。

平心而论,没有人敢打保票说,常州现在“已到购房好时机”,即使是业内专家也都无法100%预测未来。不过,中国房地产业在经历了十多年的飙升之后,自发的进入大调整周期已经十分明显。而对于当地政府来说,群众该不该买房,由其自己来判断,房价是涨是跌应该由市场来说了算,切不可为了拯救房地产业,而赌上自己的公信力和威信。

事实上,多年来的土地财政,确实也在某种层面上推动了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这种高投资、高房价、无产业的空心化城市发展模式早已经频频现出其不可持续性和难以持久性,加上近年来房市的疯狂投入产出比也为市场埋下了深层次的隐忧,各界对房市回归理性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

然而,地方政府在房市遇冷后的束手无措,和在房市松绑后的歇斯底里,都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走老路”的强大惯性,甚至不惜搬出官方的机关报高调宣传,大有“昨日重现”的豪情和壮志,看上去热热闹闹,实际上是自欺欺人、一厢情愿的愚蠢和无脑。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地方政府只有认清现实,切实尊重市场,尊重群众的选择,才有可能运用好市场,发展好经济,那种试图“只要政府一只手,不要市场另一只手”的做法,纵然你使出多大的劲头,最终也只能是徒劳无功。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725/77621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