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厕所内清洗回收的方便筷,餐桌安全怎么办?
2014年08月01日 14:16
【百姓心声】
【事件介绍】
方便筷厕所内清洗流向小餐馆
记者立刻向执法部门举报,经查,经营者没有营业执照,未取得卫生许可证,存放的餐具产品外包装不合规,执法人员到场暂扣了这些餐具。据查,方便筷多流向一些小餐馆。
有人将方便筷堆在地上分拣
爆料人李玫(化名)刚住进军威苑小区不久。7月26日下午6时许,她回家路过小区17栋,看到有多人坐在马路边分拣包装一堆方便筷,这些方便筷看上去有上千双,全部杂乱地堆在路面上。
27日上午10时许,李玫在出门时又看到分拣方便筷的人忙活起来,她紧急给本报打来电话反映情况,“小区里没看到方便筷的生产点,不知道这些方便筷从哪来的。”李玫说,想像一下若用这样的筷子夹取食物,就让人很不舒服。
27日上午11时许,记者迅速赶至现场,在军威苑小区17栋附近,一名50岁左右的妇女正在分拣方便筷。这些筷子搁在地上,旁边放着一些已包装好的方便筷。记者以买家名义上前交谈,该女子十分警惕,记者一番“套磁”取得对方信任,坐在附近的一名男子跑来称,这些筷子每天都可提供,销路不愁,非常便宜,每包只卖1元,一包40双。
“这些筷子拿到市场上去卖,每包至少卖2元。”该男子不停向记者推销。记者嫌量太少了,该男子又带记者来到17栋1单元1楼,楼道角落堆放着6箱方便筷。记者发现,1楼一套住宅大门敞开,里面堆放着大量纸箱和布袋,很多方便筷裸露在外。
记者花10元从该男子手中买了10包方便筷后离开,这些方便筷外包装上写着“环保型竹筷”,生产厂家为“康洁达商贸有限公司”,生产地址只写着:武昌南湖花园。
厕所内清洗带黑点的方便筷
记者将了解到的情况向质监、工商、公安部门反映,南湖派出所、狮子山工商所有关人员迅速赶来。
记者随执法人员进入一楼那套装有大量方便筷的住房,房屋有三室,约100平方米,1间用于住宿,另外2间堆放着大量一次性餐具,餐具外包装上均无生产厂家等信息。房间地面上,乱七八糟地放着用来装方便筷的饲料袋子。一些拆开包装的方便筷上,表面可见明显的黑点。经营户王某称,准备将这些有黑点的筷子找出来清洗后,再装回去。房间厕所内一个塑料盆里,泡着一盆方便筷,不少筷子黑乎乎的。
在现场,王某的丈夫崔某提供的公司营业执照显示为“武汉康洁顺商贸有限公司”,营业地点在洪山区板桥村。崔某自称为该公司股东,他称这里只是该公司的一个仓库,目前正在申请相关证件。他和妻子去年11月租下此处,从赤壁购进筷子后进行包装,之后再卖给武汉街头的小餐馆。
经清点,房内共有108个饲料袋,每袋装有5000双方便筷。每小包方便筷的外包装与记者暗访购买的相同。此外,现场还有92箱快餐碗,一箱有1200个,33箱塑料汤匙,外包装均无生产厂家等信息。
王某表示,方便筷外包装上的“康洁达商贸有限公司”与营业执照上公司名称不一致,是因为印刷包装时印错了。
不洁方便筷流向街边小餐馆
狮子山工商所副所长熊建锋表示,经初步调查,崔某租用一套住房当作仓库,该处房屋既有人生活居住,也用于存放货物,不能充当合法的经营场所。他们在此分包餐具,属于无证经营。此外,他们在未取得卫生许可证的情况下分装餐具,餐具外包装上均无生产信息,都属违规。工商部门封存这些餐具产品,并勒令崔某暂停营业。
洪山区质监局执法科科长吴丹表示,他们主要负责餐具质量的监管,崔某无法提供方便筷的质量检验报告。他们已将这些餐具产品进行封存、抽样,将送往省或市质监部门权威检测机构检验。
据查,崔某从去年11月就租下此处,对外售卖方便筷。这一明显不合规的经营点为何一直未被查处?执法部门说,该经营点藏身居民小区,很难发现。
爆料人李玫表示,她之所以愤而举报,是因为目前武汉市小餐馆内使用方便筷很普遍,像这样在地面上随意分拣的方便筷,让人情何以堪。军威苑小区有居民说,平时晚上会看到有车子停在17栋门口,不少人进进出出搬运货物,没想到这里藏着一个无证餐具窝点。
据崔某交待,他从赤壁以每双2.7分钱的价格购进方便筷,运回武汉后对外售卖,买主多为街头的小餐馆。
厕所内清洗回收的方便筷 恶心了谁?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在这个窝点竟有54万双方便筷在厕所内清洗后流向小餐馆。在一位妇女包装筷子时,一男子就从筷子上走过,假如你事前知道了手里的筷子竟是这样来的,不知道还吃不吃得下?我相信很多人会很恶心。
武汉这起方便筷黑窝点的新闻,再次把食品安全推向焦点,近日的福喜门事件还远未淡出人们的视线,紧跟着国内令人恶心的方便筷再次出现,这也许只是冰山一角,在每个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有多少令人恶心的方便筷、方便腕?谁来管管这些隐藏在小区里的黑窝点?难道我们真的就连一口放心饭都吃不上?
每包只卖1元,一包40双,黑心商人唯利是图,在目前环境下指望黑心商人道德自律简直是痴心妄想。那么指望记者曝光,显然也是杯水车薪,那么只能寄望于我们的监管部门。而我们的监管部门呢?居民举报先找记者,既是恶心也是讽刺。
一是多头管理等于没人管理,一双筷子要工商、质检、公安等诸多部门管理,越是部门多越是等靠躲;二是只监不管,就算是有许可证的,也是发一证而百了,缺乏现场监管,更别说那些隐藏的没有执照的黑窝点了;三是监管部门懒政不作为,食品安全监管必须亲自到现场去,而在我们的地方监管机构中,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发文件、听汇报、接举报,即便去了也是走马观花,有的甚至接到举报以各种理由拖延。
就像该案中这个黑窝点从从去年11月就开始对外售卖方便筷,为何一直未被查处?执法部门说,该经营点藏身居民小区,很难发现。是很难发现还是根本就不去发现?没有哪个不良商人会在你眼皮底下生产,很显然这是为自己懒政找借口。
一个非法窝点容易打掉,那么无数个这样的窝点靠什么打掉?我们曾认为公款吃喝是无法剔除的顽疾,我们也曾认为公车改革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现在情况都已大有改观,很多问题都不是无解难题,关键在于有没有解决问题的决心和魄力。今年三月李克强总理谈到,要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请问监管部门拿什么来保障呢?
餐桌方便筷厕所内清洗,业界良心已无迹可寻
餐桌上的方便筷相信不少人都用过,但是看似洁净的筷子,在武汉市的黑窝点内却相当不卫生,在没有任何营业许可证的情况下,将已有黑点的发霉筷子用猪饲料包装袋打包低价收回,然后在地上分拣,在厕所内清洗,50多万双筷子,用简易包装袋直接送往武汉市大街小巷的餐馆内,业界良心仿佛已无迹可寻,用如此筷子夹起的山珍海味估计也有了几丝“臭味”。
21世纪的中国,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已不在话下,但是如何让老百姓吃的安心、放心、舒心已然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将变质发黑的筷子在厕所内清洗,筷子难以得到有效消毒,最终结果往往是病从口入,老百姓的饮食安全首先得不到保障。其次,无证经营的黑作坊能够长久生存,说明卫生执法等相关部门执法存在“死角”、“盲点”,日常监管不到位。再者,商贩财迷心窍,遵纪守法的意识淡薄。商贩完全不理会筷子购入时是否卫生,也不理会清洗过程中环境的卫生状况,只顾钱儿往腰包揣,明目张胆的触碰法律的高压线,实属不该。
在中国,舌尖上的美味的确让人垂涎三尺,但筷子是中国人传统的饮食工具,一盘美味,用洁净的筷子才能完成品味美食的整个过程。因此,食品安全不仅要将整治的力度放在食物材质上,还应该注重饮食过程中的每一个小细节。一者,相关部门对于此类无证经营的“黑作坊”一定要严打重惩,树立典型,警示后人。二者,加大执法力度,并且执法过程中要大力发动群众,请群众参与,使得在执法过程中做到全覆盖,不留死角。三者,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采取疏导与强制双重手段,让商家认识到自己种下的恶果说不定在某一天自己也会“中毒身亡”。
饮食的卫生与安全,与我们每一个人相关,要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最关键的一步便是要吃的卫生安全。现在不卫生的筷子,更多的也许只是让大家恶心,但若不及时悬崖勒马,杀鸡儆猴,今后发展到什么地步,我们难以猜测。为了大家的健康,请我们每个人都拿起手中的利剑,直指各种不文明行为,各种违法行为,让社会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祥和安乐的美好氛围。
【启示与思考】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一次性筷子”越来越受到青睐,“一次性筷子”用完就扔,连洗碗的时间都省下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然而,从健康角度来看,在这方便、快捷的背后却隐藏着无穷的后患,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些筷子都是用过以后又回收,在厕所里面消毒以后又回到餐桌上的,不知你该作何感想。
近年来,我国餐桌上的安全却屡遭诟病,人们面对这各式各样的食品,当真不是哪些能吃,那些不能吃,甚至连餐具都不敢乱用了。
我国正在推行精兵简政,监管部门人数相对于群众数量来说较少,确实很难对所有地区进行有效监管,为此,畅通举报渠道,简化举报程序,充分利用群众的监督作用,对举报的人给予充分的物质奖励,提高群众监管的积极性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呼吁着商人自身素质的提高,但又不能将希望全部寄托在道德上,相关部门必须加大监管和惩处力度,加大厂家违法成本,严厉打击这种无证经营的黑作坊,黑作坊的存在可以说是个别人利欲熏心之人,为了自身利益,致他人健康和国家法律于不顾的行为。
现在我国对餐桌安全的监管采取的是分段监管的方式,农业部门、质检部门、卫生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都有监管职责,正是因为都有职责,也就是造成都没有职责的现象,出现了重大问题,各部门之间推诿扯皮,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人员缺乏积极性,有必要整改一系列部门,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统一管理。
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对于不法分子绝不能以罚代法,必须严厉打击,使蠢蠢欲动的不法者望而生畏,食品安全事故的频发既影响公民的饮食健康,也影响全社会的信任感,希望全民参与到保卫食品安全的斗争中来,让危害人民健康的黑作坊无处遁形。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801/7769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