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甘肃:警惕公车改革下的“懒政”

2014年08月06日 09:57

 

公车改革在酝酿20年后全面启动。按照改革方案,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后,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并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中央国家机关司局级干部每月补贴1300元、处级800元、科级及以下500元,地方补贴标准不得高于该标准的130%。方案出台后,有的公务员说:车补这么低,以后不出差了。(7月29日《中国经济周刊》)

首先需要澄清一个概念:“公务交通补贴”只是公务人员在市内或辖区内进行公务活动时的交通补贴,不包括差旅费,公务人员到外地出差的费用是另行报销的。有的公务员说“车补这么低,以后不出差了”,应该是指以后不愿出门办公事了,不愿下基层调研了,能不去就不去,能省就省,反正交通补贴已经发到手里,省下来的钱都是自己的。

诚然,与目前一些地方动辄两三千元的车补相比,改革新方案确定的车补标准是比较低的,处级最高每月1040元、科级及以下最高每月650元,一些公务人员难免嫌少,心理落差太大。但坦率地说,这恐怕主要是观念问题,甚至是习惯问题。车改之前,公务人员出门办事都有公车接送,领导干部上下班都有专车伺候,公车私用也完全不在话下;即使一些地方实行了车改,但由于补贴较高,除了用于公务交通,每月还能剩下一些,权当一项额外福利。对此,无论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公务人员,都认为天经地义并且习以为常。殊不知,这种“习以为常”只不过是积非成习,恰恰说明对公车腐败已然麻木。更重要的是,这种“习以为常”早已引起民众怨声载道。中央全面启动公车改革,就是要破除这种“习以为常”,将不正常的公车消费拉回到正常轨道。

公车消费的每一分钱都来自纳税人,尽可能为纳税人省钱是最基本的行政伦理。改革新方案确定的车补标准也许较低,但是,大多数普通民众一分钱交通补贴都没有,他们平时上下班或者出门办事,有的坐公交地铁,有的骑自行车,有的开私家车——没有交通补贴,难道他们就不上班、不出门办事了吗?老百姓可以这样,公务员也没什么不可以,关键是要转变观念,舍弃以往的习惯,真正把自己当成“人民的公仆”。

 

以此观之,一些公务员的抱怨未免显得太矫情,心里还没有树立起“公仆意识”。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公仆意识”,不改掉养尊处优的习惯,即使车补再高,一些公务员仍会成天呆在办公室里,把车补省下来当做额外福利。

这种矫情需要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甚至警惕。公车改革之后,可能真有一些公务人员不愿意出门办公事,不愿意下基层调研,该办的事情拖着不办,该履行的职责敷衍了事。对于车改后可能出现的“懒政”现象,有关方面需要未雨绸缪,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加以防范。最根本的途径,还是严格岗位管理、考核和责任追究,同时加强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让每个公务人员不敢懒、不能懒、不愿懒。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公务交通补贴不高,但公务人员毕竟按月领取薪俸,既然拿了人民的薪俸,就要履行职责、为人民服务,这也是一条基本伦理,否则可以辞职不干。公车改革的时代潮流,决不会因为一些公务员“撒娇”而踯躅不前。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806/7772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