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案例】众志成城,共抗云南鲁甸地震!

2014年08月08日 14:42

 

【关注鲁甸】

【事件介绍】

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

北京时间8月3日16时30分许,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境内(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公里。鲁甸县城通往震中龙头山镇的道路因塌方中断,部分地区出现房屋倒塌情况。

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高度重视,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当前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妥善做好群众安置工作。有关方面要抓紧了解灾情,组织群众避险,全力投入抗震救灾。要加强余震监测预报,密切防范次生灾害发生。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千方百计抢救被掩埋和受伤人员。要确保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要保障救灾物资、人员运输和通讯畅通,维护灾区社会秩序。

根据习近平和李克强指示,国家减灾委秘书长、民政部副部长姜力率有关部门组成的国务院工作组赶赴地震灾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慰问灾区群众,指导救灾工作。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已紧急启动国家Ⅲ级救灾应急响应,云南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已率领工作组赶赴灾区,各项抗震救灾工作正在抓紧进行。

截至7日19时,地震造成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昭阳区、永善县和曲靖市会泽县108.84万人受灾,615人死亡(其中:鲁甸县526人、巧家县76人、昭阳区1人、会泽县12人),114人失踪(其中:鲁甸县109人、巧家县5人),3143人受伤。

震中位于龙头山镇。由于通往龙头山镇道路中断,第一批消防、武警、医疗等救援队伍步行一个多小时到达震中。鲁甸县委办公室主任晏正权与第一批救援队伍率先到达现场,他向记者用“一片废墟”形容沿途所看到的地震景象:从沙坝村到龙头山镇7.5公里的距离,交通全面瘫痪,由于余震不断,碎石不断从山上滚落下来。五六百间房屋倒塌,包括一所中学、卫生院、派出所等。

鲁甸县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救援现场下起了零星小雨,截至记者发稿时,救援和伤亡统计还在进一步进行中。

有地震专家介绍,鲁甸县6.5级地震是14年来云南震级最高的一次地震。

地震发生后,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紧急启动国家救灾应急响应,8部门组成国家减灾委、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联合工作组赶赴地震灾区查看灾情,协助指导地方开展抗震救灾工作。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省长李纪恒已率队赶往灾区,组织抗震救灾工作。

争分夺秒 科学救灾

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立即指示,要求当前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妥善做好群众安置工作。李克强总理4日赶赴灾区。有关部门和地方紧急行动,驰往震区救援;铁路民航开辟绿色通道,保证救灾道路通畅;各级医疗救援队迅速投入鲁甸地震灾区工作。各方救援力量都在竭尽全力与死神赛跑,快些、再快些。

我们要向灾区最可爱的人致敬。穿绿军装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穿橙色救援服的救援队和消防官兵、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自汶川地震起就给群众带来希望的“震区三色”继续温暖着人们。这些最可爱的人和衣而睡,露天而眠,用浑浊的水泡面做饭,用自己的双手挖掘废墟,永远冲锋在最前面,只为千方百计抢救被掩埋和受伤的生命。

在自然灾害面前,给专业救援队伍让开生命通道尤其重要。为了将抢通不久的灾区道路让给转运伤员的救护车,大量救灾人员或背负或肩扛,或用小车推运救援工具和物资,徒步进入灾区。这种为生命让路的理性同样值得赞扬。

我们有应对大灾难的经验,有众志成城的精神。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争分夺秒,科学救援,我们有信心战胜这场灾难。

 

“事后”救灾不忘“事前”防灾

灾情就是命令。地震发生后,各方迅即投入救援的行动令人印象深刻。习近平总书记迅速作出指示,李克强总理亲自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云南第一时间发动7000余人参与救援,驻云南的解放军、武警、消防等救援力量克服重重险阻挺进震中,通往震中的便道公路在4日凌晨即告抢通;民政等部门迅速调拨救灾物资;在全国各地,人们密切关注救援进展,纷纷为灾区民众捐款祈福。强有力的指挥协调和快速行动,确保了救援工作的有序开展,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地震灾害对灾区民众生命财产的侵害。

自然灾害的破坏性,不仅表现为巨大的物质摧毁力,更在于其难以预测。在自然灾害中寻找规律、总结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经历过汶川、玉树等地震灾害,我国已经在灾害应急救援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快速反应和高效应对的灾害处理能力。可以说,这些经验的积累和运用,已经在本次地震救援中很好地展现出来。但也应当看到,“事后”的救援毕竟只是应对灾害的一个环节,要真正实现对自然灾害的未雨绸缪,日常的防范也必不可少。唯有“事后”的救援和“事前”的预防双管齐下,才能在灾害面前确保无虞。

应对自然灾害是一个系统工程。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高发的国家,而近年来多发自然灾害的区域大多地处偏远,存在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如何建立更加有效的灾害防范机制,需要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对此,一些发达国家和我国的部分发达地区,普遍把加强集镇规划、提升建筑物抗震性作为预防灾害的重点,比如,北京市就要求所有民用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这实际上给建筑物划下了安全保障的“硬杠杠”,这样的经验需要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普及。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之中。中西部地区经济水平的提升和物质财富的积累,使得这些地区的群众有了强烈的愿望和一定的经济实力改善居住条件,这实际上是推进防灾减灾工作的一个良好契机。在推进这项工作的过程当中,地方政府部门要加强规划引导、资金支持等方面的力度,同时地震、规划等部门需要更加主动地参与建筑设计和改造之中,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唯其如此,才能实现抗灾能力的“提档升级”,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推广地震预警系统已不能再等

地震造成重大伤亡,似乎总是难以避免,但是,有没有办法让伤亡人数尽量降到最低呢?除了改善建筑的质量,国际上最为成熟的经验,就是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当地震发生后,通过电波讯号,抢在震波到来前发出警报,为人们赢得宝贵的逃生时间。研究表明,如果能争取到3秒逃生时间,伤亡将减少14%;争取到10秒,伤亡减少39%;如果争取到20秒,伤亡能减少63%。

国内对于地震预警系统研究,早在汶川地震之后就开始。2012年,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研制出了这样的系统,并通过国家权威部门认定。2013年芦山地震时,该系统几乎在地震发生同时,向计算机网络、手机客户端、专用预警接收服务器、电视台、微博等平台上都同步发出了地震预警。

可以说,我们已经有相当成熟的地震预警技术。但遗憾的是,这样的预警系统推广,却一直进度缓慢,目前使用地震预警信息的公众和单位非常之少,预警系统覆盖面积已达到54万平方公里,号称世界覆盖范围最大的地震预警系统,但只有6万多手机用户。

这次发生地震的云南昭通,其实也有这套预警系统,而且地震发生前10秒,昭通市区就提前10秒收到预警信息,但是由于预警接收人群很小,只能传递到云南和四川26所学校,所以并没起到多大作用。想象一下,如果此前,预警系统能广泛覆盖到鲁甸等震中地区的民众,在震波到达前10余秒,震中地区民众就能提前接收到地震即将发生的消息,最终的伤亡数字或许会少得多。

 

如果说在汶川地震时,我们忽略的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导致重大伤亡,那或许情有可原。但汶川之后,既然已经研制出成熟的预警系统,并经过了实践检验,可由于推广不力,导致预警系统未能在关键时刻挽救人命,那实在不应该。

地震预警系统推广慢,原因在哪里?关键是缺乏政策的强力支持与推动。有关专家就表示,“有的地方政府对此也不够重视”,“每到一个地方推广都要重新报告审批,有时耗时四五个月也不一定能成功”。

反观国外,地震预警系统的普及都离不开立法的支持和政府的强力推动,例如在日本,由于政府对地震预警系统的大力推广,地震预警基本在民众中普及。如今日本的地震预警不仅能通过广播、电视等渠道发布,手机运营商也能提供地震预警业务,当地震预警发布后,所有手机都能自动以最大音量发出特殊警报,并显示即将地震的信息。

汶川地震至今已过去6年,一方面地震造成重大伤亡不断,一方面地震预警系统出现空转,无疑暴露出当下防灾减灾体系的疏漏。推广地震预警系统已不能再等,当务之急,国家层面需要尽快制定地震预警系统发展规划,不仅在法律上确定地震预警的地位,也明确预警建设维护的资金保障机制,以及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地震预警的权责,让地震预警早日在中国生根开花,挽救更多生命。

灾区需要爱心但帮忙不要添乱

面对严重的灾情,“把救人放在第一位”需要讲精神、讲奉献,更需要讲科学。对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尊重救援的科学性,需要的是“帮忙而不添乱”。

“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在当前的云南鲁甸,这可能是所有事情都要为之让路的第一原则了。

面对严重的灾情,“把救人放在第一位”需要讲精神、讲奉献,更需要讲科学。相信专业的力量,才能尽最大可能挽救生命。从解放军官兵、专业救援队、医疗、电力、通讯等救援力量迅速结集,到打通空中救援通道摸底灾情,再到对进入震区的车辆实施交通管制,这样的步骤,本身就需要有统筹有协调有配合,就需要从容精确的科学精神。

更何况,鲁甸的抗震救灾,条件还尤其艰苦。道路不通畅再加上瓢泼大雨,很容易形成进不去、出不来的孤岛。昭通方面总结救援工作的四个困难,从伤员转运、道路抢通到物资缺乏,三个都与通道的畅通有关。就在近一个月前的7月7日,鲁甸还发生了多起山洪泥石流。从这一细节,也可见当地交通状况之恶劣。如果救灾指挥混乱、车辆大量涌入,很可能造成生命通道的阻塞。

对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尊重救援的科学性,需要的是“帮忙而不添乱”。涌动的爱心值得欣赏,让人感动。但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刚刚震后的这段时间,最重要的就是抢救生命,这需要专业设备和专业技能。相比社会志愿者能发挥作用的物资救助、心理救助,这在当前是优先级别最高的事。社会人士贸然前往灾区,很难保证不是“好心办了坏事”。在芦山、玉树等抗震救灾中,都曾出现过缺乏专业技能的志愿者反倒成为被救援对象的情况。

而对于政府部门、救援机构,尊重救援的科学性,需要的则是整合资源、调配力量,让更多专业救援人员及时抵达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先搜哪儿、如何施救,哪里有盲区、哪里更严重……科学的判断、合理的谋划,对有序高效救援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国的救援制度还是以政府应急救援体系为主,一定要发挥好这一制度能高效统筹的优势。

很多专业的救灾内容,可能不是坐在电脑前敲键盘用搜索就能想象的,还需要灾区及时的信息反馈。比如,有参与直升机救援的专业人士称,灾区的水电站和高压电线等,在救灾时容易阻碍到飞机飞行,如何与电网协调提供准确信息?精确空投能有效缓解灾情,但救灾物品空投包里装些什么更合理,也需要有关专家及时商定。“用智慧挽救生命”,也体现在这些细节的考量上。

 

【启示与思考】

“地震无情人有情”,虽然我们无法阻止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的伤害,但我们能够将你我的爱心汇聚成爱的火焰,去温暖每一位受灾群众的心。灾情发生后,社会各界紧急行动起来,向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灾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派出国家地震灾害急救援队赶赴昭通鲁甸灾区,在十分紧急的危难时刻,救灾队员来了,救灾物资来了……,一份份爱心汇聚到鲁甸灾区,凝聚成抗震救灾力量,激励起鲁甸灾区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震灾。

鲁甸县6.5级地震发生后,习近平对云南省昭通地震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当前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妥善做好群众安置工作。根据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紧急启动国家救灾应急响应,国家减灾委秘书长、民政部副部长姜力率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民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卫生计生委、地震局等8部门组成的国家减灾委、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联合工作组赶赴地震灾区查看灾情,协助指导地方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生者坚强!逝者安息!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有社会各界的积极援助,灾区人民一定能走出困境,战胜地震灾害。我们坚信,鲁甸一定能在大灾中挺起不屈的脊梁。相信,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鲁甸灾区人民一定会打赢抗震救灾这场硬仗。

鲁甸地震牵动亿万人心,惟愿通过制度化安排,让伤者得到最好的救治,让灾民得到最有力的安置。更期待的是,“生命第一”有更完善的制度保障。尊重生命不止是言辞的表达,更隐含在每一个细节中,比如制度防范、灾难后的快速反应、最大程度抚慰人心及通过制度衔接和落实让公民有尊严。无论在平时还是灾难时节,尊重生命都应该是一种笃定而自觉的价值传承。

鲁甸别哭,鲁甸坚强,我们相信,震后重建的鲁甸一定会更美丽。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808/7775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