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案例】“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折射了什么?

2014年08月11日 14:11

 

【社会热点】

【事件介绍】

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应届生平均月薪仅2443元

日前,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与赶集网联合发布了《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而这份来自35万余份有效问卷的报告显示,今年应届毕业生平均起薪每月2443元,仅够买半部苹果手机,其中北京地区平均起薪也仅为3019元,同时,三成以上应届毕业生仍“啃老”,近四成过着“月光”生活。

平均起薪每月2443元仅够买半部苹果手机

报告显示,2014年应届生平均起薪为2443元/月,相当于半部苹果手机,但也比2013年增加了324元,其中一线城市薪资水平领先,像北京为3019元。而酒店管理类专业虽然就业率很低,但是平均起薪却最高,为2900元;物流类专业在就业率和薪酬水平方面均名列前茅,成为很有前景的专业,它的平均起薪为2875元;电气自动化专业排名第三,平均起薪为2842元。而排名最后的三类专业分别为汽车维修类、旅游管理类以及环境科学类,他们的平均起薪在2000元左右。

而令女生们气馁的是,男生的平均起薪要高于女生。长期以来的“重男轻女”现象依然存在,此次调查显示,应届毕业生中男生的平均起薪为2630元,要比女生高出389元,许多企业在同等条件下更愿意录用男生。

在就业意愿方面,调查的结果给了人们不小的惊讶,锐气满满的90后毫不掩饰自己对体制的向往,显示出极其的实用主义,49%的人表示毕业之后想去体制内工作,其中国有企业最受欢迎,当前热门的国家机关公务员虽然工作稳定,但并不受90后应届生追捧。然而残酷的就业现实并不能满足所有应届生的工作意愿,2014年的就业现实是,最终只有16.7%的应届生去了体制内工作,而有78.9%的人由于种种原因最终选择了体制外的工作。

90后更为现实的表现是,其期望月薪与实际月薪惊人的相似,2014年期望的平均起薪为2606元,较2013年略有提升。与实际的差距仅为163元,较去年的391元的差距又“精准”了不少。

三成应届生仍啃老近四成过着“月光”生活

在针对2014年应届生生活情况调查中,应届生的整体月均花销为1138元,其中已经找到工作的应届生平均每月的开销是1229元,尚未找到工作的应届生月均花费为1122元,差距并不大。究其原因是因为绝大多数的学生目前仍然住在学校,只有少数已入职且工作地点较远的学生可能自己租房,所以多数人没有住宿的压力,开销还是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状态。

调查显示,应届生的每月平均储蓄为325元,其中已经找到工作的人群月均储蓄为539元,比尚未找到工作的人群多249元。但在已经找到工作的应届生当中,近四成的人没有储蓄,过着典型的“月光”生活。同时,65.9%的人毕业以后不会再得到父母的资助,这些人依靠自己的收入实现了经济独立,不做“啃老族”。其余三成多仍需“啃老”,甚至有5.9%的人每月还会得到父母1000元以上的经济资助,这群人中有84%的人没有找到工作,但是他们的月均开销却达到1553元,比2014年应届生的平均水平高出36%。

 

六成简历被浏览时间少于1分钟

调查显示,面对海量简历,HR放在一份简历上的时间相对过去有所减少,有9.3%的企业HR平均10秒浏览一份简历,而几乎60%的企业在一份简历上停留的时间不会超过1分钟。

其中,待遇相对最好的三资企业,在1分钟内浏览简历的比例也最高达到68.6%,其次为国有企业。而社会团体因为招人相对艰难,因此浏览简历的时间也相对较长,最为认真。同时,随着给出薪酬的提升,浏览简历的时间也就会变得逾长。但当月薪达到5000元以上后,浏览简历的时间又开始下降,分析认为,薪酬高,会让该职位变得热门,因而求职者众多,企业看简历的耐心又开始下降。

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报告了什么?

那么,《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究竟报告了什么呢?从对报告进行分析,笔者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应届毕业生起薪普遍偏低

报告显示,今年应届毕业生平均起薪每月2443元,仅够买半部苹果手机,其中北京地区平均起薪也仅为3019元。

“啃老”和“月光”现象所占比重大

同时报告显示,三成以上应届毕业生仍“啃老”,近四成过着“月光”生活。

可以说,跟以往出炉的调查结果大同小异,无非还是起薪低、“啃老族”、“月光族”。免不了又是民众们唏嘘不已,毕业生们感慨时运不济。但是,既然你不是富二代、官二代,就要一步步踏踏实实,没必要唉声叹气,成功的路都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有学者就认为,大部分大学生“啃老”、“月光”并非是主动的选择,更多只是无奈的过渡。以往常见的集体宿舍绝大多数企业已不再提供,高额的租房开销就要占去微薄收入的一半左右,剩下的工资也就够置办点日常生活用品,不得已成为“月光族”或者“啃老族”。一味地嘲讽和指责毕业生没有出息毫无意义,这是非常严肃的现实问题。

毕业生对月薪的期望趋于理性和精准

大学生的期望月薪,其实是大学生就业现实的晴雨表。期望月薪远大于实际月薪,说明大学生对就业形势保持乐观,就业前景看好,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满足就业者的需求;反之,期望月薪远小于实际月薪,说明大学生已经感受到就业形势的压力,只能降格以求,屈服于用人单位的苛刻要求。而望月薪接近实际月薪,则表明大学生的就业倾向与社会需求都更加理性、更接地气。

尽管从报告中看到了90后大学毕业生的理想,更读出了社会现实。同时学家也应该重视这一变化,要知道,现在物价持续上涨,放任期望月薪下降会加剧年轻人的不满情绪,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也让“读书无用论”抬头。教育部门应认真反思,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教育改革。其一,做好职业规划,让学生提前认清未来之路,上大学并不是终点;其二,调整专业教育,更贴近社会需求,并治理一些专业无节制扩招现象;其三,大学学校应严谨治学,莫让大学生混日子。再者,社会也要致力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营造更公平的就业环境。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起薪低何时终结

今年高校毕业生离校时间还不到一月,月光还是啃老云云,言之尚早。不过2443元的平均起薪让人联想到前不久某网站发布的另一份《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报告》。这份报告显示,截至5月,仍有38.9%的在校大学生尚未签约,去年的“最难”就业季在2014年变成了“更难”就业季,但是与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77%的在校大学生薪酬预期高达4000-5999元,远高于去年75%的大学生2000-3999元的预期区间。对6000元月薪的指望和2000多元月薪的现实,就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而言,并不意外。

 

2000年,全国高校在校生556万人,毕业生100万多一点;今年,全国高校在校生将近2500万人,毕业生727万人。因着10多年扩招,今天的大学生和本世纪初的大学生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从前的高等教育属于毋庸置疑的精英教育,而今天的高等教育,从人数看已经是一种普及教育,而相当大比例的现实情况是,精英教育模式下的低水平教育。换句话说,在最初教育产业化和高校扩招背景下,涌现出的大量新高校,教育模式是拼凑的精英教育模式,但无力提供相应水平的教育。而原有的高等院校,因着大量扩招,而师资数量的增长又严重滞后,再加上其他因素,其教育水平也大大稀释了。同时,因着高等教育不顾国家发展对大量技术人才的需求,而依旧延续学术型人才的教育方式,使得高等教育在教育水平上无法满足社会需要,在教育模式上又与社会需求脱节,由此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换句话说,大量高校毕业生,在类型和水平上都不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人才市场成为完全的买方市场,高校毕业生不论在工作选择还是薪酬待遇上都完全没有议价资格和博弈能力。薪酬的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也就不足为奇了。

顺便说一句,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很多用人单位提高了录用门槛,这也就是广受诟病的所谓能用本科生的用硕士生,能用硕士生的用博士生。其实一味抱怨用人单位既不厚道也不客观,用人单位的难言之隐是,经常感受到如今毕业的研究生都远远无法和当年的本科生水平相比,提高录用门槛实在是迫不得已,而且即便如此,也不一定能满足用人需要。

好消息是从今年开始,教育部酝酿启动高校转型改革,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将逐渐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希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薪酬低的问题可以渐渐成为过去。

【启示与思考】

今年应届毕业生平均起薪每月2443元,这个数据既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也不是臆测中的那么低。2443元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固然捉襟见肘,但在二三线城市也足以温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何对待自己的薪水和生活,取决于我们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规划。毕业生平均起薪每月2443元,因地不同,因人而异。有的人可以过的井井有条,而有的人却只能望而兴叹。但是,用“苹果”衡量“饭碗”,则是消费主义的娇嗔。改革开放,西风东渐,商品裹挟着“消费文化”涌入中国,而90后大学毕业生已是最受影响的群体,追逐名牌、崇尚高消费……“仅够买半部苹果手机”调查一出,令人发出工资如此之低的慨叹,让“啃老”和“月光”变得理直气壮。也让量入为出、自立自强成为稀缺品,而追求物质、享乐主义则成为某种畸形时尚。

在讨论大学生的饭碗时,时刻不忘把引流消费潮流品牌纳入目标参照范畴,是一种价值误导,会对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产生不良影响。事实上,应届毕业生要对社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参照,对自身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对未来设立一个长远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不因暂时的“低薪”而丢掉积累经验和能力的积极态度,也不因失落“半个苹果”而迷失于整个森林。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用时间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让梦想的种子在现实的土壤里持久绽放。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811/7777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