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杜绝“口水肉”上餐桌 须实现对餐饮业全方位监督
2014年08月05日 10:16
【百姓心声】
【事件介绍】
北京汉丽轩被曝“口水肉”整理后重回餐桌
近日,“汉丽轩烤肉超市昌平店”的一名前员工陈文(化名),爆出该店剩菜回收重复利用、后厨卫生差等多种乱象。也有网友点评称“吃完拉肚子”、“卫生太差”等。
记者通过应聘该店服务员和学徒工暗访,发现这家烤肉店确实存在种种乱象,如将客人吃剩的肉,端回后厨整理后再次摆上取餐台;在过道和垃圾桶之间来回踢的死鱼,最终变成了鱼片;已有异味的鱿鱼,被拌入洋葱和调料,“新装”上台。
汉丽轩烤肉官网上,声称“一直注重菜品质量”,还希望成为“受人尊敬”的餐饮品牌连锁店,但不知对这些曝光的问题,会作何反应。
乱象 1
烤肉店入职无需健康证
面试3分钟即过;暑期工不知“健康证是啥”
“应聘是吧?来吧,别的不需要,带身份证复印件就行了。”拨通昌平汉丽轩烤肉店的招聘电话,负责人很爽快地答应面试。
这家烤肉店位于昌平区永安路,共有三层,楼外是茶色玻璃,汉丽轩三个红色大字特别醒目。
在前台填了姓名、年龄、应聘职务、联系方式后,对方只问了一句“以前干过吗”,得到肯定回答后,便让记者第二天来上班。
整个应聘过程3分钟不到,在记者表示担心没有健康证无法立即工作时,这名招聘人员直接称“不需要办健康证,只要带身份证就行。”
7月22日,另一名记者再次进入该烤肉店应聘,这次应聘的是后厨的学徒工,然而,其过程与此前应聘服务员大同小异,不超过3分钟的面试后,即被告知“可以来上班”,同样的,没有提及需要健康证的要求。
而记者随后进入店内工作后发现,很多老员工,也无健康证。一名店内的暑期工还反问:“健康证是啥?能干活儿不就行了。”
曾在该店后厨工作过的陈文说,他之前在别的餐饮店打工,都按要求检查并办理了健康证,但入职汉丽轩,从未被要求过办理健康证。
北京万贝律师事务所王传巍律师表示,新的《食品安全法》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均对餐饮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有相应规定,要求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违反此规定的,会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停业,甚至吊销营业证照。
乱象 2
客人剩菜整理后再上餐桌
各种剩菜尤其是肉类,端回后厨整理后被再上餐台
7月19日,记者应聘服务员的第二天,上午11点,店里迎来了第一桌客人。
这家烤肉店采用自助烧烤形式,中午每人55元,下午则是每人59元,顾客需到餐台的肉类、中餐、小吃等窗口自助选取食材,然后自烤食用。
因是周末,店内很快坐满一半客人。一个小时后,陆续有客人结账离开。作为刚入职的服务员,记者的工作是在一名老员工的带领下收拾餐桌。
“客人吃完的你才能收,没吃完的让我来弄。”正当记者准备将满桌剩菜统统倒进垃圾桶时,老员工李姐立即拦住了。
随后,李姐将客人剩下没烤的两条生鱼,扒拉到一个盘中,然后将这个盘子,放到桌旁的石台上,随后才把桌子上的其余剩菜、骨头等倒入垃圾桶。
记者注意到,每清理一桌,李姐都会先看有没有没烤的剩菜,特别是肉类,如果有的话就会被放在桌边的石台上。
下午2点,店内午餐结束,客人也陆续离去。此时,李姐放剩菜的石台上,10多个盘子里,装的全是客人吃剩的鱼、午餐肉、虾、牛肉等,其中还有半盘西瓜。
客人走光后,这些剩菜剩肉,被前厅经理老高带回后厨。
陈文说,这些剩菜不会被扔掉,而是稍作处理,等着再被端上餐台,供客人选用。
这一幕,在另一位记者当学徒工的时候看得更为清楚。23日晚上约9点,一位员工将一盘盛着4串骨肉相连的盘子送到了后厨,然后再送出去。
“这些剩菜,没烤的都要送到后厨,再从后厨端到前面去,就没人怀疑了。”记者询问为何不直接端到前台,这名员工悄声解释。
而当晚,至少有10来盘剩菜,被收集送到后厨,记者询问如何处理时,店长直接让记者和另一员工,将这些剩菜稍作整理后送回客人选菜区。没过几分钟,这些剩菜即被客人取走。
在此期间,餐台还循环播放着广播:“对于客人已选的食品,本店绝不会回收使用。”
不仅如此,记者注意到,当天没吃完的各种肉类和食材,餐厅也均是放回冰箱,等第二日解冻再使用。
“上一桌客人吃剩的食品再回收给下一桌客人食用,本身就是一种不洁的行为。”王传巍律师称,相关法规禁止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制作加工食品,违法者可被没收相关所得,甚至吊销证照。
乱象 3
垃圾桶旁死鱼变鱼片
后厨成“禁地”,切菜不洗手,死鱼被来回踢后仍上餐桌
在汉丽轩昌平店,后厨对于客人来说是“禁地”,即便是前厅服务员,不被允许也严禁进入。前厅经理甚至告诉服务员,“到处都有摄像头,不该去的地方别去。”
里面究竟有什么秘密?在后厨当学徒工的记者只用一个字来概括:脏!
后厨只有10多平米,地上洒了不少泔水,飘散着一股难闻的味道。
23日,后厨的过道上,一条已死的梭边鱼翻躺在地上,一名年轻的员工路过时,“啪”地一脚,将死鱼踢向了一旁的不锈钢案板上,鱼又弹回过道,又一脚,死鱼被踢到了后厨的垃圾桶边。
然而,这条垃圾桶旁的死鱼却并不是被扔掉。两分钟后,一名正在垃圾桶旁切菜的员工一脚又将死鱼踢回了过道。
半个小时内,这条鱼被三名员工来回踢了五次。
“这鱼不要了吧?”记者问其中的一名员工。
“要啊,下午拿出去给客人吃。”他答道。
“鱼都死了,还被踢了这么多次,有人会吃吗?”记者追问。
“怎么没有?我们切好腌好,他又看不出来是怎么做的,你别管了,只管切菜吧。”
随后,在后厨,这名工作人员开始教记者切牛心管,演示几遍后,他便让记者直接上手,记者称手还没洗需要先洗手,该工作人员则表示“不用洗,没必要。”
在切牛心管时,记者注意到,一名工作人员在清扫垃圾时,甚至将切菜用的菜刀当做铲子铲地上的垃圾。
中午11时30分,那条遭来回踢的死鱼被切成鱼片冷冻起来,当天下午4点半,这些鱼片被端上自助取餐台,经理让记者将写着“梭边鱼”字样的铁牌,摆在了一旁。
开餐1小时后,这盆鱼片被客人取光。
记者暗访发现,有些菜即便被顾客发现问题,后厨也有招儿处理。
23日的午餐时间,一名顾客反映,鱿鱼有异味。随后,这盘鱿鱼被退回放到了后厨。
记者端起闻了一下,确实有臭味散出,而这盘鱿鱼,是记者早上从冰箱里取出解冻的,是头天没吃完的食材。
倒是不倒?店员没处理权利。店长被叫过来后,嗅了嗅,就端着鱿鱼盘放进了清洗池中放水冲洗。随后,他让店员切了两个洋葱,混到控干的鱿鱼中,再加上各种调料,一盆“新做”的鱿鱼,就被端上了餐台。
乱象 4
碗盘用量大洗了不消毒
洗碗工3秒洗一个盘,同时任穿肉工徒手穿肉
这家店平时生意较好,周末更火爆,50桌全满,还有等餐的。
因为是自己取食物,碗盘的用量极大,据记者统计,一般4人桌一餐能用掉20个以上。为了供应碗盘,洗碗间也成了烤肉店最忙的地方。
洗碗间紧靠着后厨,约有8平米大小,设有6个水池,其中3个用来洗盘子,另外3个用来洗碗。
“盘子又到了,赶紧洗,不然一会没盘子用了。”见服务员又送来一堆盘子,一名洗碗工说。
该洗碗工将近百个脏盘子一次性放入一个水池,拿布搓几下,便立即放入下一个池子。另一名洗碗工依然是搓几下,便放入最后一个池子涮一涮,这个盘子就算是洗完了。
就这样,近百个盘子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里就被洗完了,然后被立即端出去给顾客使用。而由于洗的盘子太多,第一个池子的水已经变成了泛着油光的红褐色。
洗完的盘子,直接被端到前厅供顾客使用。按照《食品安全法》,“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应当洗净、消毒”。但这些盘子并未被消毒,是否“洗净”,也很难说。
“没办法,盘子的用量太大,不洗这么快,就没盘子用了。”一名洗碗工说。
3名洗碗工,同时还担负着穿羊肉串的工作。在洗碗间没有碗洗的时候,她们便开始徒手穿肉串。有些肉条没沾上酱汁,她们穿好串后,直接拿着肉串在手糊有酱汁的地方一蹭,便算是大功告成。
“口水肉” 转回餐桌,商家良心哪去了?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乎民生。可想而知若不是记者暗访,这家“一直注重菜品质量”,还希望成为“受人尊敬”的餐饮品牌连锁店仍会大行其道,视食客安全于不顾。“口水肉”转回餐桌,商家的良心到底哪去了?
食品安全无小事。“口水肉”转回餐桌、死鱼被切成鱼片、有异味的鱿鱼“新装”上台,餐具没经严格消毒,北京这家烤肉店的卫生意识和法律良知,在追求利益最大化过程中消失殆尽。
烤肉店种种经营乱象,既是企业昧良心表现,又暴露出事关食品安全链条中,存在监管不严、处置不力、处罚不狠等缺位。“口水肉”再上餐桌,只是食品安全的冰山一角,更多的“黑”或许仍在继续。近年来,国内食品安全领域屡次发生重大公共事件:瘦肉精、苏丹红、“毒奶粉”、地沟油……每一起都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既严重影响公众身体和生命健康,又可能动摇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因暴利驱使,一些商家和企业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和法律观念,加上食品违法经营成本太低,让他们变得丧心病狂。打击食品安全犯罪,决不能手软,没有严惩,不可能有真正的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刑罚力度不够,也难以震慑犯罪。要真正实现安全健康的食品环境,亟需从重处理形成“违法必究”和“执法必严”的高压态势。除“死刑”的高威慑外,还可以效仿欧美动辄几千万、上亿美元的惩罚,让不法分子“违法不起”,从而击退他们为利益不择手段、铤而走险涌动起来的念想。
“口水肉”上餐桌 消费者也有责任
吃自助餐,“按需取食”是最基本的规则和礼仪。在自助式的烤肉店里,客人为什么会剩下那么多肉,答案不言自明。正是一些客人取的肉量超过了自己的实际需要,最终吃不完剩下,才使得餐厅有了“废物利用”的机会。
当然,面对盲目大量取食的顾客,餐馆可以进行提醒,也可以像有些自助餐馆一样事先声明对吃剩的食物收费,而不应该把剩下的食物再卖给别的客人。但餐馆有错不等于顾客做得就对,不管怎样,顾客在烤肉店里“易口水而食”,一些不太文明的消费者也难辞其咎。
同样,即使普通饭店,上一拨客人的剩菜剩饭再次混入新菜中给下一拨客人吃,这样的情形也不是没有。而商家这么做的基本条件,也是源于我们的陋习:点菜太多超过了实际需要,而且剩下的又不打包带走。这样做看起来潇潇洒洒,其实只会成全商家,作践自己。
对于无良的商家,有关部门当然应该严惩,对于监管不力的政府部门,我们当然应该谴责。但作为消费者来讲,我们自己也应该把好属于自己的那一道关口。
普通消费者也许不能到后厨检查餐馆的操作,但我们完全可以做到不剩饭剩菜,不让“口水肉”、“口水菜”再上餐桌。
“口水肉”拷问食品安全监管责任
继几大洋品牌快餐巨头供货商上海福喜供应“过期肉”之后,汉丽轩烤肉超市昌平店的“口水肉”又被公诸于世。接连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令公众目瞪口呆。如果说外资企业“上海福喜”还存在某种程度南橘北枳水土不服的话,那么汉丽轩烤肉超市昌平店的“口水肉”则纯粹是“坑害同胞没商量”了。
餐饮从业人员须具备基本的健康体检合格证明,禁止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制作加工食品,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应当洗净消毒,这些最基本的餐饮行业从业原则,在这家烤肉店眼里“那都不是事儿”。即便暗访记者表示没有健康证明、切菜前打算先洗手时,也被告知“不需要”“没必要”。如此视法律法规于无物,不知监管部门怎么看?在相关法律法规对食品安全问题加大规范、惩处力度的背景下,上海福喜的“过期肉”“腐烂肉”,汉丽轩烤肉超市昌平店的“口水肉”“臭鱿鱼”,对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简直就是明晃晃地挑衅哪!
顾客吃烤肉时大概不会想到这或许是别人吃剩的、说不定还沾着他人口水,吃鱼片大概也想不到这鱼曾被很多只脚踢来踢去在地上溜达了半天,更想不到切菜刀曾用来当铲子铲垃圾、3秒钟洗一个盘子的洗碗工还肩负徒手穿肉串的“重任”。或许我们曾怀疑过烤肉店的卫生情况、食品安全问题,但绝对想不到是如此不堪、令人作呕!烤肉店如此无视法律法规,无视顾客身心健康,不知监管部门知道吗?食品安全监管又去哪儿了?
大概烤肉店也知道自身猫腻为社会所不容,因此做事很保密。比如食客残留的剩菜要经过后厨稍作整理再端到前台,再比如后厨不仅对食客是“禁地”,即便前厅服务员未经允许也不得擅入,前厅经理“不该去的地方别去”可谓语重心长涵义隽永。不法商家的“隐蔽”行为遇上形式主义走过场的监督检查,结果可想而知。记者能暗访,监管部门为何不能?餐台循环播放的“对于客人已选的食品,本店绝不会回收使用”的声明,不知在打谁的脸?在“口水肉”面前,《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又将何以自处?
【启示与思考】
“前堂富丽堂皇,后厨乌烟瘴气”,可以说是不少餐馆的真实写照。打击无良商家、消灭不卫生食品,仅仅依靠执法还远远不够。对此,要实现对餐饮业全方位的监督,必须全面调动社会力量,让消费者能够参与到食品监管中,才能用最小成本为消费者编织起最严密的保护之网。
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面对众多的餐饮饭店,监管部门的查处必然会是困难重重的,不可能将所有饭店的这种行为查得干干净净。因此笔者认为,不吃“口水肉”必然要靠监管部门的查处,但其实也应该依靠我们每一个人。
要达到这种效果,最亟待解决的就是社会监督权的监督途径问题,这就需要在餐饮业全面推行厨房透明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具体到餐饮行业,就是消费者有权知道食品是否健康、是否过期、是不是“回锅肉”、餐厅是否符合卫生标准、厨师有没有健康证。然而,现实中,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往往被“厨房重地,闲人免进”等牌子阻拦在厨房门外,后厨卫生条件如何,人们难以知晓,更无从监督。
因此,在厨房如此神秘、如此难进的语境下,就有必要将厨房透明化上升到立法高度,真正让消费者的知情权有用武之地,除了一些确实涉及商业秘密的已备案区域,消费者本应畅行无阻。只有让消费者有能力对自己权益负责,让权利行使成为可能,才能改善餐客不互信现状,并对餐饮业实行起严丝合缝的监管。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805/7772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