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应正确看待潘石屹捐款哈佛
2014年08月05日 14:01
【热点关注】
【事件介绍】
潘石屹捐赠1亿美元到海外 家庭收入低于六万5都可申请
近日,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和CEO张欣夫妇双双现身哈佛的一个签约仪式。SOHO中国基金会计划设立“SOHO中国助学金”,在全球范围内捐助1亿美元助学金,资助在世界一流大学攻读本科的中国贫困学生。家庭年收入6万5以下的学子都可以申请。
为何捐钱到海外?
其实在美国,像哈佛大学这样的学府,“本科学生60%到70%都是助学金的,他们已经完全打破了有钱人上这些学校的概念”,但在中国却不是这样。张欣强调,随着中国经济崛起,很多孩子高中就被家长送到国外读书,但家境贫困的学生能这样去接受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的却越来越少。“我们就决定做个事情”,改变这个现象。
这并非中国人对海外大学的首例大额捐赠。早在2010年,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教授就宣布,耶鲁大学管理学院2002届毕业生张磊承诺将向管理学院捐赠888万8888美元。这被看作当时该学院毕业生向母校捐赠的最大一笔个人捐款。
捐款人张磊曾是中国的高考状元,留美之前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国际金融。这笔捐款引发舆论热议,不少人批评张磊对中国“忘恩负义”。张磊则表示,之所以对这所仅就学一年的学校表现得如此慷慨,乃是因为“耶鲁改变了我的一生”。
张欣显然也相信,在海外名校就读将真正改变未来享受资助的中国贫困学生的人生。此次SOHO中国基金会的捐款用途十分明确。张欣介绍,助学金的申请对象是中等家庭收入以下的中国学生,被哈佛大学录取后,符合条件者都可以申请。“只要你的家庭收入少于六万五千,就有机会拿到助学金。”
作为捐助方,SOHO中国基金会没有对受助学生毕业后是否回国、或到SOHO中国工作加以要求。张欣说,对于人才来说,限制越少,发挥空间越大,“我们不担心中国学生受了好的教育之后不回国。他首先是对人类的贡献,然后才是他到什么地方去工作,所以我们没有任何这些要求”。
期待两个效应
张欣提到,此次捐助希望能产生两个效应。一是让中国贫困的学生知道“最好的学生应该受到最好的教育,只要考得上,就不用担心经济的问题”,使更多的学生来申请助学金。二是对做慈善的企业或个人起到示范作用,“应该知道往哪儿捐,需求在哪儿”,比如在教育领域,可以通过捐助助学金的方式,让中国的学生接受最好的教育。“现在好多捐钱就是不知道该捐哪儿,各种各样可笑的事情都出现了”,张欣说。
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华俊表示:“SOHO中国助学金项目立意非常好,扩大了在国外一流大学接受良好教育的学生群体,而不仅仅是富裕家庭的专利,这对解决社会流动、公平,激发中国发展的潜力、可能性都非常有意义”。
近日,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和CEO张欣夫妇双双现身哈佛的一个签约仪式。SOHO中国基金会计划设立“SOHO中国助学金”,在全球范围内捐助1亿美元助学金,资助在世界一流大学攻读本科的中国贫困学生。家庭年收入6万5以下的学子都可以申请。
潘石屹捐巨款给哈佛为什么会备受质疑?
SOHO中国的此举引发了网络热议,国内的贫困生数不胜数,那么为什么一个国内致富的地产商愿意资助千里之外的国外名校呢?SOHO中国的此举给网友留下了重重迷雾。
一、能读哈佛的留学生会穷吗?根据“SOHO中国助学金”官方解释:在世界一流大学攻读本科的中国贫困学生,家庭年收入6.5万以下的学子都可以申请。但据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的专家们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的结论显示,在优秀学府上学的大学生中,只有3%的学生来自低收入家庭。又据非营利机构“国际教育协会”2013年年底数据显示,中国在哈佛的留学生有686名。综合美国的这两个数据不难算出,在这686名哈佛中国留学生中只有3%也就是约21人属于低收入家庭,更何况在这个西方发达国家眼中的“低收入家庭”还不一定就是“SOHO中国助学金”所称的家庭年收入低于6.5万元。也就是说这21人中还不一定有几个是真正家庭年收入低于6.5万元。那么“SOHO中国助学金”的这“约9300万人民币”是想把哈佛的这几个留学生资助到什么程度啊。在中国内地,有太多因为无钱而辍学的孩子,这些在内地发展起来的地产商是否真的该资助一下内地真正贫困的学生,他们更需要这种资助。
二、投机的心理?一者,哈佛的留学生更容易走向成功,这些人成功后将会成为潘石屹的活广告,是否此举是为将来的SOHO中国储备人才。二者,美国大学的录取过程十分看重裙带关系。据公开报道披露,美国权势家族和地位显赫者的子女事实上都能保证被哈佛、耶鲁等名牌大学录取。而其中家族捐赠是保障他们进入著名高等学府的重要渠道,在申请名校的时候,有时候它甚至比分数更具决定性。所以才有网友质疑,潘石屹的捐赠人实际上是在为他的儿子将来入读哈佛“买门票”。
三、“SOHO中国助学金”表示“不对受捐助的留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作要求”,因为“他首先是对人类的贡献,然后才是他到什么地方去工作”,笔者疑问的是,既然如此慷慨大度,为什么SOHO中国只捐中国留学生,而不向哈佛的其他国籍的贫困留学生捐款,因为他们也一样“首先是对人类的贡献,然后才是他到什么地方去工作”。
潘石屹1亿美元豪捐缘何引争议
华人经济学家姚树洁发博客叫板潘石屹,质疑在中国赚钱的地产商为何捐资远在美国的哈佛,能出国的学生如何叫贫困生。“潘石屹搞房地产,富得出油,富得忘记了自己的皮肤是黄的。”此言一出立即引发了部分网友的跟帖,纷纷吐槽“老潘为啥不捐给中国高校?”中国落后地区的教育需要改善,9000多万人民币为何捐给美国?潘石屹是在为哈佛贫困生捐款还是为自己儿子买通知书?
企业家为大学捐款并非首次,2013年黑石创始人苏世民向清华大学捐款1亿美元,并计划未来为清华筹资3亿美元、雅虎创始人杨致远向斯坦福大学7500万美元、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创建人张磊向母校耶鲁大学捐款888万美元、李嘉诚累计为斯坦福捐款超3000万美元……
面对种种质疑声,再看看过往企业家捐款的事例,并不缺少海外企业家来华捐赠、国内企业家海外捐赠的例子,为何偏偏潘石屹的1500万美元砸出了一片争议?新华财经的资深编辑、记者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发粪涂墙:
质疑者的逻辑是:挣国人的钱捐外国人的学校;但潘石屹的行为也能理解为挣国人的钱捐外国式的教育。教育是全人类的工程,本无国界限制,只要有人愿意为了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有何不可?至于捐多少、捐给谁那都是出资人自己说了算,这应该是非常基本的道理才对。如果谁捐些钱出来都要被质疑一通,做点好事成本也未免太高了。
小舟大航:
先讲两个事实:如果没有1917年的洛克菲勒基金会,那么就不会有今天的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如果没有1910年美国、英国等5国教会的资助,那么就不会有如今的华西医科。假如我们抛开历史背景,只说后果和影响的话,善举是不分国籍和时代的。虽然你也可以说老潘可能有什么潜在的“诉求”,但如果他的诉求既能惠及别人,又能成就自己,那在我眼中,就比什么也不做的“围观群众”要高尚一点吧。至于老潘的“诉求”能不能实现,那就要看他这个基金会的运营和发展了。
九戒:
争议一直就是存在的,捐了钱有争议,不捐钱也有争议。网民有自己议论的权利,潘石屹有花自己钱的权利。慈善总是要做的,企业家做慈善看似理所应当,作为平常人的我们至少应该怀有一颗慈善的心。少一些争议,多一些掌声,本就没有对错之分的事,做好自己内心的那份善就好。
海边钓鱼儿:
按说公益事业无国界,潘石屹以基金会名誉捐钱给谁都无可厚非,但话说钱要用到刀刃上,作为冠誉全球的哈佛大学来说,应该是不缺潘总这份钱的,而世界其他地方如非洲等等别说教育了,好多地方人们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没解决,潘总怎么没考虑资助?再者,据媒体报道能去哈佛上学的中国学生,家庭年收入6.5万以下的在极少数,潘总这个项目是不是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不正:
无理由的批评指责别人就已经很招人烦了,摇着“爱国主义”的大旗再干这事可真是让人嗤之以鼻。爱国主义是大义,不是用来攻击谁的枪、矛,更不是逞口舌之快的人制造舆论的家底。还好一些好事的人不是亿万富翁,如果是的话恐怕也只能如同上古神兽貔貅一般,光进不出了。
曹璺:
潘石屹捐钱助教育,怎么着也是一个正面的事情。为何会有这样惯性的阴谋论出现?退一万步说,即便人是为了买门票,也是你情我愿的事情,本来是不值得放在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去大肆讨论的。而现在所有的讨论,只不过都来自于国人心中有一股酸气。酸其豪捐美国高校。不过反面想想,人家乐意砸钱,能奈他何?我劝大家偃旗息鼓,不要道德绑架,随意张口卫道。
没蜡笔的小新:
捐款与否,捐给谁,这根本就是捐款者个人的选择,网友完全没有质疑他人的立场。为何总有那么多人爱把各类事物都上升到国家的角度,爱贴标签,难道这样能显得自己有文化?买日本车不爱国、郎平给美国当教练也不爱国,诸如此类的事统统都会被纳入不爱国属性。末了,小编很想问一句:这挨的着吗?
穿马甲你就不认识我:
小编有两个疑惑:不知道老潘在决定给哈佛送去1500万美元的时候有没有考察过,究竟有多少中国学生需要这笔钱?为啥锦上添花的事儿总想着哈佛们?这些被资助的孩子们,以后会有多少回到祖国来做“栋梁之才”?大家并不是仇视老潘“行善”,而是如果这样的问题无解,真担心这笔钱的未来,会不会有理想中那么美好。
潘石屹给哈佛捐款近亿元不该遭受质疑
潘石屹给哈佛捐款,引来不少质疑,有人甚至撰文质问“潘石屹捐1亿美元(原文如此)给哈佛为啥引起公愤”,并将其上升到“富得忘记了自己的皮肤是黄的,富的忘记了邓小平的遗训‘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带动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高度口诛笔伐,大有将潘某人“打翻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的豪情壮志。有趣的是,发出如此激愤之辞的人,曾在国外大学上学,现在还在为国外大学效力。如果有人反问他:你为何学成后不回来报效祖国,而是选择留在国外?不知该君将作何解释。
正如同一些人有选择留在国外生活工作的自由一样,潘石屹捐款的时候,也有选择捐赠对象的自由。慈善事业最重要的一项原则就是自愿。捐给中国的大学是做好事,捐给外国的大学同样是做好事,他人无须指手画脚,也无权指手画脚。至于将慈善行为上升到“政治的高度”,从道德等方面予以解读,就未免有“扣帽子、大棒子”之嫌,不仅暴露了质疑者的无知,也无益于鼓励更多的人投身慈善事业。慈善是慈善、道德是道德,用道德来绑架慈善,才是最不道德的行为。
有人提出:“(中国的)广大农村的中小学,连像样的校舍都没有,有些贫困县,连老师的工资都发不出去。”其言下之意,无非是潘石屹应该给国内教育捐钱,以改善国内的教育条件和水平。首先应该厘清的是,潘石屹只是一个企业家,而非政府官员,更非“相关部门”,中国教育条件落后并不是他造成的。他没有责任和义务来为此负责。况且,潘石屹给哈佛捐了9300万,并不意味着他今后不会给国内教育捐款。说不定,他将来给国内教育捐的钱会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慈善不分国界,恰如有网友说的那样:只要是捐款,捐给谁都好,比尔·盖茨也捐款给中国人,没见美国人在后面说三道四。潘石屹给哈佛捐款不仅不该遭质疑,反倒应该给予掌声。张欣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作为捐助方,SOHO中国基金会没有对受助学生毕业后是否回国、或到SOHO中国工作加以要求,“我们不担心中国学生受了好的教育之后不回国。他首先是对人类的贡献,然后才是他到什么地方去工作,所以我们没有任何这些要求。”窃以为这样的胸襟才是最值得我们提倡的。毕竟时代不同了,那些狭隘的、固步自封观念已经落后了。更好地融入世界,才是真正的发展之道。
【启示与思考】
质疑者认为,既然潘石屹的钱取自中国人民,那么他就应该体现出大家理想中的富人“有仁”的精神,捐赠给国内的大学,资助那些家境贫寒的学子上大学并顺利完成学业。其次,他们认为哈佛大学富可敌国,根本就不缺潘石屹这1500万美元的捐赠,所以潘石屹这一捐款或许另有所图,比如为了借助哈佛大学的牌子,在国际上大打SOHO中国有限公司的牌子,亦即做软广告。因为能上哈佛大学的中国学生中,贫困生很罕有。仔细想想,这些质疑和批评是很有道理的。哈佛大学是全球最富的大学——2013年6月时,其校的基金总规模就高达327亿美元。而且,作为私立大学,哈佛大学承诺给捐赠者录取其子女等亲属的回报。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应该正确看待潘石屹捐款哈佛大学这事。首先,捐款是个人的自由——捐不捐、捐多少、捐给谁,怎么捐,捐款用于什么用途,这些都是纯粹的个人自由,而且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也没有规定中国人不能给国外捐款。其次,国内的大学应该做好自己的工作,包括做好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改革与质量的提高以及积极向富人争取捐款,并做好捐款使用的信息透明。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与那种民族主义的强烈质疑与激烈批评相比,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国内的大学怎样才能争气,获得亿万富翁的捐款。至少,捐款不被贪污、腐败、挪用,财务信息公开、透明,审计严格并有严肃问责,应该是基本底线。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805/7772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