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重庆:发挥好渝新欧的双向作用
2014年08月20日 14:48
渝新欧贯通中西,2011年始运的重庆—新疆—欧洲(渝新欧)国际铁路,全长11000多公里,途经西安,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穿越边境到达哈萨克斯坦境内。然后继续穿越俄罗斯、白俄罗斯和波兰抵达德国的杜伊斯堡,开辟了中国对欧美的陆路交通。重庆也从一个内陆城市变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重庆的两江新区已经在打造一个全新的自由贸易港城,建成物流和电子商务中心,建成国家级开放平台。在20多年来所有国内开通的新欧洲货运中,唯有重庆始发的“渝新欧”目前实现常态化运行,占了货运总量8成以上。由此,渝新欧成为重庆的国际化核心战略资源和最大比较优势。借助渝新欧铁路,在重庆生产的笔记本电脑快速抵达欧洲。
但是,渝新欧铁路的作用发挥的还不够。其一是,目前主要运输笔记本电脑、机械电子产品和汽车零配件,还缺少更多的其它产品,二是运回中国的货物还比较少。
产品的缺少,反映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长江经济带的其他城市,仍然还是多借助海路发展对欧美交易。二是,重庆还未充分发挥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带动作用,虽然与欧美形成了互补,但是,中亚的作用,远远没有发挥。中国不仅存在对于欧美的反向产业落差,也还未形成对于中亚的正向产业落差。
当下,中国的产业和人口大多集中在东部地区,西北地区虽国土面积广大,资源丰富,却无足够的人口与产业,未来,中国需要进行一场“西进运动”,造就中国西部的振兴,造就中国西部的产业,才可以中国西部为跳板,形成与中亚的普遍互补与合作。
承接全球产业转移是中国改革初期腾飞的第一推动力。“西进运动”则将是中国未来的第一推动力。而前者的出口导向增长模式,亦将被后者的内需导向模式取代。
当下,中国沿海区域传统产业已经饱和,造成了普遍过剩,产业转移,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十一五”至今,国家出台了七十多个国家战略。如此密集的区域发展规划,表明了中国全面崛起的巨大决心。
随着中国广阔内陆产业转移的完成,中国将形成一个U形曲线产业结构,东部沿海地区将成为研发和高端的产业核心区,以及最终产品的销售中心,而加工制造这个U形曲线的底端集中于中西部。
如中国西部振兴,则未来,健全的工业体系,精良的制造,相对高端的技术,才是中亚诸国所需。中国与中亚诸国,才真正形成产业互补。丝绸之路经济带,方才腾飞。
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两大模式,其一西北模式,由于生态保护环境形势严峻,大片的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土地,其大规模工业化,必然受到制约。必须转移部分产业,同时发挥本土旅游,农业等特色产业。如青海和内蒙的畜牧业,新疆的棉花等。
其二是集群策略,这尤其适用于中西部地区。在成渝经济区、长江经济带、中原经济区等。应该大规模转移传统产业,并且形成产业集群。重庆成为IT产业基地,以及未来的汽车产业基地。
未来,在完成集群式的产业转移之后,广大中部,将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在国家大战略中,重庆既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西北和西南的交汇点。在著名的中国地理战略学家胡焕庸先生划定的人口地理分布线中,重庆在西部的中心。由此,重庆将具有非常广阔的战略腹地。
而在西部诸城市中,其实只有重庆和西安具备这种大规模的工业化的条件与可能性。尤其是重庆,已经成为西部最大的制造业中心,最大的物流业中心,丝绸之路对于中亚国家的作用,虽以新疆为前沿,却最终以重庆为驱动。
责任编辑:刘婧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820/7782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