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安徽:经济稳增长的对策建议
2014年08月12日 09:14
今年以来,安徽经济虽然主要指标增速保持全国靠前、中部领先,但下行压力较大,结构性减速特征明显。为此,有必要把稳增长与促改革结合起来,找准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突出重点,精准发力,提高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经济运行态势的判断和认识
受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变化的影响,传统平推式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中高速增长将成为我省经济运行新常态。
1、增长速度放缓是新阶段经济运行内在规律的体现。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省逐步迈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增长速度将逐步降低。一方面,随着城镇化深入推进,发展速度逐步减缓。 2013年全省城镇化率为47.9%,较2012年提高1.4个百分点,提高幅度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较“十一五”以来平均增幅低0.15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城镇化进程继续放缓。从转移人口看,据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监测,一季度我省农村举家外出人口较上季度减少41.8万,降幅为4.5%;从求职人数看,上半年全省增长4.4%,同比下降13.1个百分点;从房地产交易看,前5个月全省商品房销量增长2.9%,增速比一季度下降2.1个百分点,同比下降45.6个百分点。未来,随着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我省城镇化发展速度还将有所放缓。另一方面,工业化进入新阶段,产业发展由数量扩展向质量提升转变。 “十二五”以来,我省煤炭、钢铁、有色等传统行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压力,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不断上升,生态环境容量不断降低,传统比较优势日益弱化,传统发展方式下的高增长难以为继,经济增长更加依赖技术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增长速度也将减缓。
2、从区域格局看,增长速度保持全国靠前、中部领先的难度日益加大。今年以来,我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一直保持全国靠前、中部领先,但下一步继续保持的难度日益加大。在国内经济企稳回升的情况下,我省部分指标依然延续下滑态势。近期全国重要经济先行指标PMI连续数月上升,物价指数PPI降幅收窄,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前5个月提高0.1个百分点,而我省则分别下滑了0.6个和0.1个百分点。沿海发达省份在金融危机后就着手转型发展,今年为应对经济下行,纷纷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广东探索财政资金以股权投资方式介入地方城市建设,江苏加快保障房建设向民资开放步伐,浙江设立信息经济创业投资基金,山东积极吸引外商制造业投资,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工业、投资等指标增速基本稳定。与中部其他省份比较,我省主要指标下行也较明显,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较一季度下滑1.1个百分点,前5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1.4个百分点,降幅均列中部第二位,分别仅次于湖南和山西。
对近期稳增长的对策建议
安徽经济运行目前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可能触发系列矛盾和风险。因此要把稳增长与促改革结合起来,找准近期目标与长期发展的平衡点,突出重点,精准发力,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1、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入。针对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工业投资下滑、项目建设放缓等问题,要多管齐下、多策并举,加大投入力度。一是选准投资和项目建设方向,根据长远发展需要,加快谋划一批水利、高标准农田整治和城际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特别是针对皖北地区发展环境不优的问题,着力加大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等的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定向调控政策支持。二是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加快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缓解政府在民生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等方面的资金压力。三是积极引导“凤还巢”,抢抓特大城市疏解非核心功能、推动人口和产业外迁的机遇,做好对外出创业、务工人员的梳理摸排和跟踪对接,把招徕企业家和吸引劳动力回归结合起来。
2、加大实体经济扶持力度。针对一些行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大排查力度,研究出台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应对措施。一是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预警监测,支持部分城市放松和取消限购政策,鼓励首套购房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加快库存去化力度。二是引导煤炭、钢铁等困难行业向精深加工、循环经济和清洁利用方向转型,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鼓励开展兼并重组,逐步化解过剩产能。三是切实改善企业融资环境,调整一刀切的禁贷抽贷政策,对估值高、信誉好的企业允许实行先贷后还,对处于过剩行业、但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可通过封闭贷款等方式予以支持。探索在企业贷款规模控制的基础上,允许企业保持一定的流动资金额度,不按照年份短期还和贷。四是进一步明确民间资本开放细则,在推进行政审批事项下放的同时做好培训指导工作,提升基层项目审批和管理水平,着力破除民营企业想投资不敢投资、有政策难以落实等实际问题。
3、加快服务业开放发展步伐。加快服务业发展,不仅有利于稳增长,而且可以引领和带动经济转型。当前,应把培育发展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推动服务业做大做强,为稳定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破除教育、医疗、交通以及市政公用事业等领域的准入门槛,加快科研、咨询、公共管理等事业单位改革步伐。二是以“营改增”试点为契机,通过财政补贴、税费减免、以奖代补和支持示范等方式,加快大型企业主辅分离,促进制造业企业向服务业企业转型或由提供产品向提供功能服务转型。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借鉴扶持工业的办法发展服务业,落实服务业企业的水、电、气与工业企业同价政策,降低服务业经营成本。
4、以自主创新推动转型发展。随着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经济增长更多依赖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大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共性技术、核心设备等的自主研发给予资金补助,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将研发、设计、创意等技术服务类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范畴给予支持,对于自主创新的新技术、新产品以首购、订购等政府采购方式进行推广应用,制定新技术应用的补贴政策。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瞄准德国南部、意大利北部、捷克、瑞士等精密仪器、机械制造等高新适用技术密集地区,加强技术合作。同时,引导企业适应新形势变化要求,加强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企业向管理要效益,培育新的增长点。
5、重点突破树立改革信用。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扭转当前经济下行和培育长期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抓手,下大力气开展研究谋划,务求取得实效。一是找准突破口,坚持问题导向,呼应群众关切,从最具操作性、可行性的方面做起,选择国企改革、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行政区划调整、开放合作、市场规则重建等,拿出具体措施,力争做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案例。二是狠抓改革落实。制定完善台账制度,加强对改革任务实施过程的跟踪,严格问责机制,特别是对行政审批下放和取消事项要加大巡查力度,严禁“明放暗不放”。三是完善评估制度,从改革质量、改革实效和群众满意度等方面,研究建立改革评估体系,对改革成效进行全面客观评价,促进各项改革取得扎实进展。
责任编辑:刘婧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812/7770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