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案例】“教师宴请亲属”被通报批评应如何看待?
2014年08月11日 10:12
【舆情关注】
【事件介绍】
为女儿办升学宴违纪教师称想不通:不奢侈未收礼
今年高考,四川凉山州盐源县小学教师谢某的女儿考上了复旦大学,她请了20多名亲戚朋友一起吃饭,结果被群众举报,盐源县纪委进行了制止。8月2日,凉山州纪委官方网站对谢某召集20多名亲朋聚餐的行为进行了严厉批评教育及通报曝光,并要求谢某作出深刻的书面检讨,并对该小学校长及主管局的局长进行诫勉谈话。
盐源纪委:通报是一个警示作用
谢某是凉山州盐源县卫城镇中心小学的女数学教师,从事教育工作24年。今年,谢某的女儿被复旦大学录取。7月19日,谢某请20多个亲戚朋友在县城一家山庄聚餐。当日下午4点过,盐源县纪委接到群众举报,对谢某办升学宴的行为进行了取证,并当场进行了制止。
8月3日,谢某在首度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不是党员,女儿考上了大学不容易,请亲戚朋友吃个饭就是为了高兴,没发请帖,没有奢侈大宴,也没收礼金,最后纪委来了,连饭都没吃成。最后,没想到自己成了被通报批评的对象,自己也有些想不通。
8月2日,凉山州纪委官方网站对该事件进行了通报。8月3日晚,凉山州纪委官网再次对“教师为女儿考上复旦办升学宴”事件做出回应,通报了该事件过程、处理依据、处理过程等。通报称:“谢某,盐源县卫城镇小学教师,中共党员。配偶系县车队工作人员。通报称,7月19日下午3点51分,盐源县纪委党风室接到群众举报,县纪委工作人员到场时,宴席已经散场,还有近20人在现场打麻将。经询问,参与宴请的人员与举报事实基本相符,不仅有家人亲戚,还有单位同事和朋友,县纪委工作人员对此进行了全程摄像记录。”凉山州纪委的工作人员表示,官方回应是谢某在接受纪委调查时陈述的,之所以通报与谢某接受媒体采访的说法有出入,是因为谢某说了谎。
据盐源县纪委监察局局长李树林介绍,当地乔迁、子女升学办酒十分盛行,很多人苦不堪言。盐源县在2013年印发了《中共盐源县委办公室 盐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严禁操办乔迁敬火、子女升学等喜庆事宜的补充通知》,严禁全县各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有干部职工及农村村组干部借子女升学违规举办“升学宴”和“谢师宴”。“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通知教育部门,逐一让学校给老师传达这一通知,不能违规办酒,办酒必须申报。”李树林介绍,饭馆老板说的确摆了3桌。而在对参与的教师进行调查时,有人说给了礼金。李树林介绍,当查到谢老师的情况后,纪委部门对她进行通报,只是想起一个警示作用。
当事人回应:后悔为女儿办升学宴
8月4日,谢某告诉记者,当天确实对媒体说的信息有误,她是一名党员。事发第二天,她已经到纪委说明了情况,给纪委说的都是属实的。
谢某说,她也知道不能违规办酒。但是,想到女儿考上个好大学不容易,就请了3桌亲戚朋友聚聚,一起高兴高兴。“每桌大概是300元左右的标准。当时真没考虑那么多。”谢某说,没想到自己成了新闻人物,“本来是件好事,没想到却变成了一件坏事。”谢某表示,她承认自己有错,“我真的很后悔办这场宴席,早知道这样我就不办了。”
教师宴请亲属被通报批评很荒唐很可怕
女儿考入复旦大学,这对于个体家庭来说,是件值得祝贺的事,宴请亲朋好友吃饭,分享喜悦,是人之常情,没想到的是,竟然受到当地纪委通报批评,甚至株连到学校的校长和教育局的局长,真是意想不到的怪事。
一位普通教师,宴请的是自己的亲属,用的是自己的钱,纯粹是家庭聚会,有何不可以?哪部法律规定公民不能宴请亲属?从新闻报道中看到,当地要对“升学宴、谢师宴”零容忍,谢某这次显然不是违反“谢师宴”规定,可能是违反了“升学宴”规定,我不知道当地是如何定性“升学宴”的?在我看来,如果要“零容忍”,肯定不是这种家庭式的,而该是指一些官员利用子女升学设宴,从而收取红包的行为,而公民的家人团聚,庆祝孩子考入重点大学,这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应该享受的“生活快乐”,谁能剥夺呢?
如果谢某是位校长,且用的是公款,请的是官员,并且收取了红包,这样的行为绝对要打击,且要作出严厉的惩罚,可谢某仅仅是位普通教师,家人在一起吃个饭,怎么就不行呢?又违反了什么规定?
教师用自己的钱宴请亲属,这是公民的“私权”,公权力根本无权干涉。这点常识当地纪委难道不懂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可能正是因为谢某只是普通教师,才拿其“开刀”,这岂非是很悲哀的事?
连什么是“升学宴”;连什么是公民的“私权”都没有搞懂,就急哄哄地拿公民的权益开刀,如此纪委又能做出什么好事来?看似严厉的背后其实是无知,是最为愚蠢的做法,请问,如此做法,有何公平可言?又如何让公民能够接受?
花自己的钱也要受到通报批评,这真是天下最为荒唐的事,这是一起典型的公权干涉私权,是典型的侵权行为,有违法的嫌疑,建议当地纪委向这位教师道歉,撤销对其的通报批评,更要吸取教训,公权不是权力无边,不是什么都可以管。违反法律的公权很可怕,极有可能会做出荒唐的蠢事。
亲属聚餐受罚有矫枉过正之嫌
四川省凉山州纪委为了遏制利用升学宴大肆敛财的歪风,特意在7月7日发出的《关于重申严禁违规举办升学宴和谢师宴及杜绝利用节假日公款消费的通知》中,提及“一律严禁借子女升学留学等事宜,以本人或家人的名义,大操大办宴请敛财”,要求“严禁违规举办、参加升学宴、谢师宴;严禁借子女升学名义发送请柬及通知宴请管理服务对象或其他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人员;严禁借子女升学之机收受管理服务对象或其他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任何单位和个人的礼品、礼金以及赞助等”。
凉山州纪委做出这个决定的初衷无疑是正确的,在当前反对“四风”的大背景下,及时出台严禁举办升学宴的禁令,为广大干部群众设置了一条高压线,任何人都不得触碰。凉山州纪委按照通知规定,处理了盐源县教师谢某为女儿考入复旦大学操办升学宴的事情,却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网友们纷纷吐槽,为受到处罚的谢老师鸣冤叫屈,面对社会上强大的舆论压力,盐源县纪委究竟该何去何从呢?
其实我们静下心来还原整件事情来龙去脉,是可以厘清里面一些事实的:在我国的流传近千年的风俗习惯里,家有喜事通知亲朋好友在一起聚餐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所以谢某召集亲属为自己聚餐,庆祝自己的女儿考入复旦大学,从我国的风俗习惯来看是合乎情理的;当然谢某作为一名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他的行为规范必须遵循相关的政策法规的规定,否则的话就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因此当习俗遭遇到规定的约束时,怎样合理的解决二者之间的悖论,不单纯是谢老师要解决的问题,更是我们其他人遇到类似问题是必须审慎思考的大问题。从这件事情的本身来看,谢某宴请自己的亲属聚餐应该是正常人情往来,套用升学宴禁令的相关规定对他进行处罚有矫枉过正之嫌。因为他没有动用公款,也没有借机收受了别人直接或变相的贿赂,无非就是亲友间聚餐而已,他受到处罚确实比窦娥还冤,网友为他鸣冤叫屈是有着正当理由的。
凉山州纪委对升学宴做出相关规定彰显的是公权力的使用,这也是履行纪委职责的必然要求,对于他们做出升学宴禁令的规定我们无可厚非。但是在实际工作的操作中,我们还是要注意尊重我国的风俗习惯,不能让冰冷的制度冲走温暖的人情往来,因为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注重亲情的融合,亲戚之间的相互走动无疑是融洽亲情的最佳方式。因此我们有必要给大家提个醒:公权力的使用不能过多的介入人们的私生活,公权力的滥用会打破我们私生活的平静,会给社会带来无尽的伤害,无益于社会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打击“升学宴”扩大化绝非“铁面无私”
通报中没有提及性别,所以我们暂时无法知道这是一位父亲,还是一位母亲。这位在纪委网站的通报中被称为“谢某”的小学教师,在这个夏天经历了一场大喜,之后又经历了一次大“郁闷”。大喜是因为女儿考入了复旦大学——从偏远的四川凉山考入繁华之地上海的这所知名高校,任何一位做父母的都会感到欣慰和欣喜。欣喜之下,按照通报的说法,谢老师的做法是“召集二十多人(名)亲属聚餐”。但这份大喜很多就因为这次聚餐活动而变成了“郁闷”,因为谢老师因此而被“严厉批评教育及通报曝光”,并被要求作出深刻的书面检讨。
谢老师之所以遭到如此严厉的处理,是因为其聚餐行为违反了《中共凉山州纪委、凉山州监察局〈关于重申严禁违规办升学宴和谢师宴及杜绝利用节假日公款消费的通知〉》。通报中说得很清楚,谢老师被处理不是因为“利用节假日公款消费”,也不是违规办了“谢师宴”,看来他其既亲属聚餐花的是自己的钱,而且确实都是亲属,而没有一个老师。谢老师违反的是其中的另一条,即“违规办升学宴”。
此事看似是严格依规办事的结果,但却给人一种变味的感觉。毕竟,在这场所谓的“升学宴”上只有亲属,而不是像某些教师、官员那样,有学生家长,有下属,甚至有各种利益相关者。女儿考上了名牌大学,做父母的与亲属们聚在一起庆祝一下,更多的是纯粹私人的事情。
当公权力过多地介入私生活时,无论是以什么样的名义,也无论是以什么样的形式,都容易招至诟病。因为,这种纯属私人的活动,既未对公共事务、公共财政造成任何损失,也未给他人造成困扰,无论参与或主导这些活动的人是何种身份,都不应受到公权力的干扰。
公权力对具有某种身份的人的私生活的过度介入,看似铁面无私,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其伤害力仍然大于其所带来的“益处”。因为,从本质上来说,这种过度介入是以公权力对个人正常权力的蔑视为基础的,在其眼中,只要你具有某种身份,公与私的界限便变得模糊,或者说,公权力也懒得去区分公与私的界限,这种蔑视和有意无意的模糊,在某种情境下有被推而广之的危险,并最终影响到所有人。
不能因为谢某是一位教师就剥夺其宴请亲属表达欣喜之情的权利,除非他用了公款,除非他借机收受了他人直接或变相的贿赂。但当他没有这些行为的时候,当他宴请的仅仅是亲属时,请仅仅把他(她)当作一位父亲(母亲),并维护他(她)在女儿面前的尊严。
什么法律可禁止“请亲戚吃饭”?
从四川大凉山深处的一座小镇,考进全国知名学府复旦大学,谢老师为女儿升学而开席庆祝,这不是很正常的心情吗?
作为一名大山深处的普通教师,谢老师不是什么校长、领导,手中无大权,袋中无巨款,花的又不是公款,掏自己腰包请亲戚朋友们吃顿饭有何不可?这与公众反对的某些领导、教师借升学宴、谢师宴之机敛财、铺张浪费完全不是一回事,当地纪委、监察局怎能横加干涉。
我们固然反对某些公职人员为子女升学而大操大办升学宴、谢师宴,但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看到请客吃饭就不加分析地认为违反政策。仔细阅读新闻不难发现,谢老师请的人其实并不多,一共才20几位。在一个大家庭里,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大型的家庭聚会而已。
因此,谢老师请的这顿饭,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谢师宴、升学宴,而是一场普普通通的家宴。如果连普通公民的家宴都要伸手去管,是不是手伸得太长了?中央反四风,反对的是公职人员利用公款大吃大喝、奢靡浪费的行为、作风,并不反对、干涉民间正常的婚丧嫁娶。还是请将精力放到查处领导干部的贪污腐败、权钱交易上吧。
【启示与思考】
从这则简短的新闻来看,谢老师只是普通的教师,应该不存在权钱交易,基本上排除借机敛财的任何可能性,而且只是二十多名亲戚聚餐。然而,碰上零容忍的制度规定,喝的不是“喜酒”,倒是端起“杯具”。网友对此比较同情,认为,这是人之常情,甚至是公民的权利与自由,公权力的介入很野蛮,“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即便从节俭与社会风气角度看,也无不妥之处,何以“被处罚”?
各种禁令锁定权力,是关权力的制度笼子,而不能成为“误伤”与权力毫无相关的私权利的工具。如果以制度规定为名,破坏无权力加身、无权力影响力的人情交往,就会产生负能量,是对人情的全盘否定。在人情与规则、人情与制度的关系上,有不少经典论断——没有人情的规则是暴力,没有规则的人情是混乱;制度管理管的是行为,人情管理管的是心。有关人士对此有成熟的分析:人情应是规则的填充剂,再好的制度也会存在漏洞。人情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社会不是机器,人心不是电脑,更需要人情来避免摩擦、防止老化。
各种禁令也是公权力的产物,是“权力监督权力、权力制约权力”的产物,只针对权力以及有权力的人与事,不能扩大化,否则,也是一种滥权。公权力与私权利可以实现“正和博弈”,关键在于厘清公权力的边界。有专家认为,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公共利益。当公权力需要介入私权利的时候,必须是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公权力机关必须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才可对私权利进行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的干预。当然,相关禁令难免要介入私权利,但目标人群与对象只能是掌权者。
应该看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主要的是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四风”要解决的问题,重点是那些手中有一定权力的各级领导干部。他们往往会利用掌握的权力,借婚丧嫁娶、子女升学入职之际大操大办、借机敛财。比如说,假若谢老师是学校领导,就难免有借女儿升学之际敛财之嫌。
恰恰相反,谢老师只是一介布衣,与领导不沾边;清幽相聚,也算不得是大操大办、更无借机敛财之举。因此,厘清事实,还原真相,固然必要。但是,这样平常的一件人之常情之事,何苦非要上纲上线,小题大做呢?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811/7777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