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案例】昆山爆炸敲响安全生产的警钟!
2014年08月08日 10:24
【安全生产】
【事件介绍】
昆山“8·2”特大爆炸事故涉事企业负责人被刑拘
记者7日从江苏省昆山市获悉,昆山“8·2”特大爆炸事故涉事企业昆山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基滔、总经理林伯昌、经理吴升宪因涉嫌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被昆山市公安局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查中。
8月2日7时35分许,昆山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汽车轮毂抛光车间发生特大爆炸,至目前已造成75人死亡,180多人受伤。事故发生后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被控制协助调查。经事故调查组初步调查认定,该事故是因涉事企业问题和隐患长期没有解决,粉尘浓度超标,遇到火源发生爆炸,是一起重大责任事故。
7日,昆山市公安局以涉嫌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正式对该企业董事长吴基滔、总经理林伯昌、经理吴升宪刑事拘留。
昆山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台湾独资企业,核心业务是生产电镀铝合金轮毂,月产量达8万余片。
【隐患】
职工曾经举报过但并未被整顿
一位熟悉企业情况的人士透露,这家企业污染很厉害,其员工曾多次反映,洗过的衣服晾晒后往往都还附着一层脏东西,“这家企业的职工以三四十岁者居多,主要从事抛光等工种,污染大、技术含量不高,一般青年人都不愿意干,干长了会得职业病的,但据说收入不错。”
事实上,早有网民称,昆山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环境非常不好,宿舍也很老旧……反正里面的一切设备都是非常老旧的”。有现场围观群众告诉记者,这家企业不仅污染严重,而且一直存在安全隐患。听说还有职工去举报过,不过没听说企业被整顿,一直都在生产。
【讲述】
两个月前该车间曾出过一次事故
8月2日晚,该公司一名王姓员工提到,抛光车间里是有除尘机的,每天都在开着。但两个月前,抛光车间出过一次事故,除尘设备的发动机过热,出现明火,粉尘被燃,但那次没出大事,只是点燃了周围的彩钢板。
该公司员工刘付文证实,他所在的抛光车间粉尘密布。他每隔4个小时就会清扫一下抛光机的工作台面,积起来的金属粉尘“用手能捧一捧”。刘付文是今年6月中旬进的厂,进来后他没有接受过任何有关安全方面的培训,“没想到铝粉还有这种危险,也不知道它会爆炸”。
该公司一位不愿具名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这些年通知来了一箩筐,层层检查也是家常便饭,但检查来了就做做样子,过后还是老样子,没见企业真正有什么行动。”
【调查】
最高检介入调查渎职犯罪
据悉,最高检已派员赶赴昆山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爆炸事故现场,与江苏省检察院、苏州市检察院、昆山市检察院等三级检察机关一起勘查事故现场,分析研究检察机关介入事故调查的方案和措施,协助政府部门做好事故抢险救援和应急处置工作。
最高检渎职侵权检察厅负责人表示,检察机关将依法严查事故所涉渎职等职务犯罪,对构成犯罪的涉案人员,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维护法律尊严。
追问
粉尘爆炸为何一再发生
2010年以来,全国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等行业企业粉尘爆炸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2010年2月24日河北省秦皇岛骊骅淀粉公司发生的玉米淀粉粉尘爆炸事故,造成19人死亡、49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773.5万元。
2011年5月初,国家安监总局下发《进一步加强冶金等工商贸企业粉尘爆炸事故防范工作的通知》。然而,并未能遏制粉尘事故的发生。就在上述通知下发不到20天,富士康成都公司就发生粉尘爆炸事故导致3死15伤。2012年8月5日,温州市瓯海区一幢民房在生产中发生铝粉尘爆炸导致坍塌并燃烧,造成13人死亡、15人受伤。
2012年8月,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再次印发通知,在全国深入开展铝镁制品机加工企业安全生产专项治理。但今年以来,我国又发生了多起粉尘爆炸事故,危害性较大的就有5起。其中,发生在4月16日的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的一起硬脂酸粉尘爆炸事故,造成了8人死亡、9人受伤。
查明事故原因 汲取血的教训
习近平对江苏昆山“8·2”爆炸事故作出重要指示 要求全力做好伤员救治 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
8月2日7时37分,江苏苏州昆山市开发区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汽车轮毂抛光车间发生爆炸,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江苏省和有关方面全力做好伤员救治,做好遇难者亲属的安抚工作;查明事故原因,追究责任人责任,汲取血的教训,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正值盛夏,要切实消除各种易燃易爆隐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要求全力组织力量对现场进行深入搜救,千方百计救治受伤人员,抓紧排查隐患,防止发生次生事故,强化安全生产措施,坚决遏制此类事故再度发生。
事故发生后,受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委托,国务委员王勇已率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赴现场指导事故救援和应急处置工作。
昆山爆炸警示安全生产时刻从零开始
昆山爆炸事件表明:过头的话不能说,安全生产要时刻从零开始。半月前,当江苏安监局官员在宣布其“安全政绩”时,相信他充满了自豪。偏偏侥幸一点也抱不得。当舆论在批评企业唯利是图、工人把生命不当回事、管理部门的监管不到位时,我们更该追问悲剧事件缘何会发生。
浏览一下新闻,就知道粉尘爆炸事故正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进入2010年后,五年间至少发生了四次爆炸事件。相信每一次事故后,各地都会宣传“引以为戒”,都会认认真真走一次安全大检查的过场。正如中荣公司的人所言:“这些年通知来了一箩筐,层层检查也是家常便饭,但检查来了就做做样子,过后还是老样子,没见企业真正有什么行动。”
这个旁白包含的信息耐人寻味:监管部门努力了,但很多只追求表面文章,因为全国这么大,倒霉的事故发生在我管辖区域的可能性实在很小,所以该发的文件要发,该例行的检查也不能少。至于企业是否真的把文件和检查当回事,那要看监管部门究竟是把人的生命放在首位,还是把地方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了。特别是在GDP为王的风气中,劳动者个人的生命贬值到什么程度,看看安全检查是不是游戏就很清楚了。既然是“游戏”,安全生产“政绩”想严肃都不大可能。唯一可能的就是等出事后把这一切归咎于“运气”太差。昆山市长的哭泣,相信既是为遇难工人悲戚,也多少有点为个人时运不济而黯然。
目中无劳动者、心中没有对生命的敬畏,安全系数再高的生产也可能存在诸多隐患。对劳动者生命的敬畏,不能靠管理部门从业者个人去把握尺度,而应有威严的刚性制度:事故遇难人数要与一应官员的乌纱帽,甚至法律责任相挂钩。否则,安全生产的优良传统就不可能真正形成。
没有时刻牢记生产安全的传统,弱者的生命就难保不被漠视。希望昆山爆炸事件能促使安全责任连坐制度的问世,把相关责任人员捆绑在一起,遇到事故谁也甭想脱责。这样,“安全政绩”才可以达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境界。
昆山爆炸工厂环评报告为何背离职工感受
有媒体采访后发现,现场围观群众称这家企业不仅污染严重,而且一直存在安全隐患。还有职工去举报过,甚至有网民爆料该公司的工人因长期粉尘感染患了肺病吐血。但企业一直没有被整顿。
然而,另一面却是2007年,昆山环保局和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甚至给中荣金属制品厂出具环评意见称,中荣金属“粉尘采用布袋集尘器处理,去除效率可达95%”。整份环评意见未涉及车间粉尘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甚至还表示,由于公司抛光车间粉尘污染物产量较小,现有的8套处理设施处理能力过大,造成不必要的能耗损失。言下之意是工厂配备了强大的,超过其必须具备的“粉尘处理能力”,完全是一个环保意识前卫的先进工厂。
为何官方的环评报告会与职工感受严重背离?到底是分析着眼点不同还是另有其他原因?笔者想起了此前《瞭望》的一篇文章,根据此文,环评已经成为腐败的重灾区,据统计,2002年至2008年,全国涉及环评管理的违纪违法案件共70件,涉案人数72人,且都是部门以上领导,其中领导班子成员超过一半,达到43人。《羊城晚报》2013年的一篇文章则指出,所谓第三方的环评机构也常通过“造假”的方式来捞取“油水”。环评行为本身和出具的环评报告都非常专业,外行看不懂、弄不明,环评报告怎么写,基本由环评机构随意“捏”,这些名义上的第三方环评机构与环保部门往往还是“儿子与老子”的关系,互相之间的监督乏力。环评机构寻租的机会和空间应运而生——企业可以通过出钱“公关”环评机构,拿到一份十分漂亮的环评报告。
昆山爆炸案的事后调查和抢救伤者工作还在紧张进行中,当前的第一要务当然还是抢救伤者并查明爆炸原因。但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对于环评报告为何严重背离职工的感受,必须加以调查,究竟职工口中的“污染重地”、“血汗工厂”与环保部门和所谓第三方的环评报告中的“环保优良企业”,到底哪一个才是符合事实的写照?如果群众说的才是真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环评把关者竟然成了帮助污染企业说好话的人?为什么环境监督者无法“板起脸来”监督检查?背后是否存在腐败猫腻?
安全检查为何总是做做样子?
谁来为这些生命讨回一点公道呢?发生爆炸的中荣公司的安全措施越松弛,爆炸事故的悲剧性就越浓。工人说,工厂2个月前就发生过一起事故,除尘设备的发动机过热,出现明火,粉尘被燃,但那次没出大事,只是点燃了周围的彩钢板,就没有引起重视。工人们还不知道粉尘会引起爆炸。工人们不知道,难道企业的管理人员也不知道?
看过电影《救火英雄》的人都应该记得,影片的最后谢霆锋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扬起大量粉尘,用一根烟制造了一起爆炸。电影画面上唯美诗意的场景对应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一场人间惨剧。
这样的惨剧将安全生产的监管体系炸得支离破碎。工厂的员工从来没有安全生产方面的培训,就好像将羊放入了狼群之中,可羊不知道狼总有一天会吃它们。工人们就这样裸露在厚厚的易燃的粉尘中,里面有配电柜、空调等会产生明火的祸源,厂房里居然还有天然气管道通过。
新闻发布会上昆山市长的泪水,既是为那70多名无辜逝者的哀悼,也是对监管不力的一种自责和内疚。对当地来说,粉尘爆炸并非首次。在今年4月份南通市一起粉尘爆炸事故中,就造成8人死亡、9人受伤。本次事故发生前不久的7月15日,当地有关方面召开全省安全生产工作新闻发布会,称全省连续12年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连续12年杜绝特别重大事故,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好转态势,话犹在耳,这么重大的事故就来了,这是不是一种讽刺?据中荣公司一位不愿具名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这些年通知来了一箩筐,层层检查也是家常便饭,但检查来了就做做样子,过后还是老样子,没见企业真正有什么行动。”在这疏可走马般的安全体系里,不出事故才怪。
令人痛心的安全意识与监管责任缺失背后,则是沉重的错位的价值观。8月2日这天,中荣公司车间的管理人员向工人们宣讲的还是:多出产品,保证质量。工人们进来后没有接受过任何有关安全方面的培训,也没有任何人曾提到过安全问题。之前曾有员工举报中荣公司粉尘污染问题,也有工人在网上发帖称由于长期在厂里工作得了尘肺病,但企业一直在生产。产品比人重要,利润比安全重要,许多如中荣这样的工厂里机器轰鸣,钢花四溅,冰冷的生产逻辑背后,欠缺的恰恰是那一抹投射在人身上的温情。
近百条生命,毁于微末到甚至肉眼难见的粉尘,事故是惨重的,教训是沉重的。市长别光顾着掉泪了,须知遇难者家属的泪是和着血而流的。这样的悲剧演一次已经太多,不要再给它重新上演的空间了。
“昆山爆炸”直指安监追责积弊
南通、温州、成都等地粉尘爆炸案殷鉴在前,昆山噩耗又至,生产安全警钟再鸣,令人惊怵。而随着事故信息一一浮出水面,悲剧发生的根源日趋明晰,又暴露了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同一病灶:起于忽微,源于积弊。
首先,早在爆炸发生之前,死神就曾向该工厂露出过狰狞面目。在两个月前,该工厂的抛光车间就出过一次事故,因为除尘设备的发动机过热,出现明火,粉尘被燃,但这一事故却并未引起涉事工厂的警觉,也逃过了监管部门的“法眼”。
事实上,“海恩法则”早有警示:每一起严重事故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而对这类安全生产事故的监管,其实难度也不大。只要安监人员走进车间,就可察工厂里弥漫的粉尘,更何况,还有涉事工厂的员工多次反映情况。
其次,据媒体披露,该涉事工厂的员工在上岗之前,没经过安全知识的培训,更不知道粉尘会爆炸。而国家安监总局早就下发了《进一步加强冶金等工商贸企业粉尘爆炸事故防范工作的通知》,通知中也明确阐述了粉尘爆炸事故的原因。就此,国务院还在2012年8月要求,在全国深入开展对铝镁制品机加工企业安全生产的专项治理。所以,如此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再次发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政府三令五申推进的安全生产的专项治理,到了地方、到了具体企业,则可能走样变形,染上形式主义的痼疾。
此外,事故发生在周六的7时37分,按理说,在双休日这个时间节点,即使涉事工厂发生事故,也不该有如此重大的伤亡。可该工厂规定:如果周末不上班,要扣钱。所以,此一令人齿冷的规定又给出了事故之所以伤亡重大的原因。要知道,工人上班时间过长,不仅健康受损,更重要的是会影响注意力,就可能会因为疲惫懈怠而导致安全事故,并且事故若发生,也会错过最佳处理时间。故而,这一肇因其实也凸显了当地劳动监察部门的监管虚置。
而今,悲剧发生,很多家庭的生活将永难如昨。值得一提的是,江苏省安全工作会议上个月刚刚开完,不到1个月,就发生这样的安全生产惨剧,实乃莫大的讽刺。其实,类似悲剧既然早有预警,各地就不该做起悲剧新闻的“看官”,不能等着开会才注意问题。更何况,安全生产也绝不是会议就可以保障的。
毫无疑问,“昆山爆炸事故”又一次直指安监追责积弊。责任心不强,对工人生命缺乏敬畏,是这类事件的共同肇因。面对悲剧镜头,反思自是必然,但改变积弊才是关键。如何防微杜渐,如何将隐患扼于萌芽,如何改变监管软弱的格局,如何以强力追责对监管部门增强约束刚性,都是悲剧之后的诘问。
【启示与思考】
这起极其惨烈的安全事故,让刚刚过去的这个“七夕”蒙上了一层浓浓的阴影。目前,死者已矣,而众多伤者还在医院里痛苦地呻吟,随时都可能失去生命。这一事故也再度拷问我们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既然明知道粉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也一再启动专项治理,并层层检查,为何还一再发生类似的粉尘爆炸事故?安全监管为何总是流于形式?
当然,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去质疑监管制度,可能是一种习惯性思维。毕竟,企业生产千头万绪,具体的情形也很复杂,不可能那么简单明了。而监管的落实到位,也不可能立竿见影。但是,无论有多少堂而皇之的理由,像昆山“8·2”爆炸事故这样惨痛的教训,仍在提醒有关各方,安全生产不是一句轻飘飘的口号,而是关乎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救赎。
必须明白,如果没有企业的重视,而作业人员又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这种高压式的监管,也就很难真正发挥作用,甚至会沦为数据与报表的游戏。据报道,在粉尘爆炸已成冶金等工商贸企业安全生产中突出问题,且类似事故屡屡发生的情势之下,中荣公司员工上工之前,居然没有人培训过安全生产知识,也没人说过粉尘会爆炸。
如果平时警钟长鸣,真正把安全当作组织生产、发展经济的核心要义,常抓不懈,而不是随便做做样子,走走形式,很多安全问题也就不会积累起来,成为随时可能爆发的火药桶。目前,不少地方出于发展经济的目的,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将安全检查当作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的杂音,从政府层面就有厌烦、抵触情绪,这显然是一种极大误解。
我们期待,一再爆发的粉尘爆炸事故,能够真正唤醒有关方面,改变眼下的监管机制,将安全责任下沉到每一个监管人员,每一间企业,乃至每一个工人身上,这才是真正的安全管理到位。同时,更要将突击检查,集中行动与日常监管结合起来,唯有常态化的监管才能确保平安。更期待昆山事故能成为我国各级安全生产监督工作走向有效和实质的一个历史节点。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808/7775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