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短视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秦宣: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和谐”
2014年08月13日 16:24
秦 宣,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与研究》杂志社主编,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大家好!今天我们主讲的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四个概念的第四个概念,就是和谐。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我们党确立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也是我们中国梦所确立的两个百年目标的一个奋斗目标。为什么我们党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体现,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之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这是我们今天所涉猎的一个内容。
对于和谐,我想大家并不是特别的陌生,如果大家坐过动车或者是高铁,我想你们一上车的时候广播员会说“我们乘上了和谐号动车组”,如果我们再回忆一下,我们看一下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在这个开幕式的宏大演出之中,我们曾经用活字印刷的形式演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这一个概念。在我们今天研究富强、文明、和谐这个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的时候,我们发现,“和谐”这个概念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在讲这次课的内容之前,我曾经在网上做过一个统计,经过搜索,以“和谐”这个核心概念作为新闻关键词的新闻近两千万条,它与富强、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等出现的频率都是一样的高。
那么我们到底怎么样来理解和谐呢?为什么我们党要把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呢?作为普通的公民和我们的青年人,到底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如何才能够培育和践行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今天在这里我们重点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到底什么是和谐。
第二方面,为什么我们把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的内容。
第三方面,我们到底该如何培养、培育和践行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先讲第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和谐。
在我们今天看来,和谐是一个非常时髦的概念,但是其实和谐这个概念是一个常议常新的一个时代的课题,在中外的历史上,我们看到有很多文人墨客或者说历代的仁人志士对和谐问题曾经进行过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提出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和谐观。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的感觉到,和谐的自然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和谐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情舒畅,和谐的社会可以使人活力迸发,而和谐的家庭又可以使人感到幸福美满,所以我们对和谐并不是特别的陌生。
那么到底什么是和谐呢?有的学者曾经从字面上对和谐这个概念做过解释。我们先看和谐的这一个“和”字。“和”它的左边是禾苗的“禾”,代表的是庄稼和粮食,它的右边是“口”,代表的是人的嘴,左右合在一起表示人人有饭吃。再看谐,谐的左面是一个“言”字,代表的是人人可以说话,而右边是一个“皆”,表示所有的人,合在一起就表示我们人人可以说话。由此可以看来,从字面上来讲,和谐代表的就是人人有饭吃、人人敢说话,表达的是我们中国人朴素的那种丰衣足食和言论自由的社会理想。丰衣足食和言论自由人人敢说话,也反映了我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本来和谐是属于一个美学的范畴,也可以说是一个哲学的范畴,但是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它更突出的表现为它是一个社会学的范畴。一般来说,和谐是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的配合、协调,指的是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如果我们把历史的镜头往前远远的推一下,我们会清楚的看到,和谐确确实实不是我们今天才有的一个时髦的话题。其实在中外历史上,可以说和谐的思想是博大精深,内涵是十分丰富的。现在我可以请大家跟我们一起做一次历史的回顾。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可以说“和”的概念出现的是很早的,大约在距今3600年前的甲骨文和铸刻在殷周时期的青铜器上的金文里面,就有了“和”这个字。根据史料记载,我国西周时期的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叫史伯,他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思想或者这样一个观点,叫做“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不同的事物只有彼此和谐才能够产生世间的万物,如果所有的都是一致的话,世界也就不可能再向前发展了。史伯提出的这种“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可以说代表了我们中国古代的一种朴素的进化发展观,这是在3000多年以前。
历史的镜头再往后拉一点,大约是在2500年前,我们国家编撰的《尚书》里边,“和”这个概念就开始被广泛的运用于家庭、国家、天下这些领域,用来描述的是家庭、国家、天下这些组织内部的一种治理良好、上下协调的一种状态。比如说《尚书—尧典》里面就曾经有这样的八个字叫做“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意思是说,如果说我们的文武百官都已经善恶明了,那么各诸侯国也就可以协调、和顺了,这是在大约2500多年以前。
历史再往后做一点延伸,再回拉一点,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我们可以看到思想家们开始把和谐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加以研究、加以探讨,从而揭示了和谐的价值、和谐的本质和实现和谐的机制,比如说在先秦时期,我国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就曾经提出过和而不同的思想,强调的是和谐有序,追求所实现的是忍者爱人的这样一种美好的状态。孔子还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命题,叫做“和为贵”,所谓和为贵就是,他认为和谐是天底下、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价值,也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一种状态,所以我们可以说,从中国的古代思想来看,“和”这一个概念内涵十分的丰富,指的是和谐,指的是和衷共济的意思,而谐指的是相和、讲的是协调、讲的是顺和,讲的是没有抵触、没有冲突的这个意思。上面我们说的是中国。
如果我们把历史的镜头往前推,推到欧洲、推到古希腊文明史上,我们会发现,西方的哲学史上关于和谐的探索也可以说是渊源流长,他们的和谐观也是丰富而多彩。
在西方哲学史上,和谐最早是古希腊的哲学流派,也就是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来的,这个学派认为,所谓美好的音乐是由长短、高低、轻重不同的音调按照一定数量上的比例所组成的,这个一定数量的比例我们今天看来可以称之为节奏。那么对于毕达哥拉斯学派很多人可能并不是特别了解,但是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就是他们曾经提出过一个“黄金分割原理”,那么他们曾经研究了建筑、雕塑这些艺术中的比例结构,认为美好的图形或者线形是由长和宽按一定的比例所形成的长方形,这就是它的黄金分割原理。
毕达哥拉斯学派曾经有两句非常著名的哲学格言,一句是,什么是最智慧的呢?答案,数,数学的数、数字的数,像我们道家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什么是智慧的?是数。什么是最美好的呢?他们的答案,是和谐。
古希腊的另外一位哲学家,叫赫拉克利特,他在充分的肯定和谐的价值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的来探讨了和谐的本质,赫拉克利特认为,差异与对立才是遭到和谐的原因,因为在他看来,世界不存在着绝对的和谐,世界万物既是和谐的,又往往是不和谐的,而和谐是由于对立和斗争所的,正是在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之中才产生了我们今天所渴望的这一种和谐,这可以说是指出了和谐的本质。
进入近代以来,西方社会开始转入了对和谐的理解,开始转入了以人的独立性、人的自由、人的自主性为前提的一个新的阶段。在近代西方哲学史上,所谓和谐走的是人的内心心灵的一种自由的实现。
在历史的镜头往回拉一档,进入到当代西方,我们看到,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随着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进一步的加剧,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分裂开始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这样一种现实,过去的那种传统社会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和纯朴的那种美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冲击下,开始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于是我们看到,在批判资本主义弊端的这一个过程之中,在西方社会里面又产生了一些新的和谐的思想,包括和谐社会的建设,包括加强社会管理等等。
我们从中国的学者和中国的历史典籍和中国古代对和谐的探索,以及西方学者和西方哲学史上对和谐的探索方面来看,和谐这一个概念它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那么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他强调是人滋生的心灵的和谐与自由,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他要求的是和睦相处,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他崇尚的是合群聚众,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他强调的是天人调和、天人合一。而在不同文明的关系上面,他所强调的是善解能容、和而不同,这是我们从中国的古代和西方哲学史上对和谐这一个概念所进行的一种学理上的解读。
从上面的这些论述来看,和谐的内涵十分的丰富,我们要准确的把握和谐科学的内涵,并把它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这样一个重要表述,我们觉得正确的理解和谐的科学内涵还必须很好的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和谐反映的是不同事物和现象的协调、适中、秩序、平衡和完美的存在状态的这样一个范畴。他可以说是多样性的协调和统一,表明的是事物的发展合乎历史发展的逻辑、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说他描述的是事物存在的一种美好的状态,这个是指和谐的内涵。
第二,我们必须强调的是,和谐是相对的,不和谐是绝对的,和也不是绝对的统一,而是和而不同,那么和的本质、和谐的本质在于协调不同,使不同的事物通过对立和斗争达到和谐和统一,这是指和谐本质的特征。
第三,我们还必须强调,在了解和谐科学内涵的时候我们要清楚的意识到,和谐不是没有差别,和谐也不是没有矛盾、也不是没有冲突。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自以他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这样一种前提,矛盾的对立面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既统一又对立,然后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向前运动,从而达到一种运动的和谐。所以既对立又得统一,这是实现和谐的一种根本的途径。
第四,和谐是人生的一种最高的境界,也是我们人类追求的一种最高的目标。追求和谐,实现和谐,建设和谐社会,构筑和谐世界,可以说是包括我们13亿多中国人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一种崇高的价值理想,这里强调的是和谐的价值,也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和谐的一个根本的原因。因此,我们在理解和谐的科学内涵的时候,我们必须熟悉中外历史上关于和谐不同的表述,我们必须了解和谐它的本意、它的特征、它的实现途径,以及它的价值之所在。
这是我们要讲的第一个问题。
下面我们讲本次内容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把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呢?为什么我们把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关键词呢?我们分析,我们党之所以把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和谐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价值追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为什么说和谐是我们全人类的一种普遍的价值追求呢?我们刚才从中外历史上已经谈到了这一点,其实在古往今来,世界各国都在追求实现社会的和谐。我们仍然回到古希腊,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伯拉图曾经提出过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公正即和谐”,所以他主张,建立一个公正和谐的理想国。在近代,我们也可以看到西方也有不少学者一直在加强对实现社会和谐方面的探索,他们也先后曾经提出过,一系列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实现社会和谐的一些思想和理论,也包含了我们今天所谈得到关于社会和谐的一些思想。
西方的有一些学者甚至于还提出了实施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以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些具体的政策,只是由于在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之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之上,由于还存在着严峻的阶级矛盾、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所以这种寻求社会和谐的理想还很难得到真正的实现,但是他已经说明追求和谐不仅仅只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种价值追求,而是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全人类的一种普遍的价值追求,所以他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价值追求。
为什么说和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呢?这是因为,在中国的历史上,我们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和对和谐社会理想的这样一些憧憬。从古代的诸子百家,到我们近代的仁人志士,虽然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社会历史问题,探讨过不同的社会领域,但是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始终有一个不变的主题,这就是崇尚和谐的这一种价值取向。比如说孔子提出过“和为贵”,刚才我们已经讲过,他认为“和”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一种东西、是最高贵的一种价值,就谈到“和为贵”。孟子曾经提出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这样一种理想社会,他希望建立这样一种社会,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再看道家,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他们的理想是什么呢?他们想让人们追求的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追求这样一种和谐社会,就是“甘其食”,就是你特别喜欢你的饮食,就像我们今天所谈到的“舌尖上的中国”。要“美其服”,漂亮的服装。“安其居”,就是保证我们住宅的美好。“乐其俗”,是对于我们的文化风俗习惯感到愉悦。所以他们提出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样一种和谐社会的理想,这是道家。
墨子呢,也曾经提出过“兼相爱、爱无差”的这样一种理想方案,追求的也是建立一种和谐美好的这样一种理想社会。
到了近代,我们比较熟悉的近代,我们看到康有为的“大同书”,梁启超的“新民学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天下为公”,这一切理想可以说都集中的体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里面和谐的这样一个思想。
可以说2千多年以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描述过小康,描述过大同的社会,反映的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对社会和谐的一种向往和追求。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和谐”是中华民族最具有特色的核心价值观,他代表的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所以他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精髓,因此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深深的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深深的植根于中国的仁人志士对于美好社会的价值追求之中。这是我们要把和谐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头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
第二个理由,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属性。为什么说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呢?为什么说社会和谐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呢?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社会主义的思想史,再过2年,也就是2016年,是空想社会主义鼻祖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500周年,也就是说从500年以前,最高的社会主义思想之中,我们就已经有了关于社会和谐和建立和谐社会的这样一种价值追求、这样一种理想目标,或者说有这样一种伟大的构想。
我们先看一看托马斯·莫尔,刚才我们讲到他是空想社会主义的鼻祖,就是托马斯·莫尔这一个人,他在16世纪初期出版了《乌托邦》这本书,在这本书里边他第一次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没有人剥削人、没有人压迫人的这样一种美好的社会。从托马斯·莫尔开始,没有人压迫人、没有人剥削人的社会一直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者的追求。
在托马斯·莫尔之后,18世纪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穆莱里,他曾经在1755年出版过一个他的代表作,这个代表作的名字叫《自然法典》,这一本《自然法典》可以说是他为未来的理想社会所制定的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比较完整的关于共产主义的一种法典的草案。而在这个法典里面,穆莱里给我们描绘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种合乎自然意图的这样一种法治的蓝图,针对的依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带来的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带来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美好的状态的破坏,针对的是资本主义的弊端。
到了19世纪,我们看到我们有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首先是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这是18世纪圣西门,他也曾经幻想建立一种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他把这一种理想和永恒主义的王国叫做“实业制度”,按照圣西门的说法,实业制度就是要保证一切人最大限度的自由,保证社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安宁,也就是社会处于一种高度的和谐之中,所以他这种“实业制度”被他称之为是一种最平衡的制度,也是我们人类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都能够享受到最大幸福的这样一种制度。这是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
我们再看与圣西门处于同一个时代的另一位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傅立叶认为,既然在我们生存的这一种自然体系之内存在着一种和谐的秩序,那么在整个社会体系内也同样应该存在一种和谐的秩序,所以从19世纪初,傅立叶开始撰写发表了“全世界和谐”、“新世界”这样一些重要的著作,在这些重要的著作之中,傅立叶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矛盾、所造成的恶果,通过大量的事实和理论上的论证,来说话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一个合理的制度,也不是一个完美的制度。因此,他也希望用建立一种新的制度来替代资本主义制度,而这一种制度就是和谐制度。这是19世纪初期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第二个,傅立叶。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英国杰出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家、实践家罗伯特·欧文,我们之所以说欧文是一个理论家,是因为他提出了一整套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方案,我们之所以他是理论家,因为他提出了改造资本主义、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社会的方案。而我们之所以说他是一位实践家,是因为他曾经于19世纪初期在美国的印地安纳州试验过、实践过他的理想方案,他把他这一种实践就称之为“新和谐公社”,可见和谐在空想社会主义者和最早的社会主义思想探索中的历史地位。
而在我们谈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关于和谐的价值追求和理想追求的时候,我们还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人物,这就是德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维特林,因为美国在1842年,就是在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出版的6年以前,维特林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在这一本书里面他着重的来谈数了他自己关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这样一种理想方案,而他就是把未来的社会称之为和谐与自由的这样一个社会。因此,我们可以说,和谐的思想早早的植根于社会主义思想家的头脑之中,成为社会主义者孜孜追求的一个理想的目标,所以说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也是我们把和谐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理由,实现社会和谐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的主张。
今天我们一谈到马克思、一谈到恩格斯、一谈到列宁、一谈到马克思主义,有人自然而然的就讲到马克思主义只讲阶级斗争、只讲暴力革命,而不讲社会和谐,我在这儿可以坦率地说,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误读,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种误解,这肯定是不对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他们在继承前人的伟大思想成果的这一个基础之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也勾画了我们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美好的蓝图,并且指明了我们建立这种美好蓝图的正确途径。我们说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空想,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建立这种美好社会的主体力量,因而没有找到建立未来理想社会的途径,而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给我们描述了未来的理想社会,而且指明了建立这种理想社会的途径。
在谈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思想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面对未来社会的这样一段描述,这就是,“代替了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之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未来的社会称之为自由人的联合体,是实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这样一个社会。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我们所建立的未来的美好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将是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的基础之上,消灭了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的这样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里面,劳动者的积极性将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社会的物质财富将极大的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将极大的提高。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我们进一步来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实现每个人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因此未来的理想社会也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美好的一种社会,这恰恰是我们今天要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期望所达到的目标。
在马克思之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列宁,在领导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之中,也曾经就如何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提出过一系列重要的思想。他认为,未来的美好社会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要注重生产力的发展,要注重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所产生的文明成果。列宁也认为,社会主义是广大人民的事业,未来的社会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去建立,未来的美好蓝图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去实现,所以我们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新。而作为执政党,必须正确处理好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保持好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这些马克主义的经典作家,既谈到了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构想,也指明了实现和建立这种美好社会的途径,所以建设和谐社会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把和谐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是第三点。
第四点,实现社会和谐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实践过程之中,我们也在不断的探索建立一种更加美好的社会。中国自近代以来,一直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个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第一个历史人物的完成为第二个历史任务的完成奠定了基础,所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经过20多年的奋斗和流血牺牲,带领广大人民最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完成了近代以来的第一大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开始着力建设更加美好的心社会,去实心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因此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在论证十大关系、在论述社会矛盾问题的著作之中,明确提出了如何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这种关系、处理好各种关系、解决好各种矛盾的问题,目的在于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毛泽东有过一段广为流传的话,今天我们在谈社会建设的时候经常会谈到,这一段话是这样的,“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利于克服宽大,较利于我们建设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这是毛泽东的设想,就是我们所希望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局面呢,哪一种政治局面里面是又有几种、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要建立的是这样一种政治局面。所以毛泽东时期我们也开始着眼于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以及现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也特别的重视和谐社会的建设,也特别的注重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也提出过一系列重要的判断,比如说要正确的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卫生、教育全面发展、协调发展,要做到多方面的综合平衡,决不能搞单打一,这样一些重要思想也包含着和谐的重要的理念。
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际、国内形势新的变化,特别强调,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我们不仅仅要抓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我们还要抓政治文明建设,我们要建立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种小康社会除了经济更加发展之外,还要实现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所以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我们党也提出来,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得这样一种局面。这是在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
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也可以说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全面的分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进一步的阐明了我们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根本任务、工作原则,还有一些重大的部署,可以说围绕着社会建设,围绕着促进社会和谐,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观点。在这些新论点、新观点和新思想的基础之上,2006年的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阐述了建立和谐社会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目标和具体的部署。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里面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可以说整体突出了我们中国共产党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的这一个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高度的重视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重申了和谐作为一个价值目标的重要意义。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里面,特别强调要高度关注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而且我们把社会和谐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从上面的这些分析里面,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的社会,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在当今中国也是我们中国梦里面的一个重要的目标。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些原因,我们党把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强调了和谐的重要意义。这是我们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上面我们讲了什么是和谐,为什么把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下面我们讲第三个问题,就是我们如何培育和践行和谐的这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前面的分析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和谐涉及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以和谐我们往往不是单指某一个方面的和谐,而是指多方面的全方位的和谐,因此我们培育和践行和谐的这种价值观,我们也不可能仅就某一个方面来实施。而且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实现社会的和谐、构筑和谐的世界,包括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过程,也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过程,和谐社会不会自然而然的实现,它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和谐社会只有人人共建才能够实现人人共享。因此,我们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组织、每一个人都要自觉的来培育和践行和谐的这一个价值目标,来追求实现和谐的这个价值目标。
怎么样来实现、来培育和践行和谐的这种价值观呢?首先,我们要对我们现在所处的整个社会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应该承认,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中国的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经济在不断的发展,政治民主化的程度在不断提高,文化在不断的进步,社会管理也在不断的实现创新,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在当今中国、当今世界存在着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比如说,我们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出现了一定成为的不平衡,我们人口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压力很大,我们的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以及我们的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这些方面的问题仍然很严重,而且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就是民生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而在其他层面,比如说我们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我们的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我们一些社会成员诚信还出现了缺失,我们有一些领域还出现了道德失范,我们一些领导干部还存在着以权谋私的这样一些现象,一些领域腐败问题也比较严重。而从国外来看,国外的敌对势力对我们在文化、经济等方面的渗透仍然存在,甚至于危及到了我们国家的安全和我们社会的稳定。因此我们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付出极大的努力。
作为我们广大的民众,我们到底该如何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尤其来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呢?我觉得主要的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点,培育和践行和谐的这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必须全力的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来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我们都知道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要实现社会的和谐,首先是人自身和谐,就是我们人的内心必须和谐。为什么我们突出的强调这一点?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那么全世界现在每年大约有80万人是死于自杀的,也就是说,在全世界里面每隔40秒钟大约会有一个人自杀,而在我们中国,保守一点的估计,中国每年自杀死亡的人数超过了20万,也就是说在中国每2分钟就有一个人死于自杀,而且另外还有8个人是属于自杀未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和中国的统计,自杀在中国人的死亡原因中现在已经排在了第五位,仅次于所谓的心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的疾病和意外的伤亡。而在这个自杀人口里面,15岁—35岁之间这一个的年龄段里面自杀是排在死因的首位。
这就反映出在现代化的过程之中、在快速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我们人与自身之间的一种不协调,或者一种不和谐。我们发现,人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如果我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那么我们就会达到一种愉悦和和谐的状态,否则就会产生疾病和其他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观,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首先必须保证自己自身的和谐。这种保证自身的和谐最重要的是保证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保证我们身体的健康,必须有健康的体魄,另外一方面,必须包括我们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所以,我们一方面要锻炼身体,保证我们良好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有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要有坚定的信仰,要有积极向上的这样一些精神,这样实现我们每个人的心情愉悦,从而也会促进社会的和谐。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和谐的核心价值观,我们还要正确的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实现人际关系的这种和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明显的感觉到,社会和谐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我曾经看到过一个美国医生提供的材料,说人的长寿原因极为复杂,但是排在头一位的原因就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为什么我们看到如此的重要?因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由无数个人构成的,所以社会的和谐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为前提,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强调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不是讲了嘛,孔子讲的“和为贵”,也曾经讲到过“以宽厚处事,协和人我”的这样一种观点,无非是想让我们正确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嘛。孟子还提出过一个观点,大家可能都是非常熟悉的,叫做“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你们想,孟子把人和放到了天时、地利的位置之上,所以他也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和谐的这种关系的高度重视。
那么再环顾一下我们中国的现实,大家也可以看到,在快速的社会转型过程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也导致了许多人新的不适应。就近期来说,我们已经曾经连续发生过很多起个人的极端暴力事件,比如说在公交车上泼汽油、泼香蕉水,还有其他一些暴力的恶性事件,有的一个人驾车撞死了很多人、持刀砍伤了很多人,这些事件事发之突然、手段之残忍、危害之恶劣,在人们的心目中产生的影响是极为恶劣的,是极坏的,也导致了人们对于社会安全、对于公共安全的这一种担忧,也凸显出来了在现代化进程中人际关系的这一种紧张。
所以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尤其是践行和谐的这种价值观,我们必须正确的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做到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的尊重、要和睦相处、要宽容大度、要诚实待人、要与人为善,要通过各种切实可行的这种措施,来化解在人与人之间所产生的不同类型的矛盾,使人们生活在安全、祥和、幸福的这样一种环境之中。而营造这种环境、创造这种环境,也可以说我们人人有责。
第三点,要践行和谐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我们还必须正确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要实现人与社会的这一种和谐。因为大家都很清楚,人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我们每一个个人的集合构成了我们的集体或者是社会,所以个人和社会是一种内在互动的关系,而在这种内在互动的关系之中,个人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前提,同时,社会又为个人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一种思想的源泉,还提供了道德评判的标准,以及我们每一个人能力实现的形式。所以良好的人与社会关系,是实现和谐的一项重要的内容,而要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我们就必须实现人与社会的关系朝着更加健康、更加完美、更加完善、更加美好的方向迈进。
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也发现,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我们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就举一个事例,比如说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国家每年所发生的群体事件,一年不过是1万多起,而进入新世纪,我们国家的群体性事件呈现出一种逐年上升的趋势,现在每年已经达到了10多万起,虽然产生这些群体性事件的原因非常之复杂,但是暴露出来了人与社会关系的这一种紧张,所以我们要践行和谐的价值观,我们必须构建起一种有利于每一个人的发展,又能够使每个人都能够各尽其能的这样一种运行机制,来处理好人与社会之间的这一种关系。
第四点,我们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和谐的这种价值观,我们还需要正确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界是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础,人类虽然具有这种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是,我们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自然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我们每个人存在于自然之中,我们也无时无刻不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因此说自然不是人的奴隶、人也不是自然的上帝。所以我们必须理性的对待自然,与自然形成一种和谐的统一体和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这样一种境界。
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清醒的意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是我们在环境方面付出的代价,也非常的沉重。我们不说别的,我们仅仅说2013年,2013年雾霾这一个概念是一个年度关键词,也就是在这一年的1月份,有4次严重的雾霾笼罩了30个省市自治区,在北京,1月份这个月里面,我们仅仅只有5天不是雾霾天。根据有关资料的显示,中国比较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能够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所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
与此同时我们还看到的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十个城市,有7个都在我们中国,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付出了环境方面的代价,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资源、人口、环境方面的瓶颈会越来越凸显。面对现在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资源约束趋紧的这样一种严峻的形势,我们必须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这样一种生态文明理念。我们也必须增强全体中国人的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文明意识,要营造出爱护生态环境的这样一种良好的风气。一句话,我们不要金山、银山,我们需要的是清水、绿山,我们要的是美丽中国。所以我们每个人、每个组织,我们要践行和谐的这种价值观,我们必须处理好我们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我们要促进人与自然的这一种和谐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特别强调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去年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还专门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贯彻十八大的精神,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精神,在培育和践行和谐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这一个过程之中,我觉得另外还有三点我们必须强调:
第一点,我们必须对培育和践行和谐的这种价值观有更加明确、更加清醒的认识。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清楚的认识到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我们一定要从国家奋斗目标的层面,我们要从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中国梦的这一个层面,来理解、培育和践行和谐的这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极端重要性。
第二点,我们还必须对我们的国情、世情有一个必须清醒的认识。对于我们现实社会中所广泛存在的人与内心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我们要善于正视矛盾、我们要善于分析产生这些矛盾的原因,要学会如何来化解矛盾,要最大限度的增加整个社会的和谐因素,也要最大限度的来减少整个社会的不和谐因素,这样才能够促进整个社会更加和谐,才能使和谐的这种价值观,在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真正的体现。
第三点,我们要切实的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个伟大事业全过程的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要正确的处理好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之间的关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四个关键词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一种具体的体现,他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其中富强是经济基础,民主是政治保障,文明是精神动力,和谐是社会条件。所以制度个方面一个不能少,因此我们要把培育和践行和谐的这种价值观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过程,贯穿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通过这种建设来实现我们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促进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这种和谐共处。
只有这样,我们今天谈积极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在这儿倡导和谐的这种核心价值观,我们强调每个人都要自觉的培育和践行这种和谐的价值观才有意义,我们的社会才能够朝着更高的、更美好的社会发展阶段迈进。
这是我们今天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四个关键词里面的第四个词“和谐”所主讲的全部内容。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姜波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813/77764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