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伊斯坦布尔古城中的中国元素
2014年08月08日 09:48
土耳其有类似于中国古筝、曲笛的乐器。在中国家喻户晓的阿凡提也是土耳其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骑毛驴、长胡子的阿凡提被做成纪念品,摆放在旅游区的商店里。这些若隐若现的文明符号,见证了中土两国上千年的文化交往。
皇宫中的青花瓷
作为奥斯曼帝国的皇家宫殿,辉煌雄伟的托普卡珀老皇宫是伊市著名的旅游景点。宫内收藏了大量的金银珠宝、书画珍品,最令人惊叹的是上万件来自中国的青花瓷。有专家称,托普卡珀皇宫是目前中国本土之外藏有古代青花瓷最多的地方。
在宫内的瓷器厅中,中国元代及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精品琳琅满目,雕花盘、镂空碗、彩烧盘、镶金带钻石的盘子,件件巧夺天工,精美高贵。托普卡珀皇宫还藏有250多个破碎的青花瓷盘、瓷瓶。出于对中国青花瓷的喜爱,土耳其皇族没有丢弃破碎的瓷器,而是用金银修补、固定。一件14世纪的龙泉窑青花瓶盖缺失了,后来便用全黄金的盖子来代替,由此可见奥斯曼苏丹对中国青花瓷的珍视。
据当地导游介绍,中国的青花瓷最初是在元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传到土耳其的。青花瓷符合伊斯兰教的艺术审美,受到奥斯曼苏丹和皇宫贵族的宠爱,成为上层社会追求时尚、彰显奢华的标志。苏丹们经常用中国青花瓷盘瓷碗进餐、宴请外国使臣。17世纪土耳其一位著名的旅行家记载说:“青花瓷是中国使臣献给奥斯曼苏丹的最尊贵的礼物。”奥斯曼苏丹苏莱曼一世尤其钟爱中国的青花瓷,他在位时期,托普卡珀皇宫添置了200多件青花瓷器。
丝绸之路飘来的茶香
来伊斯坦布尔旅游的中国游客会惊喜地发现,不懂土耳其语的自己至少会说一个单词——“茶”。在汉语和土耳其语中,“茶”的发音一模一样,而土耳其人民对茶的热爱一点都不逊色于中国人。
土耳其特色的茶文化同样与中国密切相关。早在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中,土耳其人就从中国购买茶叶。后来,土耳其人开始在黑海沿岸地区种植茶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饮茶习俗。今日的土耳其人主要饮用红茶,但一些白领“小资”也喝中国绿茶,认为绿茶代表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和中国人一样,土耳其人以茶会友。做客土耳其人家中,女主人都会马上端来热气腾腾的红茶和甜点招待,大家一边喝茶一边聊天,彼此的友情就像杯中之茶,热烈而浓郁。
爱喝茶的土耳其人热情好客,坦率真诚。漫步伊市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茶馆和坐在街头喝茶的人。中国游客走累了,逛渴了,就可以要杯茶解解乏。当土耳其侍者端来香喷喷的茶水,笑眯眯地说“祝你健康”时,宾至如归之感油然而生。
妙趣横生的皮影戏
中国游客如果碰巧在伊斯坦布尔观看了皮影戏,一定会惊呼:“原来土耳其人也玩这个!”和中国一样,皮影戏在土耳其也是一种民间艺术。
土耳其皮影戏中两个著名主角是“黑眼睛”和“瓦特圣人”,他们身着奥斯曼时期传统服饰,经常互相取笑打趣。“黑眼睛”来自土耳其的草根阶层,不识字却心直口快,热情豪爽。“瓦特圣人”则是老学究,说话文绉绉,喜欢卖弄。“黑眼睛”和“瓦特圣人”的段子在土耳其家喻户晓。尤其在斋月里,许多土耳其人把看皮影戏当作一种消遣。
土耳其的皮影戏起源于哪里?和茶叶一样,皮影戏也是来自中国的舶来品。在元朝时,蒙古骑兵将皮影戏带到了波斯、阿拉伯半岛和土耳其。土耳其民众对皮影戏非常喜爱,创造了富有奥斯曼特色的剧目和人物。岁月流转,今日的皮影戏作为中土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仍在古城上演。
徜徉在千年古都伊斯坦布尔,有很多细小的文化符号让人觉得似曾相识,仿佛这里与中国并不遥远。千年古道,丝绸之路,驼铃远去,印记犹存。(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808/7775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