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反腐倡廉

【案例】干部参观监狱学“廉政”,值得称赞!

2014年08月15日 09:39

 

【反腐倡廉】

【事件介绍】

发改委200余名高风险岗位干部参观监狱学“廉政”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由3位党组成员带队,分3批赴北京监狱、燕城监狱开展廉政警示教育,机关和直属、联系单位高风险岗位的200多名司处级领导干部参加活动。

国家发改委工作人员听取了监狱管理干警对监狱总体情况的介绍,并赴监区、食堂、会见室等服刑人员生活的场所参观,部分职务犯罪服刑人员现身说法,讲述自己从领导干部蜕变为腐败分子的过程以及这一人生重大挫折给亲人和家庭带来的伤害。

参观结束后,工作人员表示,越是身处高风险岗位,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正确对待和行使手中的权力,严格做到依法用权,自觉接受监督。

纵深

多部委干部赴监狱接受“警示教育”

国家发改委并不是唯一一个组织干部参观监狱的部委。根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已有近十个中央部委工作人员到监狱接受廉政教育。

去哪里接受教育?

部委干部参观燕城监狱、北京市监狱

燕城监狱位于河北省三河市燕郊开发区,是我国唯一一所司法部直属管辖的中央级监狱,除了履行执行刑罚、教育改造等一般教育管理职能外,还承担着监管示范和对外交流的重要任务。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除国家发改委外,已有包括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资委等多个部委直属机关工作人员赴燕城监狱参加警示教育活动。

另一个参观地点—北京市监狱为“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它和市检察院、全市三级法院共同构成了北京市反腐倡廉和法制教育系列基地。十八大以来,包括财政部、科技部、国家旅游局、环保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单位皆有工作人员赴该监狱接受廉政教育。

2013年8月14日,中央纪委官网曾刊文表示,北京市反腐倡廉与法制教育系列基地落成5年来,吸引了近34万名党员干部参观。其中,省部级领导干部700多名,局级领导干部8000多名,涉及6000多家单位。位于北京市监狱的警示教育基地平均每天接待3批次150人参观。

 

怎么接受教育?

听职务犯罪服刑人员现身说法

今年5月16日下午,科技部下属的21世纪中心党支部组织中心党员和职工赴司法部燕城监狱开展了警示教育活动。监狱管理人员安排职务犯罪服刑人员—原北京市朝阳区委常委、副区长刘希泉现身说法。他讲述了自己从一名地区干部沦为罪犯的蜕变过程,从党性、纪律意识、价值观等方面深刻剖析了走上犯罪道路的思想根源。

近日,国家发改委干部分批到两所监狱,并听取了职务犯罪服刑人员讲述自己从领导干部蜕变为腐败分子的过程。

据公开报道梳理,警示教育的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听取职务犯罪服刑人员现身说法,观看监狱介绍录像,参观服刑人员宿舍、食堂、家属会面区等。赴北京市监狱参观还有一项例行安排—观看根据北京市查处典型案例制作的警示教育宣传片《贪的代价》。

监狱学廉政不是反腐“万能药”

近年来,很多地方组织领导干部到监狱参观服刑人员生产生活场所,聆听职位犯罪服刑人员现身说法。用这种方式对领导干部进行警醒,让他们从中吸取教训,能起到比简单的开会宣讲起到更大的教育作用。

到监狱开展廉政警示教育,让职务犯罪服刑人员讲述自己是怎样在金钱、权力和女色面前迷失了自己,从领导干部蜕变为腐败分子的过程,以及这一人生重大挫折给亲人和家庭带来的伤害和给国家造成的损失。这样的现身说法能够让领导干部更能直观、直接的感受职务犯罪带来的后果,认清职务犯罪的危害性,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为自己引以为戒,警钟长鸣。

虽然参观监狱学廉政,对领导干部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这只是一种预防腐败的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不能盲目的迷信夸大其作用。这种方式对于那些失去信仰和理想,缺少监督和制约的领导干部起不到改变的作用,只会让他们腐败的更隐蔽,贪污的更小心而已。所以只通过参观监狱学廉政这一种方式对领导干部进行廉政教育,所起的效果会很有限。

要想领导干部做到清正廉洁,只进行思想教育还是不够,必须要做好对领导干部的监管工作。要制定出严格的管理制度,严密的权力监管体系,让领导干部在阳光下用权,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能制止领导干部踏过腐败的红线。同时还要加大对贪腐官员的惩治力度,对任何腐败行为都要严厉打击绝不姑息。只有通过严惩腐败行为,才能让领导干部产生危机感,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参观监狱学廉政,对领导干部进行思想教育,能够起到预防腐败的作用。但要想根治腐败顽疾还需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规范,加大对贪腐官员的打击力度,只有从多方面多管齐下,才能遏制腐败的发生,做好廉政工作建设。

 

监狱学廉政不如筑牢权力防火墙

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反腐倡廉政策措施,查处了一批又一批大案要案,一批批老虎被打,数不胜数的苍蝇被拍。地方也在积极宣传反腐倡廉,完善反腐制度。从“喝茶”反腐、配偶反腐、廉政屏保、廉政短信、廉政教育进校园,到官员参拜包公祠、海瑞像,不少地方都在积极探索反腐形式创新。但是,这些反腐形式创新也被指反腐表面化。

从理论上讲,国家发改委组织腐败高风险岗位官员监狱学廉政,听取服刑官员现身说法。对官员会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但是遏制官员腐败关键在健全反腐制度,堵住高风险岗位易于腐败的制度漏洞。如果指望官员因为一次两次监狱学廉政,就金盆洗手、不贪不占,也小瞧了腐败分子的“定力”。

事实上,许多贪官走上犯罪道路的轨迹基本一致。由于权力膨胀,私欲泛滥,又没有正确的权力观、价值观、生活观做支撑,面对手中的权力不能自制,再加上反腐制度设计有空子可钻,最后葬送了自己的前程。近年来,官员们受到的警示教育并不少,贪官的教训对于官员来说已经再熟悉不过了,为何一个又一个发人深省的案例,警示不了后来者?贪官们仍然踏进了同一条腐败河流呢?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相关部门与其在反腐形式上做文章,还不如在提高反腐制度技术含量上下工夫。前移反腐关口,强化权力监督,推进官员财产报告制度。如果官员腐败已成事实,不仅大大增加监管成本,也会给国家与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组织官员监狱学廉政,未必能带来真廉政。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推进官员财产报告制度,把官员及家庭成员的财产收入情况暴露在阳光下,既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也是从源头约束官员贪腐的积极举措。不仅便于有关部门掌握官员廉洁自律情况,也有助于公众参与权力监督。一些“清廉国家”的反腐经验也证明了健全官员财产报告制度的必要性。

资料显示,在新加坡,公务员只要有超出收入的财产无法说明来源,就被推定为贪污。新加坡之所以敢对公务员进行有罪推定,是因为新加坡建立了完善的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财产申报中只要有不正当财产被怀疑,公务员就有必须澄清的义务。公务员没有沉默权。

美国的政府道德法案同样要求联邦政府雇员每年必须上交个人财产信息,越资深的官员,汇报的内容就越详细。如果隐瞒或捏造财产信息,可以刑事起诉。配偶、子女的财产来源也要一并提供。联邦雇员就连每笔超过两百美元的收入,也要提供来源。

如果官员财产报告制度真正建立起来,官员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个人事项由报告走向公开,从小范围公开向大范围公开推进。官员及家庭成员财产裸露在公众视野下,舆论监督力量被充分调动起来,谎报、瞒报财产等个人事项的官员被依法查处,对官员的权力监督逐步实现从内部监督向外部监督的转变。可减少反腐成本,有利于约束官员保持权力谦卑,制衡官员贪污腐败行为。纾解民众“反腐表面化”的焦虑情绪,走出反腐在形式上打转的怪圈。

如果不筑牢权力防火墙,反腐制度设计充满漏洞。即使在官员工作、生活、学习的场所悬挂再多反腐标语,即使让官员搬到监狱办公,开展再多反腐警示教育,也难以阻止贪官“前腐后继”,踏进同一条腐败河流。

 

【启示与思考】

通过对监区、食堂、会见室等服刑人员生活的场所参观,部分职务犯罪服刑人员现身说法,讲述自己从领导干部蜕变为腐败分子的过程以及这一人生重大挫折给亲人和家庭带来的伤害。这样的“警示教育”告诉大家越是身处高风险岗位,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正确对待和行使手中的权力,严格做到依法用权,自觉接受监督。

通过组织“警示教育”,以“廉政”学习减少职务犯罪,能提高干部党性修养,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严格做到依法办事。廉政警示教育是一门新课程,为干部上好这么课尤为重要,特别是高风险岗位领导干部,在廉洁从政的同时坚持依法行政。去哪儿接受教育?怎么接受教育?如今监狱已然成为反腐倡廉与法制教育系列基地,实践证明在干部学习中推行警示教育是可行的。

警示教育促进了党员干部的廉政性,从一定程度上杜绝了领导干部的职务犯罪现象。“廉洁,韶华之树常青,贪婪,生命之花凋零”,警示教育这门新课程,作为领导干部应加强“廉政”学习,提高自身党性修养,牢记政治责任,保持好的作风,掌握理论武器,深入扎实工作。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815/778262.shtml