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案例】三伏天救灾送棉被,慈善要知冷暖
2014年07月29日 15:05
【社会热点】
【事件介绍】
三伏天救灾送棉被 红会遭质疑
超强台风“威马逊”过境之后,琼粤桂三省区数十万受灾群众在高温炎热、水电中断的情况下等待应急救助。而此时运往灾区的物资中,赫然出现了红十字会调拨的几千条棉被和夹克衫。三伏天里往气温超过30摄氏度的南方灾区送棉被,不知该发“囧”的是谁?
广东省红十字会7月20日上午向记者证实,红十字会总会已调拨存储在广州备灾中心的2000床棉被运往台风灾区,估计20日下半夜到达湛江、茂名、阳江。红十字会心系灾区积极救灾,其迅速反应值得嘉许,但却把宝贵的人力、财力和运力用错了地方。
记者在救灾一线看到,此时的海南、广东、广西灾区正值三伏酷暑,受灾市县普遍达到35摄氏度高温。湛江市徐闻县重灾区的海安、龙塘、前山等镇政府干部向记者表示:因水电中断,灾区现在急需供水;安置点里的群众需要凉席、毛巾被,但棉被肯定是用不上的。
几千床棉被驰骋千里送到灾区,还要再接收、分发,且不说占用了宝贵的运输车辆与救灾人手,如真的分发到受灾群众手中,群众恐怕会“囧”得哭笑不得:领到这盖着太热、扔了可惜的棉被,该如何是好?留着数月之后冬季之用,恐怕还要占地方,增加诸多麻烦。
广东省红十字会有关人员向记者解释称,救灾物资的需求是由灾区工作人员层层上报的。一些基层干部和群众对此并不认同:一些被大水冲垮房屋的群众,可能真的需要棉被过冬用,但那也是灾后重建所需。当务之急是应急救灾。灾区此刻迫切需要的是凉席、饮用水、粮食、急救防疫药品等。
灾区民众需要救助,更需要能体其冷暖,用专业的方式做专业的事情。有关部门应当用足够的专业能力判断灾区在应急救灾、过渡安置和灾后重建不同阶段的需要,优先将紧急物资送到受灾群众手中。这样,才能避免“夏送棉被”之“囧”。
红会回应
棉被可铺可盖 为老人儿童提供帮助
向气温超过30摄氏度的南方受灾地区运送棉被,究竟算不算是浪费资源?针对这一疑问,红十字会总会赈济救护部副部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杨绪生表示,棉被作为国内救灾物品中固定项目之一,除了可以当被子盖,还可以铺、垫,在受灾群众中特别是在老人和妇女儿童中始终受到欢迎。对于质疑这一做法的声音,杨绪生表示可以理解,“还是有很多人对灾区气候环境不太了解。”
近日,超强台风“威马逊”过境使琼粤桂三省数十万群众遭受洪灾,国家减灾委、民政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随即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向灾区调拨救灾物资。而近日,有媒体从红十字会调拨至灾区的物资名单中发现,调拨至广东、广西、海南等受灾地区的清单中出现了棉被、夹克衫等物品,进而发问,向气温超过30摄氏度的南方运送棉被是一种救灾资源的浪费。
针对这一说法,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红十字会总会赈济救护部副部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杨绪生,他表示,尽管受灾的三个省份属于亚热带气候,目前气温比较炎热,但也不能忽略灾区局地的小气候变化,特别是夜间的低温情况,包括夹克衫在内的物资可以在夜间防寒,也可用作抵挡蚊虫叮咬所用。
对于因灾情而导致房屋受损的灾民,杨绪生表示,很多灾民甚至还没有领到帐篷,只能住在临时搭起的简易棚中,而棉被作为生活必备物品,不仅可以铺、可以盖、可以垫在身下做临时床铺,还可以为一些老人、小孩、孕妇等人群提供方便,在救灾物资中,始终是很受欢迎的物品。
记者了解到,除了此次台风“威马逊”带来的洪灾外,在近年来发生的地震灾害救灾时,红会同样发放了棉被作为救灾物资,对此,杨绪生表示,在此次的救灾中,红十字总会收到了广东省红十字会对于棉被的申请,同时,棉被也已成为一个传统的固定项目进行发放,方便群众使用。
从红十字会调拨至海南、广东、广西三省的物资清单中,记者发现,除棉被外,帐篷、夹克衫、家庭应急救援包也在救援物资范围之中。对此,杨绪生表示,针对此次的洪灾,红会运往灾区物资中,棉被仅占很小的一部分比重,仅仅运往了广东湛江地区,而包括毛巾、雨鞋、碗筷、米面、妇女卫生用品等日常物资在内的家庭应急救援包则作为必备物品,已运往三省,为受灾群众提供帮助。
运送
第一批救灾物资已运抵海南
超级台风“威马逊”给海南造成重创,海南正处于灾后重建阶段。中国红十字会总会7月19日急需从福州运送一批价值200万元的救灾物资到海口,海航集团接到求助后,第一时间决定免费通过海航航班分批运输救灾物资。
此次中国红十字会提供的救灾物资总重量约28吨,包括家庭应急包2500个,包含有手电筒、内衣、牙刷牙膏、毛巾被等生活用品,此外还有夹克衫5000件、共200箱,能够满足受灾民众的紧急困境生活需要。另外,海南省红十字会组织三亚和海口两支红十字救援队30人,奔赴文昌重灾区,并送去救灾大帐篷20顶,立即投入到当地的救灾工作中。同时,鉴于灾区比较缺大米等食品,海南省红十字会副会长赵健丽带领第二批工作组,将紧急采购的20吨大米运往文昌重灾区。
声音
网民对红十字会做法褒贬不一
评论员杨禹:红十字会向海南灾区调运两千条棉被,在网上遭遇铺天盖地的奚落嘲讽。具体调运过程是否来自准确需求,尚待揭示。但以我曾于盛夏在南方水灾地区采访的经验看,很多夜晚,灾区是很凉的。就算年轻人一席一单便可度过,很多露宿的老人孩子确实是需要棉被来或铺或盖的。这是朴素的生活常识。
网友连鹏:三伏天,红十字会往海南灾区调拨几千条棉被和夹克衫。好吧,就算如有些网友替红会辩解的那样,琼粤桂湿热气候严重,需要被子铺地上防潮湿,这样效果会好吗?棉被不也潮了浪费了?防潮垫不更合适吗?如果说棉被还有点用,那夹克衫拿来干吗?
网友纯洁的了了:棉被夹克虽然诡异了一些,不过连续的暴雨大风,夜晚的温度应该很低吧,再加上或许有发烧发寒的病人,这棉被也没有那么多吐槽点啊,大晴天的晚上你在外面衣着单薄的待一宿也得生病啊!
调拨情况
海南省:2500个家庭包、5000件夹克衫
广东省:1500个家庭包、3500床棉被
广西区:1000个家庭包、100顶帐篷
家庭包(通常尺寸为高50宽40长60)
包含物资:毛毯1条,塑料席子1张,蚊帐1顶,T恤2件,雨衣2件,毛巾3条,内裤(男)2条,内裤(女)2条,袜子(男)2双,袜子(女)2双,拖鞋2双,碗筷勺子3套,卫生纸2卷,卫生巾1包,牙膏1支,香皂2块,洗衣皂2块,牙刷3支,衣架3个,塑胶夹子10个,针线包1个,指甲钳1个,家庭医用箱1个,圆珠笔2支,笔记本2个,手摇手电筒1个。家庭包单价290元。
三伏天送棉被暴露红会管理漏洞
众所周知,救灾物资的供给和保障,应该是灾区民众缺什么就尽量保障什么。在三伏天这样的炎热天气,红十字会紧急送给灾区灾民的是一床床棉被,不仅让人哭笑不得,也暴露出红会的管理漏洞。
“三伏天送棉被”,已经不是“首次”,而造成大量“无用”的救灾物资的闲置、浪费问题和现象,恐怕也不仅是此次台风“威马逊”过境才暴露。棉被虽好,价格也高,但没有“救灾价值”就等于零。“三伏天送棉被”,竟然也通过了领导者的把关,这是很可怕的。如此僵化的救灾思路,的确该改改了。
红会三伏天送棉被遭质疑:不妨多一点宽容性支援
应该说,此次台风,红会的反应还是比较迅速的,但尽管如此,网友们还是死死地抓住了“三伏天送棉被”一事不放,在讥讽红会救灾“不专业”的同时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甚至在红会赈济救护部副部长杨绪生出面作出解释,并称“民政部门此次给三个省份也调配了棉被”之后,网友们仍旧不依不饶,仍旧冷嘲热讽,红会似乎陷入了百口莫辩的尴尬境地。
灾民究竟是否需要棉被,吐槽的网友们只是凭常识判断。这不,在记者深入到灾民中采访之后我们才知道:红会给灾民送棉被,并非“不专业”,相反,正如杨绪生所指出的,是“不了解一些救灾知识”罢了。可是,除了公众不了解救灾知识之外,就没有别的原因了吗?为什么同样也“三伏天送棉被”的民政部门,丝毫没有受到网友的质疑和批评,而针对红会的批评却铺天盖地?
很显然,很多时候人们对于红会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性质疑,以至于红会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做也不行不做更不行。当年四川雅安地震的时候,红会官网发出募捐倡议,却收获了满屏的“滚”字。可是,如果红会不倡议募捐的话,网友们是否又要批评红会无所作为?
网友们对红会如此态度,原因当然无须解释。但是,红会毕竟是中国公益慈善事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红会衰败不要紧,但影响了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则事态严重。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对红会不能总是习惯性质疑,而应该给予宽容性支持才是。更主要的是,经过这几年的遭遇,红会对自己处境的认识早已非常深刻,正在想方设法地改变自己在公众中的负面形象,正在励精图治,力图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尤其不能对红会求全责备,不能永远戴着有色眼镜、不分青红皂白地对红会胡乱挥舞大棒。须知,宽容红会,支持红会,就是给我们的公益事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不负责任的习惯性质疑,只能缚住红会的手脚,对我国的公益事业也并无裨益。
总之,红会要树立良好社会形象,恢复公信力,除了红会自己的努力之外,还需要有公众的宽容、理解、支持和配合。
指责“红会救灾送棉被”切忌矫枉过正
“威马逊”这场超强台风不仅给琼粤桂三省的群众带来了灾难,也把红会再次带入了舆论的漩涡中。因在三伏天给受灾群众送棉被,招来了无数的非议,成功博得头条。
事发之后,红会发表官方解释,澄清救灾送棉被既是就在惯性动作,又是根据基层灾民的需求。面对官方的解释,公众似乎并不买账,一时间网络上流传的“红会,你能在专业点吗?”、“红会送棉被不知救灾冷暖”、“红会送温暖,寒了谁的心”等等的质疑让红会的解释显得更加站不稳。
红会作为专业性的救灾组织,应对这样的大灾难,匹配什么样的物资应该是经验十足。但也正是这样的“专业性”,遭到了网友的质疑。难道红会真的做错了吗?
其实,在笔者看来,网友的质疑有些矫枉过正。表面上,在三伏天这样的高温前提下,红会送棉被看似是不合乎情理,但仔细想一想此举也无可厚非。红会此次发放的棉被较薄,台风过境后,南方天气比较潮湿,此时的棉被正适合御寒保暖。
每当大灾大难发生后,特别是被台风过境后,受灾的地区都是一片狼藉。红会能在第一时间给受灾群众送去物资,让灾民们在大灾面前能不挨饿受冻,虽说是责任之内,但没想到一片爱心却遭来非议,红会也实在是“有冤无处伸”。
相比红会的积极救灾,网友们的“用心”指责反倒显得可笑。大灾大难之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向来是传统,灾难发生后,网友们不将心思用在怎样帮助灾民度过这段困难时期,却将心思用在质疑红会送棉被的“专业性”问题上,如此费心究竟为哪般?
三伏天也会有降温的时候,红会送棉被并不一定就是网友们质疑的“不合时宜”,反倒是恰逢其时。所以,红会实在是不应该承受网友们矫枉过正的指责。
【启示与思考】
是不是每次应急救灾除了预案以外,还应该根据当地实际需求做一些调整?灾难之后,灾区附近省市的红十字会是不是应该第一时间协调联动,总会如何发挥统一协调的作用?
在紧急救灾的时候,一定要把眼光放到当下,尽快满足灾区民众的基本生活要求才是第一要义。生活有了着落,当地的社会秩序才能尽快恢复正常,民众的情绪才会稳定。
红十字救灾有预案展示的是其专业性,但从预案到实施,这期间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显然,红十字会在展开救助前,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网络优势,如果下面报上的请求可能存在不合常理之处,应进一步核实。救灾也好,做好事也好,不仅要有心,还要用心,用心就是让工作人员走到一线,了解受灾民众需求再作出决定,只有二者具备,才能真正达到救灾的目的。
如何让救灾物资的作用最大化,提高救灾效率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就算美国,也出现过救灾混乱的局面。因为这样的深层原因,从“汶川地震”以来,每一次灾难救助总会凸显各种争论,这种争论的根源既不是地方官吏所言,刁民锱铢必究寸纱不让;也不是坊间所传,红十字等公益组织救灾不当且不力,有贪腐之嫌。这种争执的根源更多来自救灾的人道主义原则和救灾组织好大喜功,不考虑实际操作而产生的冲突。
棉被风波之后,红十字会又需要思考哪些问题呢?是不是每次应急救灾除了预案以外,还应该根据当地实际需求做一些调整?
救灾的时候不仅仅是救灾物资要对路,物资数量也要对路,看到报道,红十字会共计向海南、广东、广西700多万灾民发送家庭包5000个,不知道这5000个家庭包一个村能分多少个?什么时候才能发到村民的手里?而这些问题,恐怕真的需要红十字会用时间、用心来调查、来研究才能一点点地解决。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729/7766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