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北欧的幸福密码

2014年08月11日 09:17

 

高税收养高福利

去过北欧的人都有一个明显的感受:那里的人们对安全感有一种执着的追求。这大概与气候有关:漫漫冬夜,人们需要彼此关照。“高福利”正是这种安全诉求的投射。瑞典有一个词folkhemmet,字面意思是“人民之家”,表达的理念是“人人有权享有品质生活”。这和宜家的广告战略如出一辙:帮助更多人更好地享受居家生活。当然,“人民之家”中的“家”有更广泛的意义——“一个有爱心的国家”。

1

(图片说明: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中心,市民在草坪上晒太阳。)

福利国家意味着人们普遍享有养老金、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大学免费教育、全日制幼儿园等各种服务。北欧国家用于日托和早期教育的公币平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而美国才不到0.4%。相应的,公民也需缴纳较高的税收。经合组织数据显示,在瑞典和芬兰,一个四口之家若只有一人工作,需缴纳38%的个人所得税,挪威为31%,丹麦为28%,而美国为20.3%。

高税收养高福利,结果是中产阶级的繁荣。经合组织数据显示,北欧五国名列全球平等国家十强,而美国仅位居第31位。“我们的社会福利制度真是一个好东西,因为依靠税收,可以建设一个美好社会,”瑞典中学英语教师佩尔·埃里克森说,“如果你发生意外,或丢了工作,没事儿,你照样可以看牙医。”

 

创新是“核心动力”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中心一座不起眼的灰色写字楼里,坐落着全球最大流媒体音乐服务商“声破天”。自2008年成立以来,它通过贴播广告和付费订阅的方式,既允许用户无限量免费收听音乐,又实现了音乐产业的赢利。这一革命性创举使之成为世界音乐和技术产业的“圣地”。目前,它在全球56个国家拥有2800万用户。

北欧是诸多知名创意企业的诞生地,声破天只是这份长长名单上的一个“小兄弟”。他们创造了许多“新概念”,生产了一堆新奇好玩的东西,风靡全球:瑞典有“快时尚”商店H&M、制造“廉而酷”家具的宜家、手机游戏“糖果粉碎传奇”;芬兰有诺基亚、“愤怒的小鸟”;丹麦有乐高玩具……

2

(图片说明:北欧食品和酒类展销会亮相斯德哥尔摩。这是5月6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拍摄的展销会上的食品类展柜。)

这些国家不仅盛产成功企业,还不断超越语言障碍,掀起文化热潮,比如挪威网络神曲《狐狸叫》、丹麦热播剧《谋杀》、被好莱坞翻拍成电影的瑞典小说《龙纹身的女孩》、冰岛创作型歌手比约克……

人们通常认为,高福利容易制造懒人,不利于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但北欧人表示,恰恰是他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呵护了创新动力,允许企业不断尝试、出错,不以一次成败论英雄。

瑞典在世界音乐领域地位卓著。“音乐瑞典”组织负责人琳达·波特诺夫说:“你能输得起。如果不行,还有社保体系。你可以把孩子放到托儿所,一分钱都不用花,同时继续写歌。”

不仅高福利有利于创新,创新也可以促进福利的发展。芬兰政府的创新机构Tekes每年有8亿美元预算,向全国近2000个研发公司注资。该机构表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可以为福利机构提供长远的支持。

据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在“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上,瑞典名列第二,芬兰和丹麦均进入了前十。

瑞典历史学家亨里克·伯格雷恩说,北欧国家的经验证明:大政府不会伤害经济,高福利不会扼杀创新。

 

崇尚共识和实用

与其他地区的工会组织不同,北欧国家的工会常常站在雇主的角度思考问题。瑞典工会联盟主席卡尔-佩特·索瓦德森说,“共识”和“实用主义”一直是北欧国家的重要特点,这里看不到美国式的政治僵局,意识形态冲突并不严重。

他常常觉得很难向外人解释,他领导的工会其实代表了创新、全球化,甚至“机器人”,因为他明白,瑞典无法与中国或印度的廉价劳动力竞争,唯有新技术和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才是他们的优势。

3

(图片说明:6月23日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著名旅游景点新港,游客观看庆祝仲夏节的篝火晚会。)

上世纪90年代,周期性经济危机引发财政赤字、房地产泡沫、高失业率和货币贬值,给北欧的实用主义带来重大考验。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外来移民的涌入,人们重新审视福利文化。一些观察家担心,北欧的传统模式可能因此发生转向。

最终,北欧国家通过各阶层对话达成共识,创立了新的宏观经济模式。以瑞典为例,它赋予中央银行独立地位,设立严格的预算目标,普遍降低救济金水平。从1980年至今,税率下调了10个百分点;公共支出从1993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7%,下降到今天的49%。

实现自身调整后的瑞典,2003到2012年间,年平均经济增长水平达到2.6%,是欧洲“经济发动机”德国的两倍。北欧其他国家发展相对平缓,但也远超欧洲大多数国家。

丹麦历史学家波·莱德加德说,北欧经济转型的成功正是其实用主义传统的成功,“民主建设的起点是对话文化”。(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811/7775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