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内热点调研

不仅观赏更要参与 体育民生让申城更添活力

2014年07月26日 18:10

 

融合创新市中心“抠”出健身场

上海已经跨越十年、连续两次蝉联国民体质全国第一,这枚沉甸甸的“金牌”背后,是上海锲而不舍建设体育场所、提高全民健身意识的回报,是上海持续投入、“体育惠民”的缩影,更是上海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生动写照。

1

(图片:小运动员在第十九届国际泳联跳水世界杯开幕式上表演。)

面对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锻炼需要,“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该如何破解体育用地不足的矛盾?如何让老百姓在家附近就能运动健身?这是不少市民关心的话题。

赵雯表示,要破解体育用地不足的矛盾,上海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分级分步布局公共体育设施,方便市民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一是要融合发展,充分结合绿化、旅游、文化等事业共同发展。二是要不断创新,创造多样化的体育活动空间,丰富体育设施的类型。有了融合与创新,全民健身才会有提升。”赵雯说。

从绿化带里的健身步道到学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从楼宇的运动会到白领的课间操,体育部门不仅“螺蛳壳里做道场”,在中心城区不断“抠”出健身场地;更不断提升工作的创新性、管理的精细化和服务的人性化,使得男女老幼在体育健身方面“一个都不能少”。

大赛体育推动民生体育

作为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上海以其优美的环境、便捷的设施以及良好的体育氛围吸引了诸多国际级赛事“落沪”。申城一年四季都有精彩赛事:春暖花开去崇明看自行车赛和F1大奖赛,仲夏时分有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和环球冠军马术赛,秋高气爽去享受斯诺克大师赛和网球大师赛,寒风乍起又迎来上海国际马拉松。

2

(图片:工作人员将上海环球冠军马术赛赛马从马厩中牵出。)

高水平的赛事如何“走得进、留得下、长得大”,考验着上海体育人的能力;大赛体育如何推动民生体育,让老百姓从喜爱到参与,同样考验着这座城市为民服务的决心。赵雯说:“要通过体育赛事去提高市民对体育的意识,和市民走在一起,亲近市民,为市民服务。”

 

去年上海的市民体育大联赛以“政府做实事,协会办赛事,媒体讲故事”为形式,受到了市民欢迎。上海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告诉记者,今年上海体育会进一步做好管办分离、社会化办赛的体育转型新思路,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办好赛事,造福于民”。

久事、东亚、东浩兰生——上海专业赛事公司的“三驾马车”,主办了包括F1、网球大师赛、跳水世界杯、上海国际马拉松等多数沪上重要的体育赛事。这些“高大上”的赛事如何与体育民生结合好,让民众从观赏到参与,是体育主管部门下的“硬指标”。

3

(图片:明星助阵上海市民跳水比赛,吴敏霞在指导一位小选手跳水。)

于是,跳水世界杯期间,奥运冠军走进了市民跳水赛场;网球大师赛间隙,网球名将与青少年切磋技艺;碧波池畔,“蛙后”“蝶后”指导高校学生在水中奋勇争先……

大赛体育,推动民生体育不断发展;百姓参与,让大赛体育更有人气。

科学指导“智慧体育”进行时

随着市民群众对运动健身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指导大家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已经成为民众迫切的需求。

据了解,目前上海各区县已有4万多名社区体育指导员,他们大多工作在学校、街道等一线岗位,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大家提供健身指导。上海已建立全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组织管理网络,将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部门的工作职责,实行分级负责制。

4

(图片:2014年5月,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乡镇田径特定项目比赛在上海奉贤举行。)

除了培养专业的工作人员,利用好信息、数据和网络等技术手段,也能在推动民生体育方面事半功倍。

 

据悉,上海目前正在“智慧体育”方面进行尝试,未来将以完善公共体育场馆为主体,以运动健身为主导,信息咨询为手段,打造结构合理、网络健全的数字化服务体系。“比如上海体育的965365体育服务热线,让市民一个电话就能了解全市体育活动场所和赛事信息。”赵雯说,“对于体育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是没有止境的,现在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发展迅猛,体育信息未来将是上海体育的重要工作。”

5

(图片:上海泰坦队和上海夜鹰队之间一场全装备美式橄榄球练习赛。)

“我来之前跟体育局的局长书记都说了,要把听众所有的问题接回去好好努力,认真解决。我带头一起来做,大家来重视,社会监督我们。政府就考虑‘责任’二字,我们的责任是什么,今天提的问题最好明天少提或者不提,这才是我们的进步。”赵雯说。

从设施建设到科学锻炼,体育民生不仅让申城的百姓拥抱健康,更让上海这颗东方明珠更添活力。(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726/7763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