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内热点调研
《格萨尔》:雪域史诗千年传唱
2014年07月30日 09:16
英雄史诗
“我研究《格萨尔》已经几十年了,但到现在也不敢说读懂了《格萨尔》。这部史诗博大精深,是藏族民间文化的精华,也是藏族社会、历史的‘百科全书’。”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知名藏学专家诺尔德说。
据诺尔德介绍,《格萨尔》大致成形于公元10世纪前后,主要记述传奇英雄格萨尔及其追随者征战四方、匡扶正义的故事。
(图片:青海玉树赛马会,玉树康巴汉子的赛马表演成为草原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玉树是格萨尔的故里,境内拥有众多格萨尔“赛马称王”的民间传说。)
诺尔德告诉记者,在我国广大藏族聚居区,经常可以看到格萨尔的遗迹:果洛州境内的阿尼玛卿雪山是传说中格萨尔的“寄魂山”,扎陵湖、鄂陵湖是格萨尔妃子珠牡的“寄魂湖”。最神奇的是果洛州甘德县境内的德尔文村,几乎人人说唱《格萨尔》,并认为自己就是格萨尔及其追随者的后裔。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学者诺布旺丹介绍说,除藏族外,《格萨尔》还在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纳西族等民族中流传;蒙古语中称之为《格斯尔》,也有不少学者将其视为藏族、蒙古族共有的史诗。此外,《格萨尔》在蒙古、不丹、尼泊尔等国家,以及巴基斯坦、印度、俄罗斯的部分地区传播。
(图片: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境内的阿尼玛卿雪山是黄河源头最大的山峰,也是藏传佛教供奉的重要神山之一,常年云雾缭绕,被称为“黄河流域的山中之王”。)
2006年,《格萨尔》入选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流传
“我是属于《格萨尔》的,这是命中注定的。”47岁的《格萨尔》艺人格日尖参告诉记者。早年因家境贫寒,他曾在青海多地游历;19岁那年,他朝拜了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的阿尼玛卿雪山。
“有一天,我仰望雪山,脑海里刹时出现格萨尔故事中的情景。从此,就学会了说唱《格萨尔》,还特别想把《格萨尔》记录下来。”格日尖参说。
不久后,格日尖参结婚了,妻子也喜欢《格萨尔》。格日尖参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写成了超过一万行的《格萨尔·列赤马宗》献给爱妻。
(图片:纪录片《第三极》剧照。)
截止目前,格日尖参已完成30多部《格萨尔》史诗的“写作”,被誉为“写不完《格萨尔》的人”。格日尖参本人坚称,自己写《格萨尔》的过程只是将灵魂深处不断轮回的记忆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学者杨恩洪经过研究认为,《格萨尔》说唱艺人中,有不少属于神授艺人或掘藏艺人,其说唱技艺习得方式非常神秘,原本目不识丁的牧民或僧人,一场昏厥或大病后,就能说唱或记述大段史诗。目前,这一现象尚无科学解释。
在被称为“《格萨尔》史诗文化第一村”的德尔文村,记者发现,尽管现代文明不可避免地进入日常生活,可在村民们的思维中依旧保留着史诗时代的纯洁想象。
“立体保护”
采访中,相关学者坦言,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格萨尔》与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面临受众减少等问题。
(图片:秘境莲宝叶则。)
专家建议,应当对《格萨尔》进行“立体保护”,一方面,保持其民间性、草根性,保护格萨尔文化生长的土壤;另一方面,加强对外推介,让五湖四海的人了解这部史诗。
“在藏族人的生活中,格萨尔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除说唱外,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中,随处有格萨尔文化的元素。”诺尔德说。
盛夏的草原,草绿花香。在甘德县,记者有幸观看了多场《格萨尔》“马背藏戏”表演。演员身着盔甲,金光闪闪,配上武器和马鞭,很好地表现了格萨尔率领部下征战的场景。
(图片:嘎达山里的瀑布。)
据了解,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格萨尔文化在国内广大藏族聚居区再度升温。文化部门在西北、西南地区开展了《格萨尔》说唱艺人调查,先后发现了数百位民间《格萨尔》艺人。同时,经过长期努力,40卷藏文《格萨尔》精选本已于2013年出版。
不少专家认为,让《格萨尔》走向世界,其途径之一是利用电影、动漫等现代手段。青海省作家协会主席梅卓指出,《格萨尔》最大的魅力在于其丰富瑰丽的想象力。为此,可以借鉴《哈利·波特》《指环王》等电影的成功经验,利用新媒体的影响力,在电影、动漫等领域进行多层面开发。(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730/7765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