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短视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宇文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问题
2014年08月05日 14:47
大家好。我们今天讲的主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问题。
大家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了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层面上规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项内容。在公民个人的价值准则这一层面上,把爱国列为首要的一项价值观内容。
今年的5月4号,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五四”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的先进价值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都是我们今天依然应该坚守的和践行的核心价值。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国主义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这个话题,既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大家对这个话题并不陌生。但是如何在这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框架当中理解爱国的内涵和要求,如何把握爱国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今天应该坚持什么样的爱国观?今天我们这个交流就主要侧重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的爱国问题和刚才所提的一些问题做一些交流和回答。
今天要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在这一部分,主要是对爱国,从道德观到价值观的变化脉络做一个分析。之后对爱国作为价值观的层次、它的时代意义和基本要求做一些分析;第二,侧重对爱国价值的文化传统与现实困境做一些分析;第三,对坚定爱国主义的价值信念和价值追求做一些分析。
第一,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
刚才提到,爱国这个话题大家并不陌生,实际上在我们的话语体系和我们的文化传统当中,爱国的观念是由来已久的。建国以后,一直到今天,爱国作为道德观,实际上包含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历史节点。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一个问题当中的第一个小问题,爱国作为道德观、荣辱观的发展脉络。这里面主要有这样五个时间节点,我们一块来回顾一下。
第一,建国之初。在建国之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42条,曾经提出“五爱”作为全体国民的公德。五爱大家都比较熟悉,当时在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当中提到的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务。来源于哪里?它实际上来源于建国之前毛泽东为一个刊物所写的题词。从建国之初的“五爱”作为国民公德,在建国之初50年代、60年代,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实际上爱国在五爱当中它已经构成了我们中国人对待国家,对待新政权,对待社会主义国家它的一种感情的流露和表达,它也是一个重要的道德规范。这是第一个时间节点。
第二个时间节点,改革开放以后。大家知道,1978年我们国家搞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我们的国门大开,经济方面开始搞活,在思想和观念上也比较充分地开始跟国外的文化、思想观念进行交流,这个时候人们的观念就开始发生一些变化。在面对这种变化的时候,我们就提出了一个新的对于国家的一种爱国的一些观念。大家知道1980年6月份的时候,中央领导在肯定无锡市第34中学关于开展语文、仪表、行为美的审美教育活动的经验当中,明确指出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社会风气上要来一个“五讲”。“五讲”当时是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和讲道德。随后又开展了“四美”和“三热爱”活动。大家都知道,“三热爱”它的第一个热爱就是热爱祖国。改革开放之后提出的“三热爱”活动当中,把爱国列为三热爱的第一。主要也是针对改革开放之后我们打开了国门,人们对于国家的观念开始发生一些变化这样一种背景来进行展开的。
第三个时间节点,1994年8月份,中央颁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4年《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它颁布的目的是什么?当时我们国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爱国主义实施纲要》重点就是要解决爱国这样一个问题。
第四个时间节点,2001年的9月,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背景,实际上与刚才我们讲到的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是有联系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的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公民道德建设也迈出了新的步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也不断发扬光大,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蔚然成风,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比较好的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观念开始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主流。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公民道德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社会上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的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是非、善恶、美丑的界线有所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的行为时有发生,不诚信、欺诈、欺骗成为社会的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当中也存在着。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的话,必然会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秩序,损害国家改革开放发展的大局。
所以面对社会经济成分多元,组织形式多样,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的趋势,我们就出台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针对道德建设领域当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加以研究和解决。我们大家知道,《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个字。这里面爱国守法同样是首要的这样一个基本规范。
第五个时间节点,2006年的3月份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2006年3月份,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他在参加全国政协第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委员联组讨论的时候,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我们社会主义道德观建设当中的一件大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第一条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回过来看这五个时间节点当中所涉及到的关于爱国作为道德观的这样一个发展脉络,我们可以看到,从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一直到进入新世纪以后,爱国都是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公德,社会主义道德当中道德观的首位。每一次提到社会主义道德的时候,都是把爱国作为道德观的第一位的这样一个道德范畴和一个道德规范。这也就说明了爱国在我们的这样一个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当中的重要性。
今天把爱国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的内容提出来,实际上是对我们由来已久的爱国观,爱国作为道德观、荣辱观这样一种观念的发展、升华和提炼。我们之所以把爱国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当中的一项基本内容,有这样三个方面最基本的考量。一个考量,在当今世界,所有的国家都会强调爱国,都会把爱国作为公民道德的一个最基本的规范。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在我们国家,爱国它作为我们的道德观,实际上也包含了非常重要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第二个原因,所有国家都强调爱国作为道德义务之后,我们分析一下爱国在公民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当中的地位和角色定位,就可以看得出来,实际上爱国涉及到了公民最基本的价值判断,因为爱国直接触及的是个人和作为共同体的国家之间的关系。
我们所讲的道德观,实际上也是道德价值观的简称。因为任何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都不是凭空的,都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换句话说来说,道德观也是一种基于道德义务、道德责任、道德目标和道德追求的价值观,把爱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集中的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民道德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之所在。把爱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把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作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中心价值的一个肯定,或者说是对社会主义社会中爱国主义的一种具体化和规范化。
我们大家都知道,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于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重要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我们讲爱国主义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具体化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当中,也就是要把爱国当作一种价值观,成为我们价值选择、价值判断的根本依据。爱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来,也就是说它会成为我们当前最大公约数的价值观体系当中的一个基本的内容。这是我们对爱国从道德观到价值观这样一种变化的一点简单的理解和解释。
第一个大问题当中的第二个小问题,爱国作为价值观的时代意义。爱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的一项基本的内容,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当中对道德观和价值观加以综合考虑而得出的一种概括。概括起来讲,爱国作为价值观有四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爱国是凝聚人们思想共识的一个基本价值规范。人们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价值规范,这些价值规范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标准,为人们的生活、做事提供了一种导向。离开了这些价值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就失去了依据,失去了标准,失去了赖以依靠的这样一些原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价值规范。一个群体有这个群体共同的价值规范,社会当中一套共同的价值规范,如果与这个社会的本质、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相联系的话,那它就构成了与这个社会的性质相关联的这样的一套价值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这样一套价值规范。它是人们价值观念的最大公约数,是一种价值共识,是一种共同的价值规范。国家是人们的政治与社会的共同体,在一个国家范围内生活的人们,如果不爱国,如果不遵守国家的这样的价值规范,显而易见,那么他的结果将是国将不国。
因此,爱国实际上是凝聚人们思想共识的一个最基本的价值规范。由爱国作为一种价值判断的标准和价值判断的依据,人们的思想就能够统一起来,人们就能够把自己社会实践的目标统一到国家的目标上来。
第二,爱国作为价值观的意义当中,爱国是完善国家社会治理的根本政治要求。社会治理是我们近些年,特别是最近一两年来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2月17日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当中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们来决定的。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们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逐渐改进内化的结果。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是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
中华民族是一个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不断地需要其他人的好东西,把别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能形成我们自己的民族特色。谈到这一点的时候有一个前提需要我们关注,也就是说我们在加强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同时,向其他民族,其他国家来学习的同时,不应该忘记我们自己的根本,不应该忘记我们的国情,不应该忘记我们的实际,这就需要以爱国作为一种价值规范,来对社会大众,对于我们的管理者和治理者提出要求。如果没有爱国这一价值观作为根本的要求,那么我们就容易跟着人家一步一弃,就容易把自己的国家变成外国的自留地,变成外国的试验田,就会丧失根本。这是第二点。
第三,爱国作为价值观的时代意义当中,爱国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的精神武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现在并不是一个太平的世界。最近这一段时间,巴以冲突、乌克兰、利比亚、中东北非的一些战事,朝鲜半岛的矛盾,或者酝酿,或者持续,日本自卫队的解禁等等,都成为国际社会和国际舞台上的一些热点问题。
当今世界,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国家之间的利益争端、恐怖主义的泛滥、信息技术领域当中的一些监听、监控、技术泄密、网络间谍等等这样的一些事件,都让我们充分地感觉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它并不是一个太平的世界。在这个时代当中,国家的安全非同小可,国家的利益必须高度重视。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我们需要一个强大的精神武器。这个精神武器就是爱国,就是把爱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成为我们必须遵循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第四方面,爱国作为价值观的时代意义当中,爱国实际上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们当前最大的主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我们全体中国人最根本的一个选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当中,只有把爱国作为一个最根本的价值判断的标准和依据,只有把爱国作为我们一个价值观当中的最核心的一个内容之一,才能够使我们凝聚起力量,才能够使我们目标专注,才能够使我们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把爱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基本内容,它是一种时代的呼唤,是一种时代的反映,也是一种实践的反映,这是我们要谈的第二个问题。
我们要谈的第三个问题,爱国作为价值观的基本层次。爱国作为价值观包含着四个方面或者是四个维度,或者是四个层次的内涵。首先,爱国作为价值观有一个情感基础。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列宁关于爱国主义的解释,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用八个最来概括这种情感。他怎么说的呢?他说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他说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真正的人,必须是一个有感情的人,爱国需要一种情感的基础。这种情感的基础,与我们每个人这种情感的发生、情感的变化,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个地方我给大家举两个例子。
一个例子,用意大利作家亚米切斯说的一句话,他在《爱的教育》这本书当中提到他对意大利感情的时候,也就是他表达对意大利这种爱国情感的时候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我为什么爱意大利?因为我母亲是意大利人,因为我的血管里所流的血是意大利的血,因为我祖先的坟墓在意大利,因为我自己的诞生地在意大利,以后我所说的话、所读的书都是意大利语,因为我的兄弟姐妹、友人,在我周围伟大的人们,在我周围美丽的自然以及其他我所见、所爱、所研究、所崇拜的一切都是意大利的东西,所以我爱意大利。
这段话被人们广泛地引用,广泛地传诵,是表达一个意大利人对意大利这个国家炽热的情感的来源。我们知道一个民族的爱国情感,它是这个民族的人们经过长期的漫长的社会实践和实实在在的情感积累而逐步培养巩固下来的。
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随着人们祖祖辈辈的情感传递和逐渐发展,并巩固成为一种对祖国真挚的深厚的爱。中华民族是富有情感交流的民族,中国人是重感情、重亲情,注重精神生活,注重精神交流的人群。中国人的爱国感情可以从多个方面流露出来,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我们的诗歌。大家对于我们中华民族在诗歌方面的创造,应该不陌生。在我们的诗歌当中,有很多都是表达了爱国情感这样的诗歌。比如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当中提到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等等等等,这些都是爱国情感的一种流露和表达。
爱国作为价值观的层次当中的第二个层次,道德境界。我们知道爱国作为道德观,它涉及到个人,进而一个群体,与国家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之间的关系,这样一种关系包含着两个维度的超越:一个维度是对群体关系的一种超越,或者说是对群体关系的一种升华。另外一个维度,对个体利益追求的一种超越。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讲过人生的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他是怎么说的呢?他说有道德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所以只有有了这种觉解,他就会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情。或者就像儒家所说的,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具有了道德的意义。
一个爱国,首先就要超越小我,就要超越对自己利益、个体利益的一种追求,这显然是对群体关系的一种超越和升华。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是一个重道德的民族。在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体系当中,爱国上升为一种道德境界,实际上所表达的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一个特质和一个特点。
第三个方面,爱国作为价值观的第三个层次,是一种法律规范。当今世界,所有国家都把爱国作为一种法律或者是法律规范,以法律和法律规范的形式来规定下来,爱国是法律所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在一定意义上讲,爱国就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国家的一种最基本的义务,他必须要承担这种义务,必须负有这种责任。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也有两条具体规定到了一个公民对于国家的义务,其中第54条是这么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这是第一条。还有一条是这样规定的,第55条: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这样两条是我们这个国家的法律对于公民爱国、保卫祖国、奉献祖国的这样一种义务的一种规定。在这个意义上讲,它也构成了价值观当中的一个维度,是它的一个重要体现。
第四个方面,爱国作为价值观还有政治层面的体现,也就是说爱国作为价值观它是一种政治要求。法国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思想家,叫孟德斯鸠,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我所谓共和国里的美德,是指爱祖国,也就是爱平等而言。那么这并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上的美德,也不仅仅是基督教的美德,而是一种政治上的美德。把爱国上升为一种政治的要求,它实际上是自国家产生以来,人们的这种行为政治化的一个结果,也是任何阶级,任何政权都要通过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的目标。在当今世界所有国家当中,把爱国规定为一种道德观也好,规定为一种价值观也好,都反映了一种政治层面的要求,反映了人们的政治的一种表达。
第四个问题,爱国价值观有什么样的基本要求。爱国价值观总体来讲有这样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第一,要珍爱祖国的自然环境,热爱手足同胞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简单的来说,爱国作为价值观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对一个国家当中的物、人、历史和文化要充满感情,要有热爱之情,要在自己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这样一个系统当中对国家的物、人、历史、文化不但是有感情,而且有义务。
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和手足同胞,都是与我们自己关系最密切,与我们的成长发展息息相关的。我们国家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也是我们最熟悉、最认可、最能够接受,并且与我们最有感情的这样一些范畴和对象。所以对它们的这种热爱是自然的,是天生的,它有一种基于地缘的、血缘的、叶缘的和家园的这种自然的天赋性在里面。
比如说我们的三山五岳,比如说我们的长江黄河,代表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也是我们热爱祖国的一个对象,也是我们把爱国作为我们价值观当中的一个基本的要求。换句话来说,爱国作为这个价值观,要求我们对祖国的自然,对于祖国的人、物、历史、文化充满感情,要有热爱之情。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爱国作为价值观也有第二个层面的要求,这个要求就是要支持,并且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在现阶段的一个主题和具体的表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所得出的正确的选择,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当代中国,我们讲爱国主义的时候,一定是和爱社会主义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爱国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它的一个具体的表现就是要支持并且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当中。
我们党的领导人在这方面有过很多很丰富的、很科学的论述,充分说明了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之是间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是一致的。
我举个例子,我们建国之初要进行三大改造,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当中,毛主席他就有一段话,实际上就讲到这样一层关系,1956年12月8日,毛泽东在同工商界人士的谈话当中,他讲了这样一段话。他说我们要提倡社会主义,为什么我们现在要搞公私合营,要搞社会主义?我们现在搞社会主义就是为了便于把国家发展起来,社会主义比私有制度更有利于发展中国的经济、文化,更有利于使国家独立。
邓小平也认为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是一致的。他也说过一段话,他说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
这样两段话,实际上同一个层面上有助于我们理解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这种一致性的问题。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时代的主题,也是我们实践的主题,支持并且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爱国作为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一个基本的责任。
第三个方面,爱国作为价值观的要求当中,还要看到爱国是捍卫国家的稳定、和平、发展,保卫国家统一,有这么一个要求在里边。如果说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主要是对在生活在祖国大陆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的基本要求,那么爱国主义与维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就是指全体中国人,不仅仅是对生活在中国大陆上的中国公民的要求,而且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域侨胞的一个基本的要求。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爱国与否它就涉及到一个最基本的政治原则的问题,它当然也就牵扯到了一个公民他对个人与国家关系之间的最基本的价值判断的问题。
在当今世界,在我们世界上各个国家,为了这个国家的安全稳定发展,为了捍卫国家的利益,而进行各种各样的斗争,而进行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的时候,我们应该看到,捍卫国家的稳定、和平发展,维护祖国统一,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也是我们爱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和一个最基本的体现。这是我们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的一点简单的理解。
第二,爱国价值的文化传统与现实困境
刚才提到爱国是当今世界所有国家、所有政权都强调的一种道德观也好,价值观也好,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义务,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担当。但是不同国家在提到爱国的时候,它又有不同具体的内容,有不同的要求。
区分不同国家爱国和爱国作为一种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的时候,我们应该看到爱国是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和一种价值选择,实际上是基于不同的文化传统,有着不同的文化基因。拿中国来讲,我们中国人今天所谈的国的概念,和历史上国的概念之间有着差别。中国人所讲的爱国,与西方人所讲的爱国之间,对于国的理解上也有不同。
从辞源上来讲,与西方国家所强调的国,一个最基本的内涵是统治者的信用和品格这一点不同的是,中国的“国”实际上起源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封地的观念。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国是从人、从革、从口,表达的一个基本意思是持有武器的一个士兵,守卫着一片有一定疆域,有一定人口的国土。这是中国“国”字所表达的最基本的涵义。这是传统意义上的。
这个意义,实际上就把国与家,国与疆域,国与人口,国与人口所代表的一种文化之间紧密的联系起来。当然我们今天提到国家这个观念的时候,实际上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观念,那么它的基本内涵已经有了延伸和扩大。现代民族国家的涵义,范围就扩大了,不仅仅是包括一系列机构,不仅仅包括全体的国家的行政人员,不仅仅包括特定的土地,也包括国家的一些机器,包括维护这个国家政权的这样一些国家机器。这个内涵实际上是我们在近代所接受、所引进的西方的关于国家概念的一个最基本的界定。
因为这样的一个界定,也因为当代社会个体与群体,个体与共同体之间关系上的一种变化,我们现在所理解现代国家观念的时候,就有了不同的视角,也就有了不同的维度。概括起来讲,这个视角是这样三个层面。我们现在理解国家的时候,第一个层面是在国际层面上,在国际层面上理解国家的时候,国家它实际上是国际体系的一个参与的个体,每个国家都是参与到世界范围之内、不同国家之间构成的国际体系的一个单元。所以所有国家在世界国际体系当中它就成了一个个体。
我们把这个关系转移到一个国家之内,这个时候国家它就成为一个个体,就相当于我们社会当中的每个个体,相当于国家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关系一样。在国内层面上理解国家的时候,我们往往需要看到国家和社会之间它是有一种相互对应的关系。国家如果说包含了国家的机器,包含了国家的行政体系和行政机构的话,那么更多的是社会体系和这些机构所作用,所改变,所需要参与的这样一些对象。也就是这个时候国家和社会之间呈现一种对应的关系。
第三个层面,或者说第三个视角,就是国家从个体层面,或者从个体的视角来理解国家的时候,国家就成为政府和统治集团,这个时候个人和国家之间就有了一种相互对应的关系。
1900年的时候,蔡元培先生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比方,当然他这个比方是讲国家,把国家比喻成一个公司,他说“国者公司也,民者出资之股东也”,老百姓民众他是出资这个公司的股东。古代的天子,在蔡元培先生这个地方他解释为总办也,说“天子者,总办也。诸侯者”,就是所说的官,“诸侯者官也皆总办所自辟之分办也”,也就是总办分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分办。
从这个角度来讲,他把国家理解为一个公司,民众是出资的股东,那么民众对于这个公司具有参与权、管理权,是构成这个公司的一个股东。而天子、诸侯,当然这时借助于中国封建社会这样的一些概念,今天我们所讲的是国家的官僚机构或者说是国家的机器,它是总办和分办,也就是说办理这个公司,来执行公司运行的这样一个对象或一个载体。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比方。
当然从这个比方当中,我们看到实际上蔡元培先生接受了现代民主观念之后所提的对国家的一个界定和一个解释。带着对现代国家概念不同的理解,我们来分析一下爱国这样一种价值在中国文化传统当中它是怎么样形成的,它又有一些什么样的文化的内涵。我们可以说爱国和爱国主义都是历史的范畴。随着历史条件和历史阶段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随着各民族面临的不同任务而有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时代价值。但是每个国家所强调和主张的爱国和爱国主义,都有其特定的政治的意义和文化传统。
中国人的爱国观念当中,最具有特色的就是源自于中国文化特质这样一点。我们知道爱国的观念,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当中并不缺乏,那么中国历史悠久,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当中,爱国始终是在各个朝代当中贯穿起来的,对于国家,对于政权的一种呼吁,一种号召,一种要求。
《晏子·春秋》当中有这样一句话,叫“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厌之”。这个地方就表达了对国家的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厌之,对于国家这样一种观念。《荀子·大略》当中也提到了一段非常有名的一段话,这段话是这样说的。“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最后这一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治理国家的人,对国宝,也就是对口能言之、身能行之的人一定是敬之的。对于口言善,身行恶这样的国妖是要除掉的。《荀子·大略》当中的这段话,集中表达了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对于国这样的一种观念,它把社会当中的不同的人分成了这样几类。实际上也包含了倡导人们要成为国宝,人们要爱国这样的一种观念在里面。
中华民族有着非常悠久的爱国传统,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有两个特别突出的表现。这两个突出的表现,一个就是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旺,匹夫有责”。这样一种观念,这样一种表现,反映的是什么?是一种坚定的爱国意志和忠贞不渝的报国情怀。在中华民族的爱国观念当中,把爱国作为一种道德观,作为一种价值观的这样一个思想体系里面,爱国之志,爱国的志向,为了这个国家的兴盛,而甘尽皮肤职责的这样一种意愿、情怀是非常强烈的。所以说这是一个方面突出的表现。
第二个方面突出的表现,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抗御外侮。这是一种什么观念?是一种非常强烈的保家卫国的,保卫家园的一种意识。这种意识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当中,在中华民族的民族观念当中,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当中有着非常充分地体现。郭沫若先生曾经讲到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些具体的表现,他认为中华民族精神有三个重要的表现,这三个重要表现当中有一点就是反侵略性。
在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当中,维护国家的统一,反对国家的分裂,抵抗外来的侵略,维护国家的完整,这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意识,也是中华民族爱国传统的一个突出的表现。我们大家知道,中华民族这种爱国,这种观念实际上是随着政权的组织形式,随着国家体系当中掌权者、君王、诸侯与普通百姓之间的这种关系而发生的一种变化。爱国观念的变化,中间就包含了基于不同的个人、社会当中的个体与掌权者,与国家政权之间它们关系的这样一种变化。这种变化当中,中华民族的爱国观念也不断地发生变化,也不断地增添着一种新的时代内涵。
从最早的爱国思想的雏形当中,能够对自己的君王报恩的这样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到后来忧国忧民,以天下的安危为己任,再到后来的维护民族的团结统一,维护国家的统一,反对外来的侵略,抵抗外来的入侵这样一些观念,再到后来爱国与政党之间的关系,爱国与社会形态之间的关系,这样一系列的善变当中,实际上就包含了中国人爱国观念这样的一种变化,在这种变化当中,实际上我们能够看到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当中的一种文化特质。
那么这种文化特质,如果加以概括,有这样三个方方面的内容。第一,爱国如家,家国一致这样一个观念。我们知道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当中,君王、诸侯和士大夫它实际上是我们所说的国和家的一种代称。所以在中国人的观念当中,国和家之间有着一种非常密切的联系,家是国的一个缩影,也是国的一个个体。国是家的一个延续,在传承了千年的中华文化当中,国与家始终密切的联系在一起。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中国人由爱家进而升华到爱国的一个选择。
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有一首歌曲,可能大家比较熟悉,这个歌曲的名字叫《国家》。这个歌曲的歌词实际上是表达了中华民族这种所谓爱国观念,家国一致这样一种情怀,也表达了这样一种家国之间的关系。在歌词当中有这样的说法,“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在世界的国,有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所以这里它表达的观念就很明显了,国和家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个观念带中华文化传统当中,在中国人这种爱国文化特质当中表现的尤其明显,这一点可以说是中华爱国观念与西方国家爱国观念之间的一个差别,也是构成我们爱国价值观的一种文化特质的第一个重要的表现,或者说是它的第一个特质。
第二个特质,仁民爱物。我们大家知道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它的精髓,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根基。在《说文解字》当中对仁这个字有一个解释,“仁,亲也。从人二”。说的是什么?仁它表达的是二人之间的一种行为,人与人之间这样一种关系。《论语颜渊》当中有一段对话。是樊迟问孔子,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也就是爱人。
我们知道除了儒家,在墨家当中也提倡一种兼爱非攻的观念。墨子认为“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南宋的朱熹说到仁的时候,他对仁的解释,说“仁之发处尽是爱”。由此可见,爱是仁最基本的内涵,它是仁的一种最基本的表现。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讲到仁的时候,它把仁爱分解为三层,一是亲情。二是仁民。三是爱物。从亲情,到仁民,再到爱物,那么仁爱的范围不断地扩大。所以中国人重视仁爱,爱国也就成了一种基于仁爱伦理的这样一种价值选择。
孟子有一段话讲的是非常精彩的,他是这么说的,“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这段话是这样一个意思,三代之所以得到天下,是因为仁,是由于仁,他们失去天系,也是由于不仁。所以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个国家的衰败、兴盛和存亡、灭亡的原因也是这样子,它也是和仁与不仁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天子不仁,所以他不能够保住天下。诸侯不仁,你就不能够保住国家。卿大夫不仁你就不能够保住宗庙。士人和老百姓不仁就不能够保住自身。这段话实际上也反映出来在社会的个体和掌权者,和天子、诸侯、卿大夫等等之间的关系上,因为基于仁的这样一种判断和选择,就构成了能不能保持这个国家发展兴衰,保持国家发展兴盛的一个原因。
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人所讲的爱国,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爱国,这里面有一个最基本的价值判断,这个价值判断就是基于仁,立于仁。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讲仁民爱物也是中国人爱国价值观的一个最基本的文化特质。
中国人爱国价值观的文化特质当中的第三个特点,叫致道中和。我们的文化有一个最重视的字,就是“道”这个字。道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所以我们的先祖孔子说“志于道”。“道”这个字的意思,可以用《礼记·中庸》里的一句话来解释,《中庸》当中说“率性之谓道”。性的真意,必须到了圣人的地位才能了解,达到圣人位置的时候才能了解。一般人只是略知道这个性是人人具有的一种本性。这个本性实际上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是一切智、仁、勇的总的源头。但是人人不能够自知,不自知就不能够发挥作用。因此,可贵的就是要知道。所以在儒家里所讲的这个道就是要明了本性。
这里面讲“率性之谓道”。率性的这个“率”字,意思是循环,也就是循环“循”,当“循”这个字讲。循的意思也就是依从、遵从、遵照的意思。率性就是依据本性,而不违背。学道能学到不违背本性的,那已经是有道之人了。然而学道的人,率性的人太少了。学道的人很多,能够遵循本性的人太少了。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我们可能有一种非理性的,有感性的因素在里面。也就是说中间有一个“情”字在起作用。
无论是哪一种情,一经发动,如果不加以节制的话,都会使人违背自己的本性,做出一些违背常理的事情来。所以《中庸》当中又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它又说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讲到这一点的时候,这里面有一个最基本的理解,有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就是对于人的本性的一种理解。
中国人在对待爱国的问题上,也是一种对于本性所包含的最基本的道的理解。所以中国人的爱国,实际上是遵循道和执行道的这样一种爱国。这里面所提到的道,不仅仅是道理和道义,更重要的是一个规律,是一种原则,或者说是构成爱国的一个最基本的一个条件。中国人所讲的爱国之道,就是致中和,也就是说要依据本性来爱国。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的爱国观念非常地丰厚,非常地繁盛。
那么在中国人的爱国观念当中,经过长期历史的积淀和历史的这种发展,有一种要遵从本性这个最基本的道来爱国的这样一种要求。所以荀子所写的《王霸》当中就有这样一段话,“ 国者,天下之制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这里面他讲的就是治国之中,执道的重要性。中国人的爱国同样也是执道之爱,以道来栽国,以道来承载着爱国观念的这样一种最基本的爱国的类型和爱国的特质。
这样几点,实际上是对中国人这种爱国价值观的文化特质的一种理解。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所以中国人的爱国观念是中国文化精神当中的一个最基本的一个内容。我们讲爱国的情感,它虽然可以在道德的约束和政治的要求下能够发生,但是一个非常深厚的根基在文化。我们知道文化是一个个体印记当中最深刻,最值得保存的这样的元素。
所以每个人组合起来就构成了这个共同体的这样一个文化单元。那么共同体的文化脉性使人成为一种永恒的人,使人成为一种具有文化品质的这样的人。所以中国人的爱国特质,中国人的爱国观念,爱国价值观,它在文化当中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一个体现。这个地方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晚清有一个人物,叫辜鸿铭,1857年生于马来西亚的槟榔屿,一生称自己是跨过四洋的人。他一生游历过很多国家,非常聪明。上个世纪,也就是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东西文化交融的这样一个环境当中,辜鸿铭被认为是推崇帝制保皇的一个保守派,是一个落后派。但是实际上这里面还有一点历史对他的一个误解。我们今天来理解辜鸿铭当年他的一些做法和他的一些思想的时候,需要比较辩证来看。
辜鸿铭在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被西方的学者誉为唯一可以代表东方文化的人。当时很多西方的一些思想家得希望能够认识辜鸿铭,能够通过辜鸿铭来了解东方文化,比如俄国的思想家、小说家托尔斯泰,法国的小说家罗曼·罗兰,英国的小说家毛姆和印度的诗人泰戈尔。辜鸿铭当时在一些追求进步、追求西化的年轻人看来,是一个保守的人。但是他对于东方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在当时却引起了西方一些政要和西方一些使节的关注。当时他在东交民巷去做演讲,很受西方的一些政要和使节的重视。演讲的主要内容是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在这种文化的比较当中,他居多地去表扬东方的文化,很多的时候是在东西文化的比较当中指出西方文化的不足,指出西方文化的一些瑕疵,指出西方文化的一个劣根性所在。那么对东方文化、中国儒家的文化推崇备至。
正因为这样,他被一些进步的年轻人称为怪物。但同时也有很多西方的思想家非常地推崇和一定程度上很崇拜辜鸿铭。我们这里面所谈的一个问题,不是说对于当时的政权,对于当时的体制的关系,而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辜鸿铭对于东方文化的一种热爱,以至于某种程度上对中华文化的偏爱,他也表达出了一种独特的性格。除了他本人的一种独特的性格之外,更提醒我们要看到在特定的时空环境当中,在特定的社会发展的现实当中,我们不应该盲从于这种潮流,不应该盲从于时事,而应该对这个时代当中真正具有特质的,比如说当时中国的文化,要有一种深切的理解,在这种深切的理解之上,他对中国文化讲了很多优秀之点,讲了很的中国文化的这种值得传承的一些特点。
他的这个做法,在不少中国人看来都嗤之以鼻,甚至都很看不起。但是对于很多西方的学者和西方的思想家来讲,他又是很受关注的,很受崇拜的这样一种文化和这样一个现象。
第二个问题是爱国的一种现实困境。我们大家知道爱国这个观念,它作为一种价值观,必须具体化,具体形式化、具体时代化,它才有意义。在爱国价值观当中,包含着很多内在的关系。我们要准确的理解爱国这个观念,需要把握和处理好一系列关系。其中有这几个方面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一是爱国这样一种价值观,它的抽象与现实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爱国之名与爱国之实的关系。我们知道爱国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很多国家都提倡。但是在很多国家提到爱国的时候,又是一种具体化的概念。比如说中国人所讲的爱国,和美国人所讲的爱国,很显然包含着不同的内容。所以爱国之名与爱国之实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差别。不光是中西文化之间,不光是中西之间,那么在古今之间同时也有一个名实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爱国价值观包含的第一层关系当中它存在着一个名实之辨的问题。
第二个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也就是古今关系。我们讲爱国的时候,理解爱国作为一种价值观,它有一个传统的观念和现代观念的分野。也就是说爱国在传统社会当中所谈的爱国和我们今天在现代所谈的爱国之间有着不同的指向,也也着不同的内容。这一点我相信大家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第三个关系,爱国有一个群体关系,也就是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我们这个社会当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不同的人组成不同的人群,人群、社群和国家作为政治共同体之间有一个范围的大小的这样一种关系。所以在一个群体当中所谈的爱国观念和爱国价值观念,和另外一个群体之间也可能存在着不同,存在着差别,所以我们在谈爱国的时候也要看到不同群体之间,个人和群体之间,在理解国家的角度,在对爱国要求的这种理解程度上也是有差别的。
第四个关系,爱国有一个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也就是说一般意义上的爱国和特殊意义上的,或者是特定情形下的爱国之间也有一种相应的差别。
第五个关系,爱国作为一种价值观,在感性和理性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差别。简单来讲,爱国作为价值观也有一个情和理的这样一对关系。情感层面所强调的一个爱国和基于本性的这样一种理性的爱国之间,是有一种差异的。中华民族有着悠长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人所谈的爱国观念,固然有一种非常深厚的感情因素在里面,但是中国人的理解爱国,中国人把爱国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过程当中,实际上就包含了一种基于理性的判断。也就是说中国人的爱国观念,从传统来讲,真正科学的爱国它是一种理性的爱国。
此外,还有一种关系,讲到爱国的价值观,包含着一种爱国的适用和恶用之间的关系。适用和恶用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也就是说爱国作为价值观,它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在里面。
从这些最基本的关系上,我们理解爱国作为一种价值观,可能有助于我们家对于爱国观念的理解。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当今时代,爱国也面临着一些现实的困境,我们经常用经济全球化,甚至有的学者用文化多元化来讲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发展的趋势和特征。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伴随着经济一体化的这种发展趋势,政治确实出现了一种多极化的观念。在当今世界国家之间,他们的关系上并不是像我们想当然所认为的解决全球化会把我们界线给抹杀掉。
1977年的时候,英国有一个思想家麦克·弗森,这个政治学者他提出来一个命题,这个命题是我们需要一种国家理论吗?他问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还需要不需要国家理论?这个命题背后隐含着一个最基本的一个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还需要不需要国家?后来在社会科学研究当中就有这样一种说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界线逐渐会模糊,国家的观念会逐渐的消除掉。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个问题,在这个现实生活当中,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的博弈还一直存在着,国家的安全、国家的利益,还是现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不断强调,所有的国家都不断治理维护的这样一种事实。
所以在当今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讲爱国的时候,它的现实困境当中第一个问题,需要我们关注的就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当中,国家关系的变化。那么这种关系的变化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国家之间经济、文化之间的互动性大大增强。那么这种增强,在经济上的表现,我们可以说是经济一体化的这样一种趋势。
国家之间,国民之间的这种社会交往逐渐的增多。与此同时,文化交流也不断地增多。信息、科技,使得国家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小,以至于有的人说我们这个世界现在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不管是经济的、社会交往的,不管是语言的,还是科技信息的交流,使得国家之间的距离拉近,但是并没有把国家之间的界线给抹杀掉。但是这种互动性的增强,社会经济与文化互动性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它的确会影响或者说制约我们一个国家之内的公民他的国家的观念。在这点上,我们现在也能够感觉到。
所以正是因为这种互动性,使得一定程度上对国家的边界,容易被人为的模糊,在人们的意识当中,国家的界线容易被模糊化,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也看到一个社会当中的一些精英人士,他们存在着一种世界主义情怀和跨国身份的认同。这些在社会的所谓精英人士当中表现的尤其明显。这个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我们现在讲到爱国时候的一种现实的一个困境。因为精英人士与社会的引领性和社会的导向性都比较强,他们的导向力都比较强,在一定程度上会形成一个标杆,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一个导向,使得社会大众朝着他们所倡导的这样一些观念,他们头脑当中所存在的一些观念靠拢。
实际上世界主义和跨国主义的问题,是这些年来西方学者当中经常研究的这样一个命题。那么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们部分的知识分子和精英人士的一些价值观。对于我们一些部分的知识分子和精英人士的话语、思想和观念,和他们的价值追求也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牵制作用。
前两年,媒体上炒的比较热的一个话题是我们有一些影视明星加入外国的国籍。这些人我们暂且不讨论他们加入外国国籍的原因是什么。但是这样一种现象引起了社会当中,特别是在大学生当中引起了一些热议。实际上不光是一些影视明星,社会的精英人士、知识分子、科学家,他们相比较于社会的所谓草根阶层,他具有相对高的程度的这种世界主义情怀,也有一种比较高的跨国身份的认同。
那么这种世界主义情怀和跨国身份的认同,一定程度上对爱国的观念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冲击。这里面所提到的世界主义情怀和跨国身份的认同,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倡导的国际主义之间是有距离的。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倡导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之间是辩证统一的,我们既是爱国主义者,也是国际主义者。
这种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爱国观和国际观的一种结合。所以要实现国际主义,我们知道必须以爱国主义作为基础,没有不爱国而去爱他国的现象是合理的,也不能够出现不坚持爱国主义的这样一种国际主义。
德国有一个诗人叫海涅,他说过这样一段话,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他就不属于人类。这句话非常鲜明的提醒我们要看到每个人,实际上他是有一个国家身份的认同。有一个国家的归属。所以他的归属感与他的祖国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在看到精英人士的主义情怀和跨国身份认同,对于我们现实的爱国观念造成一种冲击和影响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这样一点,我们的精英人士、科学家、知识分子,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国家观念的时候,尽管有不少人有这种世界主义的怀念和跨国身份的认同,但是如果科学的、准确的理解它对于国家或者是作为国家政治共同体的关系判断上,应该首先看到爱国是前提,爱国主义是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当中最重要的观念或者是前提性的这样一种观念。
2013年的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科院去考察,在考察的时候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他说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我们对于我们国家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他提到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所以科学家为自己的祖国做出贡献,是一个科学家应该具有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前不久在清华工作的一个归国的科学家施一公教授说过这样一段话,引起了很多大学生、青年、知识分子的关注。他说在海外学习的我们的这样一批人,至少欠中国全职工作15年。他说到如果没有1955年钱学森辗转从加州理工学院回到祖国,那么我们国家两弹一星的事业或许会要推迟很多年。所以施一公说,我不回国就会觉得我欠了无穷的债。这是一个科学家,一个知识分子他发自内心的一个呼声,也是一个判断。
施一公教授最近领导着他的科研团队在研究老年痴呆症这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在回应媒体采访的时候说到了上面说的这样一番话。实际上是表达了一个青年科学家他对于我们刚才所提到的所谓世界主义情怀和跨国身份认同所造成的思想困惑,所造成的对爱国观念冲击的一种正面的、积极的、充满正能量的这样一种回答。
在当今时代,爱国观念还面临着另外一个层面的困惑,这个困惑就是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当中出现了一种对于政治,对于历史的一个厌忘症,对于政治和历史出现厌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这种厌忘症在我们社会生活当中有很多表现。比如说每到了一个假期的时候,我们很多人到很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者是到圆明园,到这样的一些地方去参观。而很多游人在这个地方参观的时候,因为之前缺乏历教育,纯粹就把这样一种爱国主义基地当成了一个旅游的场所,很多人比如说站在大水法上面拍照,站在上面做胜利“V”手势,有这样的一些现象,在网上有时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讨论。
我们国家现在的发展,按照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人均GDP在2013年达到了6800美元,在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之前,我们人均GDP只是800美元。在短短的30多年之内增长了8倍。这是靠什么得来的?一是靠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也靠我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齐心协力的这样一种精神状态。我们奋斗的成绩来之不易。但是在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所谓的政治文化历史厌忘症,也是我们这个思想观念当中出现的一个不良的一个表现。
我们讲历史并不是为了传递仇恨,但是历史一定需要被记住,历史一定需要被铭记。今年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54周年,也是甲午战争120周年,我们最近看到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一些讨论。讨论当中有正面的声音,但是也有一些人做出各种各样的怪论来。我们想说的一个问题,历史对于我们提供的永远是一种记忆,我们中华民族是历史很悠长的一个民族。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当中遭受了很多的挫折,也忍受了很多的苦难。历史的教训在今天是不能忘记的。我们不能忘了我们的历史,不能忘记我们曾经所遭受的这种屈辱。但是铭记这种屈辱不是为了传递仇恨,铭记这种屈辱是应该更多的增加我们奋进的力量,能够更高的提高我们的这种精神动力,能够更好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我们国家的和谐稳定发展提供一种正向的力量。这是我们刚才提到的现实当中的一些困境。
正是因为这样的困境,在现实当中也有着一些不好的一些现象。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要辩证的分析,采取一种有利的途径来加以引导。
第三,坚定爱国主义的价值信念与追求
爱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基本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最基本的道德义务,到我们每个个体做出价值判断,做出价值选择的一个最重要的一个依据。把爱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在坚定爱国主义的这种价值信念和价值追求方面,实际上也就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样来把爱国的这样一种价值观跟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思想观念层面转化到这种行为和行动层面上,也就是说怎么做的问题。
这里面我想讲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内容,要确立一种正确的爱国价值,做忠诚的爱国者。爱国实际上是要求我们要始终存有一种坚定的价值信念和信心。我们讲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价值世界当中,每时每刻都需要做出价值判断。国家到底在我们的价值世界当中的位置如何,它与我们每个人的发展关系如何,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也就决定着我们能不能爱国,会不会爱国,愿不愿意去爱国。在个人与国家的这种价值天平上,爱国作为价值观它需要的是一种坚定的价值信念。
也就是像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曾经所说的,纵使世界给我很多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意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这反映了一种爱国的坚定的价值信念和一种坚定的价值追求。
在我们国家,我们中华民族遇到一些外敌入侵,遇到一些灾难的时候,我们要有一种爱国的一种信心,要有一种爱国的意志,要有一种爱国的信念。就像毛泽东在1935年《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当中所提到的,他讲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这种决心,有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实际上就表达了我们在爱国这方面不但要有决心,不但要有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种信念和一种意志,这种信念和意志,实际上是深深的植根在每个人心目当中的在处理个人和国家关系上的一个最基本的一个价值判断。
那么这种价值判断,实际上不光是在我们现实的需要,从我们的历史上来讲,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种传统。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坚定爱国的价值信念,需要有一种健康的民族心态和科学理性的方法。在培养健康的民族心态和科学理性的方法方面有两点内容需要我们铭记。一是要避免民族的排外主义,避免盲目的爱国,坚持理性爱国。爱国固然有这种情感的因素在里面,固然需要一种强烈的情感。但是更重要的,这种科学的爱国,这种真正的爱国,它是一种理性的爱国。所以这种理性的爱国就要求我们不要走向偏激,不要走向极端,不要走向一种狭隘。在历史上,我们曾经反对过大国沙文主义,那么我们也要反对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讲,健康的民族心态是爱国作为价值信念的一种外化,是它的一个具体的表现。
第二个方面,爱国还要有一种科学理性的方法。一个具体表现,除了要避免民族的排外主义之外,还要避免民族的虚无主义。民族的虚无主义在我们历史上,因为东西文化的交流,因为东西文化的碰撞,有的时候表现的比较明显。在一些人的观念当中,在百年前所形成的对于西方文化的一种盲目的崇拜,认为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这样一种心态在现在还没有完全摆脱,在一定意义上讲,有一些人一味的迷信外国,特别是过分的迷信所谓的普世价值,所谓的人类共同精神,忘记自己民族文化之根,忘记自己的国家,忘记自己的祖国,忘记自己的发展,自己的成长,自己的成就,最深切的根源在于我们的历史,在于我们的文化,在于我们的国家。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讲,健康的民族心态和科学理性的方法需要我们避免,除了避免民族排外主义之外,还要避免民族虚无主义。
那么坚定爱国价值信念的第三个具体的表现,就是要把爱国的这样一种价值观,从我们的价值观念层次要转化为行为层次,转化为行动层次。它的一个具体的表现就是把爱国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实际上爱国这样一个话题,这样一个概念,它有着很多抽象的内容,但是实际上它又是很具体的。爱国并不神秘,它离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很近。所以坚定爱国这种价值观念,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做起,在做好我们生活当中的每一件事,做好我们自己的一些小叙述,然后把小叙述扩大到一种大的叙述。从关注个人的这种命运,到关注国家的发展和国家的前途,关注国家的命运,那么把它们联系起来,这样一种联系起来就使得我们个体能够深深的融入到我们的社会发展当中,融入到我们国家发展当中。个人的利益和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也就统一起来了。
只有这样,我们的个人利益也就会避免个人发展过程当中片面的追求个人利益,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国家利益对立起来的这样一种思想倾向。简单来讲,爱国实际上它是从我们每个人生活当中爱我们的家园,爱我们的家庭,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爱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每一件事情,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这些都是爱国的一个具体化,是它的一个表现。个体和群体,个体和国家之间是一种辩证的一种统一的关系,只有把这个关系处理好了之后,我们才能真正的从我们自身出发,从我们的实际生活出发,从我们的本质出发,从每个个体出发,来做好爱国这样一件事情,把爱国的一种价值观念转化为爱国的一种实际行动。
这也就是我们讲爱国的时候最需要强调的一点。我们中国人通常非常善于理论思维,也善于讲一些道理,但是实际上我们的道理和我们的生活之间是不应该分开的,也不可以分开的。我们所倡导的“知”,与我们所要推广的“行”,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我们才能够做好每一件事情,在爱国问题上也同样是这样一个道理。这是我今天要谈的第三部分的内容。
今天的交流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姜波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805/7770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